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为什么别称“瓢城”?

  盐城历史有记载的最早的名字叫“盐渎”,“渎”就是沟渠、水道的意思。所谓“盐渎”,指专门用来运输食盐的河道。盐渎因此成为盐城最早的地名。

  公元411年以前,盐渎尽管有县治,但是有治无城。东晋义熙七年(411),盐渎始筑土城,虽然仅仅是土城,但在地名史上却意义非常,正是在这一年,盐渎县更名为盐城县,而更名的直接原因正是筑城。其次,筑城给盐城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别称——“瓢城”,义熙七年这次所筑的土城形状很是独特,其形西狭东阔,状如葫瓢,“瓢城”的别名一方面取其形状如瓢,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该城能像葫瓢飘浮于水,不被淹没。尽管后来土城改成了砖城,但城池仍然维持了原来的走向,不是那种方方正正的样子,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城墙被拆前,这种奇特的形状依然可见。旧《盐城县志》上有一幅清光绪二十一年的盐城城池图,其城池的平面图的确与葫芦瓢酷似。古人有《盐渎感事》诗云:“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说的也是盐城四周环水有漂浮于水之感。

  自改名盐城后,“盐城”的名称一直沿用延续至今。




盐城“又云瓢城,以城形似瓢也”。当代出版的《盐城市建设志》中记载:“盐城于公元前119年设县。因地处海边,渔樵两便,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成为县治,始筑土城,西狭东阔,状如葫芦瓢,取瓢浮于水,不被淹没之意。”可惜,后来这原始土城未被水淹却遭人祸。三国鼎立之时,整个江淮之地民皆惊走,盐渎及其附近古射阳、海陵等诸县皆废,盐渎土城自然难逃毁灭之厄运。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盐城再筑土城,形似瓢。此后,由于历经战争烽火,“瓢城”时兴时废。至唐太宗统一全国之后,一时国泰民安,“瓢城”终于得以修复如初。 古之盐城因滨海而建,人们以瓢形建城,取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之意。现时盐城的城市建设亦早已今非昔比,然而,盐城人民却时常重温着这段“瓢城”春秋,仍旧亲切地将时下这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称为“瓢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盐城   射阳   土城   盐城市   滨海   奇特   国泰民安   县志   别称   东晋   城池   地名   葫芦   公元   形状   科学   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