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安静,不许哭。”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哭,一方面,是不想看到孩子伤心难过;另一方面,父母觉得哭泣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人有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都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哭和笑都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哭泣是一直很健康的行为。从孩子出生到整个人生中,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 婴儿哭泣,是他们与父母唯一的沟通语言

· 幼儿哭泣,是他们还没掌握足够的语言与父母沟通

· 儿童哭泣,是宣泄情绪最快的一种方式



孩子哭泣之后,理智脑才会接替情绪脑,和父母沟通寻求帮助。所以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句话很重要,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哭泣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行为,他们的情绪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并且会给他们支持和帮助。


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此时的感受。如果父母第一句话,就能说出孩子此时的感受,即使父母没有帮助孩子,解决任何问题,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认同,孩子内心的不好体验,就会变淡许多。



比如“气球飞走,你很伤心对吗?”仅仅是描述孩子心情的话,和妈妈的一个拥抱。对于手中气球飞走的孩子,也能很快释怀,开心地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而不会倒地大哭,缠着妈妈把飞走的气球追回来。


2岁前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在生气哭闹的时候,父母能够采用情绪引导法,第一句话就描述孩子的心情,效果会更好。


当一个2岁前的宝宝,因为刚才叠高的积木倒了,孩子会生气,但还不会用语言向父母表达。孩子可能就会哭闹发脾气,拍打自己的脑袋,抓起积木扔掉。因为孩子还不知道,除了这些本能的行为,他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仔细观察孩子情绪

孩子的内心感受,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在行为上,父母细心观察很容易判断,孩子所处的情绪状态。


只观察不阻止,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孩子的好情绪和负面情绪,如同打包出售的商品,无法让父母挑选自己喜欢的,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激动生气。



二、描述孩子情绪

用准确表示情绪的词汇,描述孩子的情绪。“你叠得积木倒了,你现在很生气,对吗?”经常用情绪词汇,描述孩子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感受,与具体的词汇建立对应关系,孩子能更容易学习情绪词汇。


允许孩子哭泣,哭泣是孩子生气、伤心等负面情绪,本能表达的方式,有助于孩子的情绪恢复。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知道,除了用本能的方式表达情绪,用语言表达情绪是更好的方式。



三、共情孩子情绪

语言描述完孩子的情绪感受,不要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语言温柔地回应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情绪感受,父母已经明白了,而且理解他的情绪。“如果我的积木倒了,我也会很生气的。”


共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同样有负面情绪,并且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倾听(允许孩子哭泣)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慰,倾听让父母与孩子之前的关系更加亲密,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父母这里都能得到支持与帮助。



四、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情绪引起的行为有好有坏。不允许孩子哭闹,是堵住孩子情绪表达的通道,孩子可能屈服父母权威停止哭泣,或者反抗哭闹更厉害。


鼓励孩子用语言,或者其他更好的方式表达情绪,比起阻止孩子,更容易让孩子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对妈妈说,妈妈会帮助你的。”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等孩子自己能说“妈妈,积木倒了,我很生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寻求父母的帮助。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趋于平静,父母及时地回应孩子,并给予帮助。孩子挂着泪痕的脸蛋上,很快就有笑容。




大家好,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现在正在看孙女,孙女发脾气,哭闹,我看着她笑,告诉她哭沒用,虽便哭,不理她,她在哭我就走了。正管用,她看我真不理她,自然就不哭了。现在她想干啥不让她干,她就生气,她爸爸说她,你哭呀,她说,我奶奶说了,哭不管用,小孩要听话。真是这样,不知道我这个做法对不对,我的孙女真的听我的话,我就是不惯着她,让她知道对错。




“孩子发脾气”是困扰过很多家长的问题,跟孩子讲道理根本就不听,不理孩子的话他哭的更厉害,如果跟孩子妥协,又怕娇纵了孩子。

其实孩子发脾气很正常,这说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正常发育。关键是家长的处理方式,这个很重要。

与其讲道理和压制,面对和接纳更重要

有一次和老公出去吃饭,邻桌做的是一家人,那家人有个4岁的男孩,孩子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就不好好吃了,就想玩儿,他妈妈多说了几句,孩子就开始哭闹。

小男孩的妈妈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这句话就是在告诉孩子,你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结果孩子哭的更厉害了。

然后爸爸对孩子说:“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吃完饭在玩儿。”孩子肯定不听啊。最后还是孩子被爸爸揍了一顿,才老实不哭了。

通过打骂的方式管孩子,当时问题是解决了,但实际上却是在孩子日后的行为埋下了隐患。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智脑比情绪脑发育落后。6岁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绪的绑架中,无法抽离。

在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以前,他是没有能力用理智脑思考的。所以比起讲道理和压制,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先接纳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知道”是缓解孩子发脾气的第一句

有一次去闺蜜家玩儿,她有一个5岁的女儿佳佳,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佳佳在茶几上堆积木,好像是积木塌了,孩子把积木一推就开始发脾气大哭。

闺蜜走过去赶紧安抚孩子的情绪,说的第一句话是:佳佳,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要是妈妈的积木塌了,妈妈也会跟你一样难过的。佳佳立马就止住了大哭,换成了小声委屈地抽泣。

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闺蜜就是用这一点安抚住了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与其说“别闹了”“别哭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如换成“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是不是很生气”“如果是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的”这样的话管用。

一句“我知道”,能让孩子的潜意识浮出表面,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理智脑开始慢慢恢复工作。

当孩子的理智脑开始思考时,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这时,理性脑就和情绪脑就开始产生连接了。

“温柔的坚持”是培养孩子处理自我情绪的重要方法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胜过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一句“我也会”,胜过简单粗暴地压制;

一句“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地安慰。




孩子发脾气时,在非理性状态,家长第一句话很重要,是因为这句话可能让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走向两个极端,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走向。具体要从“同理心”和“共情”两个角度来理解。

同理心和共情是有区别的。同理心是理性的,也就是代入他人的处境,分析自己的在此场景中的感受与行为,以理解他人的行为。共情是感性的,即感受对方当下的情绪,理解与接纳对方当下的情绪表达,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

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表达的是愤怒与不满,这种情绪背后是某个需求未被满足。

一般来说,面对孩子的脾气,家长会有如下两种反应:

第一种情况,不接纳孩子的脾气。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也激起了家长的脾气,家长很愤怒的教训孩子“没事发什么脾气!会不会好好说话!”。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反应:①在权威下,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脾气收敛了,不再做声;②孩子脾气更大,家长也更愤怒,到最后孩子还可能挨一顿打或者体罚,最后孩子妥协了,不再做声。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脾气看似没有了,其实只是被压抑,可能内心深处更加的愤怒。次数多了,孩子也就知道了,父母是不理解我的,我发脾气是没有用的,所以干脆不说,也拒绝交流。久而久之,可能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亲子关系变得紧张。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父母感觉有心无力,无法交流也无法提供帮助。

第二种情况,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试着问“是因为某某原因,所以生气了对吗?”“你希望怎样呢?”,孩子的要求可能是合理也可能是不合理的。等完全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再拒绝或者满足,但是要说明清楚原因。

这种情况下,既为孩子脾气找到了一个出口,又能借此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我接纳我的,我可以自由的表达我的情绪,亲子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会比以上两种情况更复杂。总的来说,当孩子发脾气时,恰当的方式是用“同理心”来分析与理解其情绪及背后的原因,但要用"共情"的语言来沟通。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这句话说得很对。这就要求我们做爷爷奶奶的,做爸爸妈妈的,对孩子平日的习气掌握和了解的,是必较清楚。譬如说爱发俾气,爱哭的孩子,和不爱发俾气,什么是都很看淡的孩子,他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无论哪一类孩子,当他(她)在不可抗拒、大势发俾气和放泄的痛哭时,智明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阿姨,一定会选择一个最优势,最适合儿童心理,提示他本人,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一句话就能提示他,积极舒展出好的心情。如果是气球被风吹走了,可以惊奇的对他表态说:啊呀,该死的坏风婆,它竟敢吹走我宝宝的气球,来,给仍仍一块儿去,看能否追得回来!当得知他的玩具被大一点的小朋友抢走时,对待这一俾气和大哭面前,也是有讲究的:原来如此,我的宝宝从来就是男子汉,小帅哥,从不示弱哭泣,今天是小哥哥欺负了我宝宝,我宝宝让小哥哥再玩会儿,就只一会儿,马上退还我宝宝的。还可调过头去问问,是不宝宝?这样对话,绝对会带来好效果!笨人在这此献丑了,请多多点赞,谢谢!




感谢邀请,我是爱分享育儿的宝藏妈妈。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

接纳孩子的情绪,比指责更重要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第一句话往往决定了我们到底是接纳孩子?还是指责孩子?就拿我家孩子来说,他每次发脾气,我都会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令你这么生气吗?”但我的先生往往会说,“你怎么又发脾气?”

这就是接纳与指责。很明显,我对孩子发脾气的事情,是接纳的。而先生对孩子发脾气,明显带有指责的意思。

接纳孩子的家长,往往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而指责孩子的家长,往往会遭遇孩子更加强烈的反击。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第一句很重要的原因。

孩子发脾气,家长怎么办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不要急着指责, 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和你说说他为什么发脾气。找到发脾气的原因,接纳并肯定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和你深入沟通。

孩子发脾气时哭泣是正常的。如果你越是制止他,他哭得越厉害。当他哭得厉害时,你又会忍不住骂他,甚至打他。这样就更加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心中对你产生不信任。

我觉得孩子发脾气,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孩子本身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连承认都不能。所以 ,给孩子的成长一点时间,包容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信任你的时候,再做出合适的引导。这种方法比一开始指责和讲道理都要更加实用。




孩子发脾气,肯定是有原因的,作为孩子妈妈应该细心细致的调查观察,调查观察孩子发脾气的内在原因内在理由,细心调整一下孩子的情绪,不要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前提下去责怪去责备去责骂,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情绪化,这样会使孩子情绪更情绪化,这样会使孩子情绪更澎湃,这样会使孩子情绪更澎涨,这样会使孩子情绪更不稳定性,因耐心分析,因耐心调理,因耐心调整,因耐心调查清楚,因耐心调侃而谈,因耐心调查研究,因耐心调节气氛,因耐心调教一下,因耐心调研,以耐心耐克的心态态度,查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内在原因,以实际行动搞定孩子的内在矛盾啊!切记不要疑问疑惑的认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切记不要怨言怨语埋怨责备,切记不要怨天尤人责怪,切记不要怨天怨地责备求全,切记不要怨气冲天责骂,切记不要怨气撞铃责问,切记不要怨声载道责无旁贷责罚,这样会误会孩子,这样会误解孩子,这样会误导孩子,这样会误伤孩子,这样会误事,这样会冤屈孩子,这样会冤枉孩子,这样会冤屈屈辱孩子,甚比那窦娥冤还冤,应以端正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啊,应以端正的态度去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啊,以免会伤害孩子伤害自己!以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以免会伤害孩子的信仰之跃,以免会伤害孩子的信仰之名!




平日里可爱如天使的小宝宝,发起脾气来就是个小炸弹,让许多家长束手无策。一些家长采取的做法是,反复告诉孩子不要生气不要哭闹,更有甚者直接呵斥孩子。事实上,这样做不利于孩子情绪的释放,而且孩子发脾气的时父母越说什么ta偏不做什么。不妨分为两种情况对待:

孩子“动口不动手”:如果孩子只是哭闹喊叫,没有暴力行为,父母可以先让ta把愤怒、委屈的想法说出来,这个讲述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情绪的一种疏导。如果孩子的诉求是正确的,要答应满足他,并跟他协商满足的时间和条件;如果是不正确的诉求,等他稍等平静后,跟ta分析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孩子“动口又动手”:如果孩子一边哭闹一边扔东西或伤害自己,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换一种方式制止ta的暴力行为。比如说:“你生气肯定是有原因的,说给妈妈听听,但是打人就不好了。” 或者是:“你把椅子扔坏了,我以为你以后都想站着吃饭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处于哭闹中耳朵自动“屏蔽”大人的声音,不妨试着换个与平时不一样的音调,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孩子发脾气,家长的第一句话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说第一句话就要掌握方法




任何时候,不要低估一个小孩子的“智力与战斗力”。

他不会无缘无故哭闹,也不会无缘无故终止。

所以要想镇住“熊孩子”,不一定非要吼他、揍他,可以开发下“逆向思维”。让你的第一句话“一针见血”,便可“一招制敌”[笑]

有次下班,路过一小区,小区门口一女孩儿,约4岁左右的样子,哇哇大哭和妈妈耍,怎么拉都拉不走,妈妈气不过,佯装不要她了,转身离去,女孩儿哭声更大了。而且女孩儿极聪明,边哭边转变“战术”,妈妈走,她也走;妈妈停,她就停。即丢不了自个儿,又让妈妈抓不到…那样子可气又可爱。

我一向喜欢逗小孩儿[笑]当然也想帮帮无奈的妈妈。于是我走上前去,抓起女孩儿的一只小手,仿若四周无人,大声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啊?没人要,我可领走了啊!”。

女孩儿瞬间挣脱我的手,哭喊着奔向妈妈,紧紧抓着妈妈的手,再也不松开了[捂脸]


再说一件智斗我家儿子的故事[笑]:

大概是在儿子六、七岁时,因发烧在我科室输液,当时隔壁就是血透室,我正在为患者做治疗,他父亲陪他。

输液结束,他父亲怕影响我工作,自己给他拔液,毕竟是外行,那手法可想而知,疼得儿子嗷嗷大叫,并和他父亲没完没了耍了起来,指责他为什么拔得那么疼?!…

我听到后,过去一句话就镇住他“你这大叫大嚷的,把隔壁一位做透析的奶奶,吵得心脏病发作了,非要咱们赔,你说这可咋办呀?”…

儿子一听,立刻息声[捂脸]后来还因此写了一篇日记,检讨自己的错误。

孩子的成长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与家长的“斗争史”[捂脸]

斗智斗勇、其乐无穷[捂脸]

拙见、见笑,多批评指正[祈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家长   孩子   积木   气球   负面   耐心   脾气   生气   情绪   父母   原因   语言   妈妈   宝宝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