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小学前,这21条规矩父母越早立越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应不光只有疼爱,还应有规矩。前者自不必多说,天下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后者也不可或缺,若是父母过分溺爱,惯出无法无天的"熊孩子",那还得了。

这21条规矩,希望能对各位家长管教孩子有所帮助。

一、生活规矩

1、咳嗽、打喷嚏时要掩住嘴巴,以免影响别人。

2、自己的生活物品自己打理。比如,书包、房间、衣柜、行李等。

3、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只会哭鼻子。

二、饮食规矩

4、任何食物都是有生命的,不能想吃就吃,想扔就扔。吃多少拿多少。

5、多人一起用餐时,要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取菜时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不能抢菜。

6、别人真诚款待你吃东西,如果你不喜欢的话,可以说"我吃饱了",但绝对不能说"很难吃"。

三、睡前规矩

7、睡前不要做容易刺激、兴奋的事情,比如看喜欢的电视、做激烈的游戏、吃大量东西。

8、上学(含辅导班)期间,9.30准时去睡觉(特殊情况除外)。

9、刷牙、洗脸、洗脚要在睡前提前做完。

四、做事规矩

10、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玩完玩具要收好。画完画要收好彩笔。东西从哪里拿来,用完后要放回哪里。

11、做错事要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责任,弥补损失。

12、做事要守信。答应的事情要努力做到。约定好的时间要尽早到。

五、礼仪规矩

13、见人要主动打招呼,就从一句问候、一个手势、一个微笑开始吧。

14、受到别人任何恩惠和帮助必须口头或者书面表示感谢,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

15、公共场合(除了可以放开玩儿的地方以外)说话音量控制在不让第3个人听到。

六、社交规矩

16、不许撒谎骗人,否则你会失去朋友家人最宝贵的信任,让你后悔一生。

17、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18、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需要事先征求同意,耐心排队,不可以随意插队。

七、安全规矩

19、不愿意告诉爸爸的事,你可以只告诉妈妈;不愿意告诉妈妈的事,你可以只告诉爸爸,但不可以两者都不说。

20、不在路上嬉戏玩闹。不边走路边看手机。不横穿马路,走地道或天桥。

21、当你感到危险或有必要的时候,你可以无视对方,大声喊叫,还可以撒谎、咬人、戳眼睛,偷东西,打坏任何贵重的东西,你听说过的任何规矩都不用守,因为你的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家长立规矩的2个要点:

1、要保持态度一致。除了以身作则外,父母态度也要保持一致,不能让孩子觉得规矩是可有可无、似是而非、可遵守可不遵守的。

2、要温柔而严厉。刚柔并济胜过单一的好声好气或摆家长威风。用温柔教育孩子懂得规矩,用严厉让孩子坚持守规矩。

小评果快乐育儿,分享早教育儿、安全教育、营养辅食等丰富知识,帮你快乐育儿。欢迎读者点赞、转发、收藏、评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规则是孩子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基础,它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做事的界限,内心获得安全感。

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限,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

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在伙伴中是不受欢迎的,在外人看来就是教养缺失的“熊孩子”。

成人世界需要遵守的规矩很多,挫折也不少,如果孩子不能在小的时候就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守规矩,长大后在成人世界就会屡屡受挫。

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没规矩感到苦恼:吃饭用手抓、说话没大没小、见人不问好、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沉迷电子产品。

给孩子立规矩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没规矩,而是大人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言行习惯。

1. 很多父母 , 一边教孩子守规矩,一边破坏规矩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观察和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也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家长的行为就是他们的参照物,所以孩子大了以后,爸妈的教育功力就更体现在自身言行上。

可是很多家长,嘴上教育孩子要有规矩,自己的言行却在打破规矩,给孩子带来了特别不好的影响。

比如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女教师高铁拦车事件,为人师表,带着女儿,自己不遵守时间规则,还要千方百计地用身体堵高铁门,用脚拦门,耽误了一车旅客的时间,甚至有可能造成后续列车延误,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

当着女儿面,这位妈妈上演了一出丑态百出的闹剧,不知以后该怎样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作为家长的威信和说服力势必会大打折扣。

还有那个在老虎园下车的人,惊险保命后,不知要如何跟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

父母对规则的破坏,会造成孩子对规则的漠视

潜移默化中,悄悄影响了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导致他时不时就会抱着侥幸心理,做出种种不合规矩的事。

2. 很多父母,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

给孩子立规矩,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父母常常苦恼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这个时候你是否反省过自己的表现?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早睡早起,可是自己却打游戏追剧熬到半夜;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则,自己却带着孩子过马路时闯红灯,当孩子疑惑不解时,他们总是有一大堆理由来巧妙掩饰:

“爸爸看手机是因为工作需要”,孩子发现原来爸爸是做游戏工作的;

“妈妈闯红灯是因为要迟到了,没办法”,孩子了解到原来赖床也没关系,快迟到了就不管红绿灯直接过马路就行。

失败的父母,总是擅长给自己找借口,可是谎言永远是经不起考验的,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东西却影响他一辈子。

家长在教孩子规矩的过程中,要多一点对规矩真诚的遵守和维护,少一点自作聪明的遮掩。

3. 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承担榜样作用

对孩子来说,一些原则性的规矩,一定要严肃地教给他们,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绝对不可以的!

比如:带电插座不能碰;煤气开关不能动;开水要小心;绝对不可以玩火;在大街上不可以到处乱跑,等等。

而对于有些规矩,单一的说教不见得会有很大的效果,应该在父母的“身教”中引导和培养。

家长平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及家庭的生活规律,孩子自然就容易学会。比如:文明就餐、尊重长辈、早睡早起、不争抢别人的玩具、守时等等。

身为父母永远不要漠视规则,破坏规则。

只有父母树立好榜样,孩子才可一直保持对规矩的敬畏之心,从而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依靠自觉的力量而不是外在管教来习得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严厉的管教只能维持一时,真正的长久之计是从父母自身做起,遵守规矩,维护好规矩,那么,在这一堂课中做父母的使命就达到了。




家长给孩子下命令,孩子完全不听或者对着干,这事太正常了。推荐一本〈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就是专门讲这个话题了。

大多数情况孩子不听话都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有套方法能让你的孩子遵守你和他这间的约定:

书中一共讲了9条规则,但基本上使用前六条就足够用了,效果非常好,建议家长尝试一下。


使用之前的注意事项:

通过这条规则就能让孩子听话,但在使用规则之前

  • 你每一两周只需尝试一条法则。这样,你和孩子才能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条法则。

  • 1-6条的顺序是精心设置的,它们能帮助你逐渐熟悉这些育儿方法。所以,请不要随意打乱顺序

  • 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你应该允许甚至欢迎孩子能对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质疑,而不应该把这看做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好用的定规矩法则


法则1:面对面说话,小家伙才听你的

计划开始第一周,你需要学习两点:

1.如何跟孩子定规矩;

2.如果孩子遵守规矩,你该怎么做。

开始时,你可以给孩子定一些他通常难遵守的规矩。这些规矩应该简单、具体、直接,如“把玩具收起来”、“去洗洗手”或“把电视关掉”等。不要用“把房间收拾一下”、“写作业”等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跟孩子定的规矩要想有效,需要注意三个要点:提醒孩子看着你、告诉孩子怎么做(要有眼神交流、口气坚定)、站在旁边看结果,给孩子施加压力。

如果孩子确实照你说的做了,你一定要当场夸夸他。


法则2:给予恰当后果,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第1步:遵守定规矩法则1。

如果你遵从第1条法则的要诀,将你定的规矩说了一遍,而孩子却没听,那你可以再说一遍,不过一定要在静静地盯着孩子约15秒后才可以。15秒似乎很长,但这段沉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或许都用不着你再说一遍你的要求了。

第2步:重复上一步。

如果你给了孩子15秒,孩子还是不听话,那你可以按法则1再说一遍:再次保持眼神交流,严肃地说“我刚刚说……”然后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约15秒钟。基本上就是重复上一步,但这一次你要稍稍大声一点(不可大吼大叫!)说出你的要求,这能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认真的,而且你会一直等到他按你的要求做。

这样,你只要重复一次,就可以摆脱第一轮的恶性循环,也摆脱了越发生气的过程。事情的结果反而会由于你的冷静、理智而发生重大转变。

如果孩子还不听,那你就可以给孩子发出“警告”或“最后通牒”了。

可以使用这些后果:

  • 没收玩具一天或几天;

  • 今天不许再看电视;

  • 今天不许再玩电子游戏;

  • 提前半小时上床睡觉;

  • 今天不能吃零食。

  • 面壁思过


如果你已经开始实施惩罚,比如,你已经把孩子抱到墙角了,孩子说“我错了,我现在就去把电视关掉”,但你也不能放他去,你要告诉他:“现在已经晚了。但下一次,要乖乖照我说的做。”说完,你要继续执行已定的惩罚,不能心软。

法则3:小家伙越闹越凶?就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

面壁思过是一种有效的小惩罚

1.告诉孩子停下来。

● 告诉孩子停止他的行为。

● 切莫大吼大叫,但要声音洪亮,使孩子能够听清你说话,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

● 尽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约15秒。

2.给予后果。

● 告诉孩子,如果他还闹个不停,他就要接受面壁思过的惩罚。

● 语气严肃,并尽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约15秒。

3.将孩子放在面壁思过地点。

● 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壁思过地点。

● 如有必要,可强行将他带去。

● 语气严肃地对他说:“不许闹!没我允许,不能离开。”

● 如有必要,抓住孩子的手,让孩子不能打你。

● 如果孩子跑开,你要重新把他带回来,重复以上的话。

● 一旦他安静点了,你就开始计时,但万万不可告诉孩子你要让他待多久。最低处罚:5岁以下,均为两分钟;5岁以上,遵循“几岁几分钟”的原则。

4.结束后,引导孩子反思。

● 走到面壁思过地点问孩子:“知道我为什么把你放在这儿吗?”

● 不要激怒孩子;不可大声训斥或没完没了地说教。只需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要求面壁思过。

● 如果孩子还小,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为什么要面壁思过。

● 告诫孩子:“你以后再这样闹,我还会让你面壁思过。”

● 让他回到先前的活动中去。(非常重要)

针对攻击行为,略过第1、2步,直接把孩子带到面壁思过地点就行。

法则4:列个任务单,轻松培养孩子的自觉力


用至少两周的时间来实践这项计划:准备好积点(或贴纸)——列出清单——实施计划。每当孩子完成了某项任务,你就要立刻给他积点;每当孩子换取一项特权或奖励,你就要当场收回相应的积点。即时发放或收回积点,是“约法三章”计划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下面是一份“约法三章”的范例:

任务:

按时起床 2积点

自己穿衣、穿鞋 1积点

穿戴完毕才走出自己的房间 1积点

早晨7:15之前吃早餐 1积点

7:40之前出门上学 2积点

收拾床铺 2积点

饭前自觉洗手 1积点

早起后及睡觉前刷牙 2积点

奖励:

看电视(一次30分钟) 1积点

玩电子游戏(一次15分钟) 1积点

出去玩(1个小时) 1积点

晚起15分钟 1积点

抽奖袋 9积点

执行计划要坚决,孩子才能配合你

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后果——表现好就奖励,做错事就惩罚。


法则5:7个学习小妙招

妙招1:做作业的环境要减少干扰

妙招2:做作业的时间因人而异

妙招3:与老师共同制作检核单,作业情况一目了然

妙招4:写作业前的规矩——准备好材料

妙招5:写作业时的规矩——监督而不过分干预

妙招6:写完作业后的规矩——换取特权要有度

妙招7:辅导作业的规矩——适当引导,但不要过度帮助

法则6:给任务单添点新花样,才经得住孩子的软磨硬泡


扩充任务单:

● 补充不常发生的家务(兑换过程一定要有明确规定)。

● 加进临时家务(一定要提前说清楚做这项家务能赚多少积点)。

● 开始合并有关联的家务,不过条件是:在过去一周内,单独命令这些事务时,孩子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候会服从。

“说一遍就搞定”:

● 添加“说一遍就搞定”的方案。用到这种方法时,每次都要提醒孩子这一点。

修订奖励和特权

● 扩展每日特权清单。

● 扩充清单,纳入更多细小的特权,如:允许在朋友家过夜。

● 允许孩子在某段时间内赚取更多积点,换取一份更大的奖励(如一本书)。

● 如果孩子攒了很多积点,却很少兑换,也不要担心。如有必要,你可以限制孩子玩玩具,直到他又开始赚积点。或者,偶尔用一下“周末积点清零”活动吧!

● 确保孩子只能通过积点来兑换特权,其他途径一律不行。家长一定要经得起孩子的“软磨硬泡”。

扣除积点:

● 针对孩子某些不当行为,你可以用积点扣除的方法。先针对一种不当行为,然后再纠正另一种不当行为。这种行为一定是你当场发现,而不是依据其他人(如兄弟姐妹们或保姆)的报告。要绝对明确、清楚地规定何种行为应受处罚,以及每次该扣除多少积点。

● 不管什么时候,扣除积点这一惩罚一次只能针对一种行为。





很多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时像天使一样可爱,别人口中的熊孩子可千万不要是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多时候,孩子总是会用行动问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比如公共场合哭着闹着要买玩具,在家里拖拖拉拉不吃饭,拿起手机玩个没完……这时候大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说,这孩子真没规矩,自然也想用规矩来管教孩子。


规矩看上去是乖孩子的行为准则,但要规矩管用,不仅要达理,也要通情。


1.首先,要打破给孩子立规矩的刻板印象,规则是一个环境下对大家的共同约束,爸爸妈妈在立规矩时,要用家庭成员的视角平等对话。对于某条规则一定要共同适用,例如吃饭时不玩手机,父母也一定要共同遵守。


2.其次,立规矩的描述很重要,任何人都不喜欢被限制,我们要说“做到什么”,而不是说“不做什么”,例如“遇到矛盾时,家人之间要平心静气的沟通”而不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大喊大叫”。负向的描述,只会知道不做什么,而不知道要做什么,规则的制定并没有给孩子正向的引导,规则只会让孩子产生厌恶的情绪,与父母对立。而正向引导行为的规则,会让孩子在遵循规则的过程中得到指引,且在不断的遵守过程中得到成就感,逐渐会内化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3.最后,制定的规则一定要和孩子共同商量,商量并非仅仅是为了得到孩子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父母去判断孩子是否能够遵守,符合孩子的能力或者个人特点。只有孩子力所能及的规则,才能够帮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父母和孩子自己都喜欢的样子。


父母切记,规则绝不是帮助你让孩子变乖的紧箍咒。而是帮助你的孩子有生活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并且因为遵守规则而自我激励,在“我能行”的回声中健康成长的教养帮手。


获取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的微信公共号“兰海说成长”




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如果你的孩子不听你的,你会怎么做?这里有一个按年龄分类的指导来管教你的孩子。

孩子不听话,是家长热衷探讨的一个问题。孩子不听话的本质是孩子对规矩没有掌握,也就是说家长给孩子立规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才有效呢?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孩子的行为也在变化。2岁时不发脾气的孩子可能会在7岁时对你无礼,12岁时对你态度强硬。专家说,给孩子立规矩最好方法是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

畅销育儿书《育儿危机》一书作者斯科特•伍丁认为:“给孩子立规矩是指导和教育我们的孩子——不是惩罚或愤怒,”“这只是一种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并保证孩子安全的方法。”他分享了一些策略,这些方法可以让你的孩子在每个年龄和阶段都保持在你给孩子立规矩的范围内。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在不大喊大叫、不发出威胁、不崩溃的情况下约束孩子。

如何管教幼儿

幼儿时期,孩子不会为了操纵你或让你生气而牢骚满腹、大惊小怪或大发脾气。大多数幼儿行为不端是因为孩子无法表达或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也倾向于非常情绪化。所以当孩子开心的时候,孩子非常开心。当孩子难过的时候,孩子会非常难过。你的孩子天生好奇,所以他什么都想知道是很正常的。孩子的工作是检验他新的独立意识;家长的职责是设定界限。

幼儿存在典型的问题点

发脾气:这些情绪上的爆发通常是你的孩子因为不能说、不能做或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生气和沮丧的结果。当他累了、饿了、无聊或沮丧的时候,他的脾气也很暴躁。发脾气是让你知道“我真的需要饮料/零食/玩具/午睡——现在!”

矛盾:给你两岁的孩子一个苹果,她想要一根香蕉。给她穿粉红色的衣服,她想穿棕色的。你蹒跚学步的孩子正处于形成与你不同的身份认同的早期阶段,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可能是决定你是否想要,而她不想。她最喜欢的词是:不!

训练孩子的方法值得一试

提供选择:幼儿都是关于独立和控制的,所以你可以通过在孩子的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发言权来避免很多问题。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有两个选择就足够了,例如,“你想先做什么:刷牙还是穿睡衣?”

保持冷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关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故意把麦片扔了,或者在杂货店里崩溃了,你的反应过度了,她还会再这样做。冷静地让她知道,我们不会把食物倒在地板上,也不会在不能下一次吃饼干的时候尖叫。简明扼要(请不要讲课),否则你会把她弄糊涂的。

防患于未然:找出引发崩溃的原因,将崩溃最小化。如果你的孩子饿的时候总是丢零食,那就多准备一些健康的零食。如果她不得不离开公园时感到心烦意乱,在你开始收拾东西之前给她很多警告(10分钟、5分钟、2分钟)。限制去那些麻烦场所,比如玩具店。

暂停时间: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抽出时间是一种有效的管教工具。如果你的孩子生气地打他的玩伴的头,带他到指定的休息时间,在那里他可以冷静下来,控制自己。用“不许打”这样简单的词向他解释他做错了什么。一岁对应的暂停时间只有一分钟,五岁最多五分钟。

如何管教你的学龄前孩子

你的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和沟通能力正在发展,他能够更好地遵循指令和理解解释。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忙于学习一些棘手的社交技巧,比如分享、礼貌和与朋友相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但随着视野的开阔,孩子需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所有事情。

典型的问题点

抱怨: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时,你的孩子可能甚至没有意识到她在这样做。

不听:你的学龄前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无视你一再叫他吃饭。问一个孩子三次、五次或十次,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变成狂躁的疯子,而孩子会明白,在你歇斯底里之前,他其实不必做出回应。

管教学龄前儿童的方法

永远不要问超过两次: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

•礼貌地问一次(“请把玩具放好”)。

•再问一次,但要提醒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听,后果会很严重(“我让你把玩具放好。”)如果到我数到五的时候你还没做完,我就得把它们留到明天晚上再告诉你。不要做出不切实际的威胁,比如告诉孩子“你以后再也不能看电视了!”

•如有必要,应用负面结果。“如果你不遵守纪律,你就会今天没有蛋糕吃了。”

抓住他们的优点:你的学龄前孩子真的想让你开心,所以当他第一次你分享他最喜欢的玩具时,一定要鼓励他。我们经常关注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却很少关注自己希望看到更多的行为。

模仿你想看到的行为:孩子从我们所做的中学到的比我们所说的多得多。如果你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失去了冷静,那么你的学龄前儿童也会这样做。如果你的孩子爱发牢骚,他可能只是在模仿你让他打扫房间时的声音。

如何管教学龄儿童

现状:

大孩子现在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所以现在是为未来行为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无论5岁到10岁之间发生什么,都会对青少年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方法:

一般的服从:在这个年龄,纪律就是让你的孩子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打扫卫生,按时出门,完成家庭作业,虽然学龄前儿童在这方面也有挑战,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难度要大得多,因为你不能把孩子抱起来,放在床上,或者抱着孩子出门。”

采取教练的方法:教练会以帮助团队成员达到目标的内容和方法开始提问。如果你的儿子和朋友吵架了,问他:“下次你能做些什么改变?”你的目标是帮助他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下次他就能做得更好。”

按下倒带键:如果可能,给孩子第二次机会。解释她做错了什么,提醒她你想看到的行为。当她做对的时候,要感谢她。

使用合乎逻辑的结果:或者称为因果关系,这些应该与你孩子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果你8岁的孩子因为早上起床困难而上学迟到,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早点上床睡觉,而不是取消她看电视的权利。最好的结果是你的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聪明的父母都会关注J妈学堂,每日分享孕产育儿小知识。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妈,创建了宝妈自媒体创业营,带领全营宝妈实现经济独立!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J妈学堂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教学课程已经上线啦!关注即可免费获得!

每一个文章都是我的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取得授权。 文内如果有错别字,请见谅。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基本上所有的父母养孩子,都希望能给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规则。孩子规则感好了,那么日常生活中“带孩子”这件事肯定轻松很多。“熊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哪家没给孩子定过规矩呢?只不过是规矩太难执行,渐渐就形同虚设了。

孩子真的不爱守规则吗?

其实,别看孩子平时的一大乐事就是跟父母对着干,好像他们最讨厌规则。但其实,孩子从一岁多,就开始渐渐对规则有强烈要求,他们是很喜欢规则的。

不信你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些固定的、不能打破的习惯?比如: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擦宝宝霜必须先擦左脸,然后擦右脸。如果妈妈把宝宝霜全给她点在脸上一起擦,她一定会大哭;
还有个小男生,出门的时候一定得由他来关门,要是这一次,门被家人关了,他一定会大哭。

还有很多孩子睡觉前一定要有固定的程序,穿衣服的时候一定要先穿左边袖子然后才是右边袖子……

爸爸妈妈甚至觉得孩子有强迫症。

但事实上,这样的状态,正好表明:

孩子对规则是很有要求的,秩序化是孩子的内在要求。

在4到5岁之间规则的敏感期时,对规则更是感兴趣。

所以,让孩子守规则,并不是在和孩子的天性对抗,反而是在顺应孩子的需求。如果能用更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情况一定会有改善。

下面是7点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小建议:

一、 用客观具体的语言说规则效果更好

比如,孩子在书店里喧哗,家长简单的一句:“不要吵!”或许效果不好。

但家长温柔而严肃地一句:“在书店里小声说话”就会好很多。

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讲规矩的时候,或许常用的语言是:“这样好、那样不好”;“这才对,那样不对”。

可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太过主观和笼统了一些。如果能用更明确的句子,更精确的命令,把我们的要求说出来,那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也更乐意遵守。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多了一层“共谋关系”

你们俩成了一伙儿的,孩子就更乐意听你的。

二、用选择代替指令。

有时候大人说,“把那个凳子搬过来,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说,“不!”

但是如果给孩子一点选择,用更尊重的语言,就会好很多,比如:“宝宝,你想搬那个蓝色的凳子,还是那个红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他也感觉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当然了,给孩子的选择可以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在这个范围内,孩子选那个家长都能接受。

这就要爸爸妈妈给选择的时候动动脑筋了。

三、温柔而坚定地坚持规则。

执行规则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孩子抵触的情况。那这个时候,家长就真的需要“坚定”了。

“坚定”并不需要很凶、对孩子大喊大叫。暴脾气容易激化矛盾,孩子情绪越差,就越不愿遵守规则了。

所以我们只需要表情严肃,语气温柔地坚持规则。

比如可以这样说:

妈妈知道你还想玩玩具,但又不得不把它收起来,这真是太扫兴了,你心里肯定难过死了,等你舒服一点了,我们可以一起收。

温柔地理解孩子情绪,但仍坚定地执行规则——收玩具。

四、尽量使用“顺着说”的积极说话方式。

“顺着说”的积极说话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那啥叫“顺着说”呢?

简单总结就是:少说否定词,尽量把我们习惯性的“不能、不要、不行”去掉。

比如:

不能在路上吃→回家就可以吃了;

不要吵→你可以小声说话;

不要跑那么快!→你可以慢慢走。

尽量不要说“不能做什么”,尽量多跟孩子说“可以怎么做”。

这样的说话方式,不仅孩子喜欢,即便是成年人,也更喜欢这样的说话方式,它让人感到更乐观更积极。

所以,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不仅有利于教育孩子,自己也会更受欢迎。

五、让自己适当的保持距离

“我希望你现在就上床睡觉”;

“我告诉你,这里不能大声说话”;

“我不许你在这里跑来跑去”。

这么多“我”,孩子会很自然地以为:这些烦人的规则都是妈妈定的,妈妈真讨厌!

忍不住就和妈妈大吵大闹起来,这不是太不利于我们亲子之间的关系了吗?妈妈也很委屈不是?

规则并不是妈妈一个人定的,妈妈不该背这个锅,而且也需要让孩子明白:规则是客观的,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则和负责人,大家都要遵守

所以不如让周围的人和事都来帮帮你。

“闹钟到八点了,上床睡觉”;

“图书管理员说,这里不能大声说话”;

“那个保安叔叔说了,这里不能跑来跑去”

六、建议一个替代方案:

孩子的要求没得到满足,或者想做件什么事儿被妈妈否定了,心情肯定不会太好。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孩子乐意接受的替代方案。比如:

这是妈妈的唇膏,不适合给你玩。妈妈去给你找一支漂亮的蜡笔和纸给你。

七、可以拒绝孩子的行为,但不要拒绝孩子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

可以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做的不好”,但绝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好”

类似下面这样的话,更是要注意:

“你不乖”;

“你就是调皮”;

“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

“这样不是好孩子”

……

这类对孩子本人“贴标签”的语言,只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对规则的建立没有一点好处。

规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孩子的激烈抵触,也有家长的心软和不忍。

但我们要知道,让孩子守规则,并不单是为了家长轻松,规则更大的好处是,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没有规则,一切的对错判断都来自爸爸妈妈的心情,或者是孩子今天的“运气”,那孩子们一定会迷茫和不知所措。

而一旦有了明确的规则,规则之下,令行禁止;规则之上,尽兴发挥。

孩子们在清楚的掌握规则之后就可以从容应对,没有迷茫和压力感,安全感自然而来。

时间久了,这些规则变成了习惯,便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来督促提醒,孩子们自动自发就能做到。




孩子如果从小没有规矩,长大后可能就是一个问题孩子,做事情没有分寸,在长辈面前没在没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从小给孩子立规矩非常有必要。

一、简单易懂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没有那么深刻,父母制定规则要简单易懂,否则规则过于复杂,反而会把孩子搞糊涂,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了。

二、态度要缓和

定规则本来就是一种约束行为,如果父母再使用一些命令的语气,会让孩子难以接受,所以父母要语气平和,态度缓和,便于孩子接受。

三、大人要做榜样

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他们主要模仿的是父母,如果父母不能说话遵守,是没有办法要求孩子能够做到。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在孩子两岁开始,父母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规矩了,以让孩子形成自律意识,成为一个有自我约束力的人。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定好的规矩往往被孩子轻易推翻,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种体验。明明跟孩子定好了写作业的时间,可是孩子总要一拖再拖;出门前明明跟孩子定好了不再买玩具或零食,可孩子一见商店就往里钻……

通常,父母与孩子定规矩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父母定的规矩为命令式的禁止,父母比较强硬,孩子被迫服从。

第二种情况,只要孩子哭闹反抗,父母就妥协。

第三种情况,父母与孩子商量着制定规矩,给孩子爱与自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比如,“今天出去玩,你可以喝一瓶饮料”,“这个规矩这样定更合理,你认为呢?”

很显然,前两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第三种模式更为理想。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遵守呢?

首先,定的规矩得是孩子能做到的。其次,规矩要简单易懂。再次,定的规矩不能朝令夕改,且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最后,给孩子定的规矩也是父母要遵守的规矩,父母要给孩子以模范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很重要!

我是暖妈桐花万里路,谢谢点赞、关注、转发,欢迎留言!




为什么让孩子守规矩?

守谁的规矩?

谁定的规矩?

我们先搞清上面这几个问题,再来谈“守规矩”的问题!

从守谁的规矩来看:

1.如果守的是成人的规矩,要看成人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为前提?还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如果这个规矩指的是压抑孩子的需求,满足成人的面子,或者以成人的情绪高低、高兴与否为原则的规矩,不守为妙!

如果成人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如果成人真正的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的话,“守规矩”这三个字应该就不会出现了吧。

2.如果要孩子守的是儿童世界的规矩,那么,成人又来参与什么呢?

儿童的世界自有他们的规则,孩子们在一起很简单,喜欢与不喜欢,好与坏,黑与白,自有他们判断的理由和方式,成人远观即可,强行参与进去,以成人的是非对错标准来衡量儿童,来要求儿童,本身就是对儿童的不尊重,本身就是没有守好自己的规矩!

真不明白,成人如此不守规矩,怎么还好意思来说让儿童守规矩?

从谁定的规矩来看:

我想,定规矩的大都是自以为是的成人吧。

成人为什么要给孩子定规矩?为什么要孩子守规矩?

不还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嘛!不还是自己的自以为是嘛!不还是成人害怕孩子伤害他自己可怜的面子嘛!

孩子都很聪明,如果是孩子世界里约定俗成的规矩,孩子很快就能够适应!如果是成人专门针对孩子定的规矩,孩子会抗拒!

最后总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没有错,但是这个要求不应该只是针对孩子,更应该是成人的基本功。

如果成人自己是一个言出必行、以身作则的父母,还怕自己的孩子不“守规矩”吗?

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和人是平等的!科技、人文素质越来越高,如果你还是抱残守缺,固守着自己作为家长的高高姿态,想让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权威,守着你的“规矩”,那么,你只能离你的孩子越来越远!你只能被社会逐渐地淘汰和抛弃!

成人,需要蹲下身来,和孩子齐平,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先做好自己。

你做好了,还怕你的孩子做不好吗?




在不同的阶段,父母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孩子设定适当的限制、明确行为的界限,是养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合理的界限和适度的规则可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和自由,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如果父母充满同情地设定界限,孩子就有可能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能力。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充满同情地为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呢?

1)首先,培养你与孩子之间强有力的支持关系,让他知道你支持他。

2)设定界限时,与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做好像非常有趣……但是,我想可能会伤害他人。”

3)设定界限时,要表情镇定、和善,并表现出真挚的同情。

4)设定界限时,要承认他的观点,“停止游戏到屋里来肯定很难做到。但是,现在改洗澡了。”

5)通过提供选择,消除孩子被“强迫”的感觉,“你现在想进来,还是过5分钟再进来?”

6)征得孩子的同意,让他承认是“自己”的界限,“好的,5分钟之后再进来。但是,5分钟之后可不准反悔哟?我们拉钩。”

7)愉快贯彻,保持心情快乐,规则和要求就更容易得到执行,“5分钟已过,现在该进来了。”

8)持续交流,表达理解,“你玩得真高兴!不过,现在该洗澡了。”

9)切忌讨价还价,“我知道,停止游戏确实很难。但是,我们说好了5分钟后洗澡,而且不许反悔。现在5分钟已过,我们走吧。”

10)如果孩子对你的要求又哭又闹,要耐心倾听他的感受,“我就在你身边,宝贝。如果你愿意,我们拥抱一下。”

11)对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或感受做出回应,“你还想玩游戏,对吗?等我们洗完澡后再玩5分钟,赶快洗澡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规矩   面壁思过   妙招   法则   成人   爸爸   家长   说话   父母   规则   玩具   妈妈   孩子   时间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