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编外人员什么感受?

曾经有一次,我问我们镇政府财管所的同事,由镇政府发工资的人员一共多少人?有编制的多少人?没编制的多少人?

同事告诉我,由镇政府发工资的人大约有400人,包括派驻到派出所和交警中队的辅警约100人,有编制人员约100人,在镇政府工作的编外人员约200人。

这也就意味着,镇政府工作人员里面有2/3都是没有编制的人员。

毫无疑问,编外人员各方面都全面落后于编内人员,但也不能说一无是处。


一,工资待遇全面落后。

编外人员工资不高,目前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大约是2500-3500元之间,还比不上我们这里工厂的普通员工,工厂的普工工资一般是4000-6000元之间,连工资最低的看店店员,工资也有3000元以上。

除了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外,有五险一金,住房公积金双边到账900元左右,年底会发双薪,无年终绩效奖,整体年收入大约是在5万元左右。

这样的工资待遇,对于未婚的年轻人,勉强能够养活自己,想要花钱谈恋爱都很困难。

对于已婚人事,如果两夫妻都是单位的编外人员,日子会过得很拮据,除非双方父母另外的资助。


二,毫无政治前景。

就当前的政策形势,可以明确地说,编外人员毫无政治前途。

在以前,有很多渠道可以获得编制,有很多工作人员是先任命到某个岗位上,再套改为编内人员。

比如,一个无编制人员,任命为林业站站长,然后报上去,经过审核之后,成为一名事业编制人员。

我们以前的副书记就是一名无编制人员,任命为财管所所长之后,套为参公编制,最后提拔为副镇长,现在已经是另一个镇的书记了。

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允许了,想要获得编制,必须经过考试,叫“逢进必考”。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村支部书记,可以通过五类人员的政策,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的时候提拔为副科级领导班子成员,转为公务员。


三,工作内容无差异。

在乡镇基层,不管编内编外,都承担着一样的工作内容,一些能力较强的编外人员,一样担任乡镇政府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只是没有办法正式任命并报到县委组织部备案而已。

年轻人,不管编内编外,都是最忙碌的人。

年纪大了,不管编内编外,都会处于临退休的退二线状态。


四,为什么不是一无是处?

一是工作稳定。虽然是编外人员,但也是一份极其稳定的工作,轻易不会被解聘,哪怕政策有变化,最多也是不再招收新的编外人员,原有的编外人员不会被解聘。

二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是编外人员,但在工作的时候代表着党委政府,在群众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最起码一般不会被欺负。

三是工资待遇属于中等偏下,但性价比较高。编外人员工资待遇不高,但与私企的普工相比,有一定的优势,社保齐全,还有住房公积金,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算得上一份较好的工作。

四是对于部分年轻大学生来说,编外人员的工作可以为考编提供便利。这里说的提供便利并不是萝卜招聘、走后门之类,而是可以提前了解体制内的方方面面,对于考编的申论和面试有很大帮助。


听说深圳的编外人员比我们这里的公务员待遇还要高。






编外人员,又名“临时工”,顾名思义就是承担相关工作的临时性人员,泛指在工作场所里的非正式雇用劳工。而当下国人所熟知的临时工群体则多分布于税务、公安、城管等政府部门,又名大厅工作人员、协管员、辅警、联防队员等。那么当政府里面的一名临时工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笔者从三个方面为您简要分析:

一、临时工的薪资待遇通常非常低

政府单位的临时工在待遇上要比正式在编的职工相差不少。许多政府单位的临时工待遇通常都无法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个别条件好点的地区,财政部门可能会每年从再就业资金中解决一部分支出,其余由单位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更多单位则只能占用自己单位的其他经费,因此,临时工的总体待遇普遍较低,以山东省内政府单位为例,工资方面,税务系统正式在编的工作人员月收入约5000元左右,那么在办税服务大厅或者12366客服工作的临时工的月收入就可能只有2000元上下。公安局的正式在编人员月工资收入在7000元左右,那么临时工待遇可能只有3000元左右。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辅警队伍正规化的有关要求,不少地区的公安机关已经将辅警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辅警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权益。公积金方面,很多临时工只有社会保险保障,通常没有住房公积金。奖金方面,在编人员和临时人员的差距也非常悬殊,比如在某人社局的在编人员年终奖发1万左右,临时工就只有几千块甚至一分钱都没有。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单位招聘临时工的时候会写上同工同酬(极少数单位),这一部分的临时工准入门槛恐怕非常高,不是一般人能进得去的。福利方面,正式职工所拥有的一些福利,临时工也都没有,因为目前政府单位的在编员工福利通常走的是单位工会,而临时工往往无法计入政府工会会员中,只能参与劳务派遣公司的有关福利,比如说逢年过节发放的一些米面油或者日常工会列支的相关职工福利等,临时工通常都无法享受与在编人员一样的。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会好一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会差一些,这个也同单位所在地的财政状况有关系。

二、临时工的工作稳定性和晋升空间相对较差

在政府单位工作的临时工毕竟无法拥有正式的编制,属于劳务派遣的性质,政府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讲工作性质并不是很安稳,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单位也不会随便开除临时工的,但一旦出现政策性特殊情况,比如说机关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国家要求单位精简一定比例的人员,并且还要妥善安置在编职工,那临时工就成为了被裁掉的第一梯队人选。正式在编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职工是有一定的晋升空间的,公务员和参公事业编制有组织提拔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进行保障,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提拔或考取职称进行工资上档。但反观临时工,他们的晋升空间则非常“惨不忍睹”,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毕竟重要的职务或者涉及核心的工作往往临时工是接触不到的,通常接触的都是一些日常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久而久之,很多临时工会产生抱怨心理。出现一种为啥“脏活累活”都让自己干,而好处都是别人的感觉,在工作中逐渐磨灭掉原有的职业热情,变得得过且过,甚至出现个别走极端犯罪路线的情况(利用手中职权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若是一直考公但却一直考不上,长期以往,心态崩溃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

三、政府单位的临时工也并非一无是处

当然,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政府部门的临时工虽然没有编制,不是铁饭碗,但它却可以作为一个进入编制的跳板,时刻激励着你努力学习。不得不说,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上涨,每年报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都类似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法上岸的其实是绝大多数。但临时工由于工作单位本身就在政府,存在两个方面的好处,一个方面是有一部分群体,本身家庭条件就很好,考编制考不进去,就当个政府单位的临时工对外说起来时候图个名声。所以现在很多单位的临时工,你会发现豪车傍身,花钱大手大脚,与工资收入完全不相符合,家庭条件好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不少人都认为先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边工作边复习,这样上岸的概率更大。另外,虽然上文中说过临时工不像在编职工那样稳定,但通常来讲,除政策性原因外,无缘无故被辞退的概率也是非常小的,而私人企业就不一样了,因为一些小事被辞退的并不在少数。

总而言之,在当前中央编办严控编制的大环境下,临时工转为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公开招聘、招录进入体质内,那些告诉你花钱就能买编制百分之一百都是骗人的,希望广大条友擦亮双眼,不要被骗,提高自身能力,认真学习,积极备考才是王道。




我也是刚进的派遣工,对我这个在私企摸爬过的人来说,派遣工简直就是天堂,当然会有你说的单位阶层明显什么的,我无所谓的,我只跟本地私企比,不跟单位其他“上层人士”比,这样一想真舒坦,因为派遣工只有五险一金和双休节假日,其他待遇没有,但是光这个就甩私企一大截了,我没有什么奢求。




当一名编外人员什么感受?


我觉得我还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先前是身份就是一名编外人员,就是俗称的“临时工”“临聘人员”,而且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当了5年,地点在我们当地政府下面一个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辅助类工作。


要说感受的话,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什么都有。


01

刚进入单位时,心里还有些许优越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2015年,我通过编外考试进入本单位时,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甚至有点优越感,就像很多长辈认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比其他任何社会上工作都优秀一样。我以为进入到政府部门,无论是编外还是编内,基本上生活和工作不用太发愁。


这点上,我跟很多年轻人不太一样,很多小年轻根本瞧不上事业编制、公务员,认为在政府部门工作就是浪费大好青春,不如到社会上闯荡一番,去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因为我有很多亲戚朋友是公务员,我从小就看见了他们生活上的富足,工作上的便利,所以从小我对体制还是有点向往的


进入本单位时,虽然身份是编外,但是好歹离编制更进一步了,心里自然很满足


02

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看到和编内人员的差距,更有别人异样的眼光


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发现刚开始进入单位时的骄傲和满足,逐渐消失跆尽,因为我看到我和编内人员的差距。别的不说,光工资就差好几倍,我现在每个月拿到手里的工资是2600元,今年开始年底还有8000元左右的奖金,节假日还有些许礼品,其他就没有任何收入了。而编内的人员工资,基本上是我的三倍,甚至四倍还多,除此之外还有奖金、绩效和补贴,而这些都是我没有的。


而且,在权利和资格上,我们编外人员和编内人员有明显的界限。我们单位偏向基层执法,平时需要去外面执法,编内人员有执法证,而我们连执法证都没有,包括参加会议、录入资料、绩效考核等等,我们都没有资格。


另外,社会上对编外人员,有一定的偏见和歧视。有些人知道我们编外人员,会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着我们,好像我们欠他什么东西一样。


03

也能时刻提醒自己,需要时刻努力,不要浑浑噩噩


编外人员的身份陪伴了我5年,我认为这个身份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和别人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不断地努力,去缩小这种差距。


所以,我就会把差距、不解、鄙夷等化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在5年里我不断学习,参加了国考、省考、事业单位等各种考试,虽然自己天赋不行,而且学习方法也有待提高,但是好歹在2020年11月份通过事业单位考试成功上岸


我认为,这个编制,有一大半的功劳来自这个编外人员的身份。如果我向当初进入单位时一样,一直抱着莫须有的幻想,整天浑浑噩噩,我想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


我是@一个临时工,做了5年的临时工,2020年11月份通过事业单位考试成功上岸,和你一起探讨关于编制的大事小事。




编外人员这份工作真的是让人很无奈呀!

小雷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这类工作,至今回忆起来都很心酸。

那时候刚大学毕业,也算是年少无知,选择在一家央企做劳务派遣人员。虽然每天工作都很认真,但是发工资的时候,看着工资卡上一千多的数字,而做同样工作的正式员工却是两倍的工资,感觉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也是感觉很不平衡

特别是随着时间过去,一些同期进去的正式员工都开始晋升领导岗位,而自己不论学历还是能力都不比人家差,可却还是一个编外人员,心理更是很失望,对自己不满,对工作没有动力。

如果这个只是一个短期的情况,那还有让人坚持下去的勇气,但是对于非正式人员而言,转正真的是看不到什么希望。因为属于央企,正式员工是和省公司签合同的,所以转正这种事情必须由省公司确定,而省公司好多年都没有转正政策,所以这份工作越做就越心灰意冷。

虽然当时的直属领导人很不错,会帮助派遣人员争取一些额外的补贴,而同事间相处的也不错,但是小雷知道这份工作并不能做长久,所以一直有在尝试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而最终也成功上岸后选择离开了。

回想起那几年的劳务派遣工作经历,虽然认识了一些不错的同事,但也感觉自己荒废了好些时光,心里还是有些后悔的。

所以小雷一直告诫大家,如果有其他机会,还是不要做编外人员的工作!




编外人员什么感受呢?我觉得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总要看人脸色行事,总要为自己的饭碗担忧,还要忍受比正式工低的多的多的福利待遇,甚至还融入不了正式工的环境圈子。一句话,编外人员在单位总是会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

我自己曾经就做过大半年的编外人员,不过那时我是大学刚毕业准备一心考编制的,找一份单位临时工工作能够对我备考有所帮助,毕竟我作为一名农村娃以前确实从未接触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前面更没有任何可以指路的人,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正因为我是大学刚毕业,我自己也知道只是做短期的,所以一方面我自己对自己临时工身份倒是感触没有那么深,低待遇、低福利那是理所应当的,融入不了正式工的圈子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自己只是一个临时工,别人的高待遇福利是通过了考验获得的;正式工也不用为了考试而费心,但是我的业余时间都是耗费在了备考上,所以这两个方面倒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因为自己得到这份临时工工作欠了大学老师的一个人情,而其他正式工大多都是自己通过考试进来的,所以就因为这个我觉得自己在单位还是有点“低人一等”的感觉,毕竟要“走后门”进来的。

另一方面,单位领导同事都对我较关照,因为我既是老师出面送我进来见习的,而这个单位主要领导也是我老师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师兄,而且我自己也是大学生,也在努力备考公务员,所以单位的领导同事无论出于什么考虑对我都还算关照,但是我也能看得出,即使他们关照我,更多的还不是因为我自己的因素,或者说不是因为现在自己的因素,而是因为外在或者未来因素,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这个师兄高升外调走了呢?我还能不能留下这呢?所以,因为这些考量,也在督促我自己努力备考,不然以后估计连个临时工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说,对于想考编制的人来说,其实找一份编外工作对自己备考还是有帮助的,因为在众多正式工周围,独独自己一个编外人员的话,自己无论如何也会想办法努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毕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以一名在编人员的身份谈一下感受吧。

编外人员不容易,他们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业务量不少,单位存在感较差,在单位中有时候是一种“较为尴尬”的存在。

我所在的事业单位中,编外聘用人员大致上分为三类,一是劳务派遣人员,二是自行聘用人员,三是公益性岗位人员。后来单位取消了自行聘用人员,将其转为了劳务派遣人员。

因为平常经常打交道,且很多时候有些业务需要共同完成,我对他们的大致情况也了解多一下。

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工资待遇问题,与在编人员相比,他们的工资只是在编人员的一半多一点,在我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大约除去五险,能发到2500元左右。另外,他们没有“一金”,这也是差距。

其次是身份认同问题。他们也是行政单位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虽然属于所谓的“临时工”,但其实也是半个“公职人员”。对外,他们好像也很风光的样子,在七大姑八大姨眼中,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因为身份问题,他们自感“低人一等”。

再次是工作和业务的问题。有些单位,这些编外人员也是充当重要角色的,他们往往冲在基层一线,承担一定的工作量,甚至在单位窗口单位直接面对居民和群众。在我们单位,不管是业务还是后勤,相当一部分招聘人员工作极其出色,不逊色于在编人员。当然,也有一部分就是来养老的,等着退休,这部分人我们暂且不提。我朋友的单位在基层乡镇上,一些编外人员也承担包村、维稳、安全,夜间值班等工作,业务量也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个人认为,编外人员除了年纪较大,安置到单位的,其他年纪较轻的,还是要努力进取的。不争取一下,哪知道你的潜力有多大呢?

那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 一是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在体制内当“临时工”的滋味有酸甜苦辣,也知道体制内的好处,既然想要稳定,就不能贪图一时,等到超龄了就没有办法了。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先现在开始做一个努力的人,争取早点上岸,才能更好地“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二是考取国企等单位。这几年,当地的国企也会进行招聘,这些单位需要有写作、办公室等工作经验的人。这就为曾经在体制内的编外人员提供了机遇。一个曾经在办公室的同事考入了当地的水务集团,成为了办公室的“大拿”,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过干办公室、写材料的工作经验。现在他已经成了办公室的副主任,实行年薪制,工资和待遇不比事业单位差。
  • 三是自谋出路。拿着比较低的工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点工资肯定养不起家。怎么办呢?自谋出路,尽快从“温水煮青蛙”的体制内环境中转变过来,辞职转行或者创业。另外,可以兼职干一点,如果有艺术特长,可以举办培训班或者在担任老师等等。公职人员是不能兼职取酬的,编外聘用人员一般根据地方规定执行,管理相对宽松,只要按时纳税,遵守法律法规就行。

好了,先跟大家说到这里吧,祝愿大家早谋一个好前程。




精神上会痛苦到崩溃边缘,必须依法联系维权。




我曾经就是编外人员,干的工作一点不比在编人员少,并且我还是单位主要写材料的人。跟单位的同事相处的关系也很好,单位的人从来没表现出对我的歧视或者其他不好的看法,但单位的同事都觉得我不会在这个单位呆很长时间,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备考公务员。有时候,我自己心里也会有点不甘,觉得我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我就没有编制呢!后来经过努力,我终于考入现单位。想想之前的工作经历,我还是很感谢那段经历,因为正是有了那段经历,才让我对新单位的工作不需要有任何的适应时间就可以直接进去角色。





低人一等的感觉,同工不同酬,但是没办法进不了编制只能认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编外   正式工   人员   镇政府   临时工   劳务   事业单位   公务员   工资   身份   努力   单位   正式   政府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