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银行还能开下去么?

结论:靠信誉持牌揽储是商业银行的根本。联想到3年前该行也曾经发生过类似法律纠纷,此次28亿事件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妥当地处理,将动摇了该行根本。

作为一名银行风险经理,个人认为该行此次28亿事件处置极其低级,具体表现在:

1.经办团队与客户沟通留下录音:先不论最终调查结果、事情原委如何,在银行舆论地位弱势的大背景下,录音将使得该行极其被动。若是别有用心的断章取义,声誉风险危害更甚。

2.风控意识淡泊、公关能力羸弱:从该行迟缓的回应和公关操作来看,上至总行风险总监、董事会秘书,下至分支机构风险部门,尸位素餐者居多,任由舆论发酵、声誉风险扩大。

3.内控水平存疑:第三者担保,无论是资产抵质押还是保证,本就属于风险系数较高的业务,即使是真实、正常业务,也会导致担保圈、担保链的形成,容易导致大范围信用风险,审查审批要慎之又慎。而以萝卜章、内外勾结方式构成的骗贷业务,简直胆大包天、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还是等司法机关调查清楚案情事实真相吧,现在就论是否还能开下去,为时尚早。




如果我是银行总经理,第一时间向被害储户真诚道歉,并解冻其全部存款,任由支取。二,及时查处相关人员,该处分开除的马上作,该送交法院的马上作。三检查银行内部的机制问题,及时改进流程。四再次向广大储户和全社会道歉,并表态绝不会再发生此类事件。

否则,就等着凉凉吧。




一个是如果企业亏损严重,无力偿还,另一个是引发挤兑潮,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因此储户尽量不要把钱存到这家银行。




渤海银行还能开下去么?

先来看一下渤海银行的情况:

2005年12月31日成立,2006年2月对外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地址在天津。2019年,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列第133位,在国内银行排名中列第24位 。截至2019年末,渤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1169.3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83.78亿元,实现净利润81.92亿元。

也就是说,渤海银行是一家大银行,破产是不可能的,也不会开不下去。但是,此起事假一,对渤海银行的声誉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客户对渤海银行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因此,一些大客户会因此而将资金转移到其他银行,而不敢放在渤海银行。相反,贷款户也会选择其他银行,不放心渤海银行的信用。

因此,一次极不规范的行为,是会对银行的形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的。相信渤海银行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同时,也会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只是,要挽回影响,恐非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能开下去,现在最不能倒的就是这样的地方性银行,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挤兑风险,其他兄弟银行,或者是比较大的银行,都不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看到渤海银行出事。

其实银行出问题,早就有苗头了,前些天不是有一个上海客户,在上海某支行办理业务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包括保安,都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怠慢人家。

这才导致,这位客户将在该银行存的几千万存款,全部现金取出来,事情在网上发酵之后,该银行的股票连续下跌。

最后不得不双方协商,一起解决了问题,达成了和解,才及时止损。

经过这样的事情,很多大客户都会在意银行的服务,以及自己在银行的资金安全,所以查账,取现……等等试探性动作就多了起来。

也不排除,渤海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客户查账,取现的行为,受到启发才这么做的,碰巧渤海银行可以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所以才有这一出好戏。

这样的行为很容易,产生一些信用危机,如果那么多的大客户,都去查账,都去取现,那么以后的银行业务,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损失惨重。

银行系统,可以说是一条线上的蚱蜢,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骨诺牌效应,一个小小的地方性银行出事,也有可能成为导火线。

此时出现28亿存款被质押的情况,银行经理,以及相关人员,甚至其他大型银行,都会第一时间出来灭火,或者是协助处理。

所以说,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渤海银行还是会继续开下去的。

只不过信任危机一旦产生,很难弥补,相信很多大额客户,现在心里也有了自己一套的理财方案。




你好,失去储户信任已经不可避免了,因此倒闭倒是还不至于。只要积极整改、平息舆情,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但要是后面连续出现问题,就很难说了。

2019年初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被监管部门依法行政处罚170次,罚款金额达11976.9366万元(近1.2个亿),这背后的事可能比渤海银行严峻得多,只是侥幸没爆出来而已。

一、先说渤海银行:很多人说这是小银行,其实一点也不算小

在我印象里,我大学同学几年前拍车牌照号的时候,天津那边还要求交2000块钱保证金。就是说,你想参与拍卖,先交2000元,如果你报价后没中标,退还给你,报价后中标你付款了,也就退还了。

可是,报价后如果你中标不想买了,定金不退,这个钱就是强制性必须选择渤海银行的。当然,2000块钱里面有利息,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只是个人真的不能理解为啥要强制选择这家银行。

  • 所以,我那同学是有这家的银行卡的。这个事情爆出来的问题,他认为对这家银行的打击将是极大的,银行方必然会千方百计删热搜。而且它的行为本身,不仅仅是侵害了渤海银行信誉,这个事解决不好的话,可能群众们对四大国有银行之外的其他银行都会有顾虑。

二、再说事件:储户不知情基本扯淡,28亿无论放在哪都是不小的利益

我猜储户玩的就是拿这笔存款四处找未完成存款指标的银行索要利益,然后拿这笔存款担保质押开票给中介公司,再贴现兑换出来现金玩新的一轮。本质上就是反复质押吃利差的把戏,债券圈、借贷圈屡见不鲜,银行只是个底层利润源。

  • 最大可能性是此乃一笔见不得光的抽屉协议存款,甚至利息前置。而假央企就是个壳,花几百万买个央企重孙公司的身份来增信,专门做贴现兑票的中介业务,甚至就是储户自己的关联公司。此处所谓的开票兑票只是个传统说法,可能包装成各种贷款、理财、资管计划等,本质上只是不同的马甲。

后来有可能壳被举报了,或者被抽查到了,发现没有真实业务,因此贴现受阻,游戏玩不下去了。这时候储户可能急需用钱,或者就是换个壳继续玩,总之是要求提前终止抽屉协议但退息没谈拢,那银行肯定不答应,于是就开始假装受害者,妄图通过舆论与监管压力逼银行就范。

银行肯定会被处理的,但因为储户变相曝光了这套地下玩法,万一引起监管重视,那就把今后大家的路都给堵死了。

  • 最后,地下玩法暴露到阳光下,让吃瓜群众惊掉下巴,最后会恍然大悟原来社会上还有这帮孙子,腾挪资金躺赚利差,最后还把金融风险让老百姓承担。当年债券丙类户,玩得猛的直接拿中石油3A债券质押几十遍,后来机缘巧合之下露馅了,收拾了一大批人,业务直接关停。

三、最后渤海银行会怎么样?大概率会是某个员工要“背锅”

银行是“弱势群体”,且作为企业无需承担任何民事责任,具有某种意义的“司法豁免权”。此类事情只需要推给某个员工违规操作,然后你去起诉某员工吧,你把他弄到征信黑名单也没钱。

ps:不针对此案例,不确定是否是担保人毁约。不针对任何特定银行,我说的是所有银行。大家可以去搜下银行存款xx万不翼而飞的新闻,各地的新闻都有,结局都是“某银行员工违规操作,银行作为善意第三人无任何责任,银行已报警,建议起诉该员工”

  • 这种事或许确实是某员工干的,与银行没有关系,但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合理吗?如果换个平台,比如说存到支付宝余额里,假设马云把你的钱转走了,支付宝不承担任何责任合理吗?

正确流程不应该是由银行先行赔付,银行再向违规操作者追偿吗?某些人就不要扯内部审核了,说什么普通员工根本做不到改余额,只能说你是想多了。

比如说人工窗口,你知道业务员在办什么业务吗?你说存款,他给你弄成转账或保险,被忽悠的老年人少吗?你说监控,那不还有没有监控的vip室吗?很多银行员工会诱导客户去vip室,然后一顿操作,给用户开通网上银行并绑定银行工作人员自己的手机号及设备,这很少见吗?你在网上搜一搜,去办银行卡被忽悠去vip室,然后绑定其他人设备多得很。

银行员工找你要验证码,你给吗?找你要身份证,你给吗?银行员工要求你在他提供的设备上输入取款密码,你输吗?

  • 绝大多数普通人对于银行员工没有足够的警惕心,一旦其中有败类,就会发生存款丢失的案例。就比如上面我说的,开网上银行并绑定银行工作人员手机,你以为工作人员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上级摊派指标啊,为了指标不得不做。

为什么要骗取客户的支付密码?因为上级摊派指标啊,进行几次基金/黄金/白银交易的指标啊,但顾客一听就肯定不愿意,所以得骗密码私自操作啊。可以买少点,买入后就卖出,这样只会少几块钱手续费,客户不会发现。一旦某银行员工居心不良,不只是解决指标,还记录密码,什么时候卷款跑路,这不就是重大安全漏洞吗?

最后,谁在乎呢?上面敢派指标,下面敢骗客户来解决,出问题就是某员工负责,反正不用赔钱,谁在乎呢?

最后的话:银保监会的工作任重道远呀

都说钱存在银行里最安全,如今看来,真的不尽然!有个客户曾和我说过:中国的银行他只认中农工建交,别的一概不认。客户政策再好,优惠力度再大,大额资金绝不流出五大行!

  • 原来我还觉得他有点绝对了,现在看来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金融监管一直是高压态势,竟然还出现这样监守自盗的行为,实在令人错愕!金融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国内企业不抓紧时间强身健体,却在行偷鸡摸狗之事,着实令人侧目。




为什么没发生挤兑,因为根本没有人在这里存钱?在渤海银行开设对公账户的企业,估计都去渤海银行问询自己的钱被质押没有,渤海银行这次对自己信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无端抵押客户的钱还威胁客户继续抵押,低级无耻。

不说作为总经理有没有这个权限。事情还没有真正地查出原因,相信银行和监管部门已经在着手检查了,如果事情反转呢。道歉需要,但还早。这个事儿没那么简单,真实损失也没多大,有观点认为是多次周转才搞出来28亿,等警方调查吧。

第三方(非关联企业)存单质押是严管业务,只能说渤海银行真的是内控差到一定程度了。整个环节的描述来看,渤海银行工作人员的大放厥词,也能看出这些从业人员毫无敬畏之心。肯定又是新一年警示教育典型案例了。

董事会决议要签字,质押合同,核保书要用公章,每个月报表要签字,账上莫名其妙多了几十亿受限资金,你要说总公司可能没有合并财务系统不一定知道,下面子公司法人要是不知道,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件事肯定要往死里压,闹大了渤海银行被挤兑,这种屁事不可能就做这一个就运气这么好正好被查,其他银行也要被查,银保监里面说不定也有人收了好处,一拉半艘船的人下水,赶紧来个明星救一下。

银行爆雷后擦屁股联系储户处理的行长高管也不是傻子,只是以为储户不会向外爆光!按答主的思路,济民操作这个事的财务可能独吞了这个0.1%,行长认为济民的母公司是知情和默许的,所以行长让他继续担保质押以时间换空间!济民的老板也许真的知情,但是没有明面上,法律上,手续完备的授权财务这么做,财务拿不出授权书,私自偷吃,牢饭吃定了!如果公司章程,财务有这个质押担保权,银行反而没有法律责任,也不会赔偿济民损失!(商誉,股价是另一个聪明的事情)

票据乱象啊,其实银行工作人员用企查查一查这家“假国企”也能查出来,上面控股公司今年连续成立三家子公司,股权变动频繁,而且都是与民营企业变动有关,这种就很有问题,像这种级别的客户如果是真的当地招商部门都知道的。外面专门有中介给民营企业进行这种股权包装,包装成央企几级公司,几百万到上千万,最后目的全是为了骗钱。

银行从业看到这事的第一反应,不该是去查查济民的资料吗?啥神仙客户啊,33亿的存款啊!这一个客户就能撑起一个股份制行的小支行了!查过企查查,有点懵逼:一个非上市股份制公司,几个关联主体,没有一家的实收资本超过一个亿,从几个关联主体的名称和经营范围,主业应该是制药,问题是,没听说过济民啊,更没听说过济民的爆款产品啊,这33亿咋赚的?当时第一反应跟你一样: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质押开票,利息前置套利。但济民和渤海的操作,对济民来说,风险不可控啊,一般的操作都是给关联企业质押担保开票。所以,我现在认为,可能还不像你说的……不管33亿也好,还是7亿也好,足够在渤海拿到至少执行副行长的职位了,所以…… 做质押上市公司要公告没有上市要董事会决议。这银行必须要收的啊没收敢说KYC做完了么?而且有质押其实银行根本不会去看母公司资质。管他阿猫阿狗只要银行资产最后有人兜底就行了。再说说中石油9月末发了个公告明确说了他们与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目前来看这件事基本中石油撇的干干净净。济民内部就算有内鬼,银行也要为这件事负主要责任。

济民的钱已经买了渤海的“新易存”业务了,这个不是渤海推出的面向企业的“理财产品”么,就已经买了理财了然后怎么这笔钱还能再被质押一次啊!

还有济民发现钱被质押了以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渤海要求停止质押,但是渤海还反过来威胁济民要求继续做下去,就如果真的是家贼,济民已经发现不对劲了,渤海此时还这么大胆敢反过来要求主子接着质押,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呢么…

难道说渤海默认了济民肯定会做下去,可那时候济民要求撤单的时候华业还没有暴雷,如果真的是济民的财务在搞鬼那渤海发现对方集团已经发现的时候应该会立马停止啊,不然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啊,还是说渤海银行的经理为了这几个反点已经连命都不在乎了 市场上太多用三年期存单质押开一年期银票套利的了。国家为了防止空转套利,把一年期存单利率打下来,银行就发明了用三年期存单来做。监管本来是鼓励把这些钱去扶持中小企业的,结果银行和企业勾结,来套利了。如果一年以后,银票贴现利率大幅上升,再质押开票要亏,还会有各种狗血的事情。久期错配,短债长投。

有一点不明白,直接存定期的利息应该比套利后1.6的高呀,公司为啥存定期?但是有个时间差,也就是说一年可以做几轮。按照这个7亿元来说。刚开始,银行得到7亿的3年定期存款,开出1年2.4%贴现的银行承兑,存款人拿到1.6%的实际收益和7亿的现金。然后现金会马上还给银行吗?不会,这7亿现金又变成了7亿定期存款,继续轮一遍。到了第四轮,存款人收益已经到了6.4%了,银行账上的存款已经凭空变成28亿了。

第二年,承兑汇票那边要给钱了,用上一轮套出来的7亿现金去支付第一轮的汇票,于是第一轮的抵押解封。继续抵押继续贴现继续赚利差。只是银行的存款余额会锁定在28个亿不会上涨了。第三年底,解除抵押的存单可以取钱了,直接拿出来实打实的支付到期的承兑汇票。支付之后又解封一张抵押的存单,继续还钱。最后一张解封的存单也就是你的本金,该是多少的还是多少。但是这三年你都是6.4%的收益,银行也有了三年28个亿的存款。看起来确实像是双赢。




开不开无所谓了,都已经挣了28亿了




渤海银行还能开下去,但是有一天破产的话一点都不稀奇。


虽然现在还没有权威全面的信息披露,但是从网上持续报道来看,是有人到该银行存了大笔资金后,银行方面就会跟合作的第三方做质押贷款,不经存款方同意。


任何行业,任何经济体,都要讲规则,否则将失去信用,进而丢失市场。


企业与银行可以做协议存款,大笔的资金可以拿到较高的利息,这样做可能违规,但是合情合理。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不但有放贷利息,还能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放大收益,但凡小心谨慎操作都不会亏本。


如果是存款方养了壳公司虚构交易另当别论,但是如果跟第三方没有关系,完全是银行与第三方的蝇营狗苟,那么这就是很严重的事件了。设想一下,你花费几百万买了套房子,结果邻居直接把你的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了,你会不会发飙?


不管真相如何,渤海银行的商誉都已经受到重创,就如某奶粉事件十几年的时间都没能让国产奶粉完全赢回信任一样。


可以预见的将来,大客户纷纷转走存款,普通消费者也敬而远之,如果此事结果不能利好渤海银行,那么三五年后这家银行是否存在将是疑问。




首先,银行作为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关系着咱们普通人的资金安全。像这样的巨额资金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证明了这家银行内部风控是非常差劲的,对于将巨额资金储存到里边的储户来说,风险是比较大的

其次,作为小众的银行本身信誉和服务,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此荒谬的世界,在对方有证据的情况下,对于未来储户资金的安全,造成很大的不信任感,容易发生挤兑,那么这家商业银行能否良性发展,就很值得怀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渤海   银行   存单   储户   利息   存款   事情   指标   员工   风险   资金   客户   操作   业务   财经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