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要真把李世民和朱棣放在一起问这个问题,那么尴尬的只会是朱棣。

为啥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因为他没那个能耐啊!

都说太祖(高祖)打江山,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最不符合这个说法的,就正是大唐朝。

整一个大唐的建立,都是李世民“加班熬夜”赶出来的,而某一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的“老板”李渊拍着李建成的肩膀告诉李世民:

“你好好加班努力,争取让你大哥接手更值钱的大唐”

这谁能忍?所以李世民“磨刀霍霍”指向李渊、李建成,大唐初的“玄武门之门”,就是典型的“压榨过度”导致的父子反目,手足相残,但戏剧性的是,最强的一方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子,而是秦王李世民。

再说回大明朝和朱棣,那么李世民这个例子,在他这里就不管用了。

大明的的确确是太祖打江山,朱元璋很有野心,再次建立了“家天下”的模式管理江山。他坚信亲情能够断金,啥兄弟篡位,亲人同室操戈,这在幼年见过亲哥饿死的朱元璋心里是不存在的,老朱觉得:

“咱老朱家的人,就是团结”

但朱标在的时候,的确如此,可朱标也扛不住朱元璋日以继夜的“培养”啊,朱元璋把太子直接往皇帝的方式安排工作。

朱标每天除了和老爸朱元璋吵架,还要调和各兄弟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最有实力的朱樉、朱棡、朱棣对大哥朱标这么服气,因为朱标真的是有能力,德才兼备,犯了事,大哥会帮忙求情,这样的太子和兄长,简直难得了。

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回来南京后就因病去世了。

他的去世,给大明造就了许多变数,例如朱元璋开始忌惮蓝玉,却持续青睐嫡孙,不立儿子,直接立皇太孙,又例如朱樉、朱棡都对“储君”表现出欲望,而在洪武末年,朱元璋最强的这两个儿子先后去世。

按理来说,朱棣有必要造反吗?

那就压根没有造反的理由,朱棣出生于1360年,这一年距离大明建立还有八年,他正式“出道”是在洪武十三年,也就是他21岁这一年。

这就意味着,大明的江山打下来,和朱棣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

朱元璋拜天立明的时候,朱棣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他一没有战功,二没有班底,在开国功臣的这一个资源上,朱棣近乎于无。

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没有必要造反,也不可能造反。

再横向对比李世民,看看二者有何不同。

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的一系列推动下,李渊“被迫”起兵,这也是历史上的“晋阳起兵”,要注意,李渊是“被迫”的,就连反隋这件事情,都是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组织起来的。

晋阳起兵之后,便是“李渊攻取长安”之战,在所有的过程中,李世民简直可以说是“手把手教学”,李渊直接从一个“胆怂”的唐国公成为了皇帝。

比如在“霍邑之战”中,李渊看到下了大雨就想撤军,还是给李世民一把鼻涕一把泪拉了回来,这是大唐的命运转折点。

进入了长安后,李渊立即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雍州牧,这个地位可是巨高无比了,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李渊也没有想着立李世民为太子,在他心中,李建成就是要当太子的,李世民却不是。

即便如此,在一开始,李世民也没有说要造反,大唐的建立并不是顺遂的。

在最初,薛家的“西秦”势力,刘武周依靠着突厥的北方势力,还有在河北河南的窦建德、王世充势力,都对大唐虎视眈眈,因为李渊所占据的是长安,有着最高的正统性,这一个隐患,将成为他们的“催命索”。

而更好笑的是,整一个大唐,几乎没有人打得过这三方势力,李元吉和李建成屡次被击败,李渊的心腹裴寂也被刘武周差点弄死,更遑论强大的“王、窦”势力。

李渊对此怎么办?

他想到了他强大的二儿子,天才打手:李世民。

李渊在此时作了一个死,他承诺给等到一切都搞定了,让李世民做太子。

看到这种操作,若是熟悉大明的就会知道,朱棣“靖难之役”,就是这么骗朱高煦的,后来朱高煦大喊出:“我怎么就比不上李世民了”(何不类秦王乎!),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

然后李世民打了鸡血,他先后击败了大唐没有人能搞定的西秦、刘武周、刘黑闼、王世充、窦建德,堪称是“千年战神”,在过程中,李世民收获了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等人的信任,也培养了这些人才。

李世民当时的“总部”叫做天策府,毫不夸张地讲,经过李世民的引导和分配,天策府已经成为了超越大唐朝廷班子的一个强大团队,文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为首,武则是数不胜数,后期个个都是“灭国”级别的将领。

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李渊、李建成做的是什么?

李渊说:这老二也太强了,我很是担心你的太子之位啊。

李建成说:懂了,我马上和元吉去把世民给弄死!

李渊和长子李建成的极端做法,是激起李世民夺权的根本原因。

本来李渊在建立大唐后,分配就十分不平均,建了大功的李靖、李勣等人只拿到一点点赏赐,而李渊的老朋友们,关陇贵族们却是拿大头。

天策府众人:加班是我们的,工资是他们的,我们不干了!

在经历了李建成“毒酒”事件之后,长孙无忌等人愤怒了,他们要求李世民立即给出一个态度,要不就奋起反击,要不就坐着等死,如果李世民坐着等死,那么长孙无忌等人就要离他而去了。

于是这便有了玄武门之变,整一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轻而易举斩杀太子,逼迫李渊禅让,李世民靠的是什么?是阴谋吗?是心术吗?

不是的,靠的就是李渊自己作死,又菜又要玩。

李建成也好,李渊也好,他们的班底根本不可能和李世民抗衡,李世民能够成功,本就是必然,而这个强大的班底,直接缔造了古代封建史上的官民,史称“贞观之治”。

所以拿着李世民和朱棣来做比较,二人的“造反”动机根本不同,能力不同,所处的环境更不同。

朱棣没有必要造朱元璋的反,朱元璋没有欠他的,朱棣造的是他侄子建文的反,因为建文要对叔叔们赶尽杀绝,朱棣只好奋起反击。朱棣能赢,根源就是在于朱元璋对一众开国元勋的“枷锁”,杀的杀,限制的限制,导致建文无人可用,后来用上李景隆,就是无奈之举。

于是朱棣一系列的操作,把南京的军队纷纷击败,特别是建文特别相信的李景隆,最后还背叛了建文帝,乐呵呵地打开了南京的大门,迎接朱棣进京。

而且朱棣起兵,占了一定的“便宜”,那就是天下藩王几乎没人帮助建文。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就是想着家里人能够进京勤王,谁知道他所想象的“团结”,就给建文帝一手给打破了,而天下大军如同虚设,建文帝无奈“自焚”,最终生死成谜。

作为开国皇帝之子,朱棣和李世民终究存在着很大差距,李世民几乎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帝子”,皇帝干的活他全都做完了,而朱棣或许也有着强大的能力,但是时不待人,等到大明建立,他都还没有长大,最终只有趁着朱允炆还年轻的这个机会,一举拿下了天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很简单,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娘胎里去。

先说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两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险一搏

历史上,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历史的会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这很可能当时史官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时就跟着李渊南征北战,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20岁,心智体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几个一起辅佐父亲,并肩奋战,立下不少战功。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当属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

破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后方,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个最大的敌人,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些都是李世民实打实的功绩,为唐朝统一华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其时已经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

626年,李世民29岁,秦王府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明着看是长安城内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权力中心,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于长期带兵打仗,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极高,心腹众多,而李渊、李建成因为亲自带兵打仗少,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军队是政变成功能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李渊、李建成还有一处败着,他们已经觉察到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除掉李世民,却迟迟没有动手,也没有迅速把他赶出京城,就让他呆在身边,才给了李世民冒险的机会,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手,掌控局面。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据优势,他的威望、能力、权谋比父亲和长兄都要强,又掌握着主力部队,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险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爷俩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当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确实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乐大帝的名号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的能力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带兵打天下,等朱棣长到17岁,可以帮助父亲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好几年,没有他发挥空间了,所以朱棣没能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做出贡献。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乱或灭亡(包括玄武门之变)的经验教训,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其他儿子全都分封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让他们彻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经常和蒙古打仗锻炼身体,成绩不错,在军队中积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军事才能是最强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朱棣就太逊了。

李渊在世时,李世民在唐朝堪称开国功臣之首,名义上的三号人物,实力上的一号人物;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对明朝开国屁毛贡献都没有,不用说朱元璋,那些开国将帅个个都能秒杀他,他哪里来的胆子造反?

李渊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别,李渊是养虎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他本人就是军队最高统帅,亲自带兵打仗,对将领和整个军队保有完全控制权,不像李渊那样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儿子给养肥了。

朱元璋有一个聪明之处,他不但把其他儿子赶到外地做藩王,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兵力,并且禁止藩王进京,这相当于把藩王给阉割了,基本杜绝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杀功臣,但后来朱棣造反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难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换成朱元璋在世,朱棣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渊当初学朱元璋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轻松夺取皇位。

试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样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即便他公开造反,李渊和李建成也可以从容应对,李世民绝不敢轻易冒险。

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许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绝不可能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机会。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说造反可能不太合适吧!

直奔主题,概括为一句话:条件不一样!

1、影响不一样

(1)功绩不一样

于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开创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一直统兵征战,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来的。因而,李渊特别给李世民设了一个官职:天策上将。并且给予开府置署的特权。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时,他还是个十余岁的孩子,对大明王朝的开疆拓土功绩基本可以说是没有!

(2)地位、权力不一样

李世民这个秦王,虽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将加开府置署的权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东宫相抗衡了。特别是李世民又担任着尚书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号,没有其他朝廷官职。并且同等地位的还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样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占据了大唐王朝当时朝廷能人干将的一半以上。而且还个个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谋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惯战之将。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没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怜。要不是当时的南京中央政府当权者不行,否则朱棣绝对不可能从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样

李世民是个综合型的统帅。政治和军事都同样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军事方面的。是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将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并论。

3、老爹不一样

朱元璋不是李渊。朱元璋除了对老婆马氏不狠以外,对自己都狠的人,从一介要饭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渊这个世家之后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没有那个条件。




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十分好色,贪图享乐,妃子招进宫中,一个又一个。要不是有李世民坐镇朝野和掌握一定的兵权,估计早就开始内斗,被灭的风险非常大。

而朱元璋当皇帝后,真的勤政为民,只宠爱马皇后一人,对儿子最上心的就是朱标了,可谓是希望朱标能赶紧胜任皇位。

一次,朱元璋教育朱标,拿出一根刺条让他握住,朱标摇头说:上面有刺,拿不稳。朱元璋便当着他的面,用双手把刺条全面撸掉,顿时双手鲜血淋漓。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对朱标说:“儿啊,为父已经将上面的刺全拔了,这次你要稳稳的接住。”朱标眼泪汪汪,跪拜朱元璋,接过了刺条。

朱棣有这样的待遇吗,别想了,李世民也不会有。

李渊认可李世民,朱元璋只认可朱标,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稳,朱标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并不是李渊最有战绩的儿子。虽然李建成也曾带兵打仗,战功赫赫。但在平定山东后,被留守在大后方,处理政务。

为此,李建成在军中和百姓中的威名,是远远少于李世民的。唐朝的江山,大半都是李世民的带着军队打下来的,论才智战功,李世民远胜于李建成。

而且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不是因为发现了大儿子的雄才伟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李渊害怕李世民功高盖主,拿着兵权不听他的话,便把大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

毕竟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老辈传下来的规矩立为太子,朝中文武百官都不会反对,李世民有怨言也没办法。为此精于算计的李渊,开始对两个儿子采用制衡之道,制衡李建成和李世民。

李世民清晰的认识到太子之位对于父亲李渊来说,更像是一个稳固地位的工具,并不是非李建成不可,因此他敢夺取太子之位,并且还开始养兵,计划造反之事。

而朱元璋对待太子的态度,则和李渊不一样,他就是要扫清一切障碍,把帝位给到大儿子朱标,就想简单粗暴地“宠”着这个儿子,根本不给其他儿子留有机会。

朱元璋是手把手教朱标,恨不得朱标把他的皇位给抢了,可以说是历史上皇帝跟太子,最好的父子关系了。

朱标一出生,就受到了父亲朱元璋的极度重视,在14岁接被立为了太子,这个朱棣也无能为力。再加上朱标仁爱,深得朝廷大臣的拥护,他的班底已经非常稳固,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动摇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17岁就当上了大将军,为唐朝的江山立下了大功,而朱棣远没有这样的机会,等他17岁明朝已经建立了

李渊在隋朝当官时,李世民眼见天下大乱,杨玄感造反失败,这让李世民也看到了绝佳的机会,他鼓动自己的父亲也造反,灭掉隋朝,自己当皇帝。

在儿子的劝导下,李渊真的这么做了。从17岁开始,李世民就当上了军队的大将军开始带兵打仗,可谓是屡战屡胜,在军队深得士兵的拥戴,在百姓间的口碑也极好,能文能武。

为了扶持父亲李渊上位,李世民灭了薛秦,刘武周,王郑,窦夏,刘黑闼,这五个难啃的政权。而弟弟李元吉留下的太原烂摊子,也是李世民收拾的。

为李世民卖命的手下,有接近一半是投降或者投奔他的,手下还有一班忠心耿耿的大将,长孙无忌,尉迟恭,程咬金,文武都有。

他的军事才能,远超于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这也让李渊和李建成对羽翼丰满的李世民,愈发忌惮。

但只有50多岁的李渊,只想着:“打了一辈子的仗,我也要享受享受人生了。”开始沉迷于美色之中无法自拔。

对李世民而言,父亲李渊对他的威胁并不大,最大的敌人不过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有干掉他们,自己就能做皇帝。

再加上自己手上的精兵悍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朝廷班底。父亲一退位,李世民就能接班,开启贞观之治,如此强大的能力,朱棣并没有。

与从17岁就建功立业的李世民不同,朱棣17岁时,还是个毛头小子,正在经历这去藩地就任前的历练。

他和兄弟们一起回到安徽凤阳老家,这是他的父皇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家放牛的地方。在这里,他感受着“穷乡僻壤”的风土人情,知道创业的不易。

那时候的朱棣,更多的是在感受生活,住了三四年后,他回到了藩地。而真正开始带兵打仗,是在他20多岁的时候,和徐达北上剿灭元朝的余孽,但这一仗,他其实是在徐达的辅助下完成的。

而朱棣真正展现军事才能的时候,已经30多岁,比李世民足足多了十三年。同时,在政治地位上,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朱元璋,只认朱标,朱棣并没有走进权力的中心。

朱棣没有李世民天地人和的条件,他既不得民心,也不得朱元璋拥护和认可。

李世民在李渊当皇帝时,就敢反,朱棣在侄子当皇帝时才敢反,老朱在,朱棣永远没机会造反

李世民和朱棣造反都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威胁到了自身的安全。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要杀他。

按理说,李建成已经是帝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了,但是他就是夜不能寐,担心对帝位有强烈野心的弟弟李世民会来抢夺,因此步步紧逼。

不是在朝堂上搬弄是非,就是在李世民的坐骑上做手脚,刺杀也是一轮接一轮。李世民为了活命,只好选择先下手为强,尽快造反,自己才能又不输给李建成,为什么要等死。

而且,李渊对李世民不守承诺,失了信,曾经答应让他做太子,结果却让李建成这个长子当了,导致他内心不服,不平衡。

再加上李世民功高盖主,本身就有皇帝梦,造反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就完全没有想过立朱棣为太子,而是采用嫡长子制,避免儿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和兄弟之间的残杀。

朱棣一出生就没有机会做太子,皇位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 ,并且朱元璋还给每一个儿子,一块封地圈养起来,其目的就是要防止他们发展势力,只能做一个乖乖守国土的臣子。

而且大哥朱标很仁爱,一直善待他们这帮兄弟。

如果这个时候,朱棣敢造反,那就是大逆不道,要遭天谴的,同时朱棣没有理由造反,所以他不敢。

朱标在38岁时,因风寒意外去世,朱元璋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坚持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宣告自己的儿子:就算朱标死了,你们也不会机会当皇帝,这皇位只能属于朱标一脉。

由此可见,朱元璋眼里,朱棣永远都不是太子和皇位的候选人。

而朱棣造反是被侄子朱允炆逼得没办法了,朱允炆给了朱棣当皇帝的机会。

要是大哥朱标还在,朱棣也就是做个“土皇帝梦”,顶多在自己的藩地称王,绝不敢造反。

但朱允炆一上位,就着急削藩,搞得他们这些藩王很被动。有几个王爷在自己的封地活活被逼死了。朱棣一看这样还不如自己造反算了,还能活命。

李世民和朱棣都不是长子,但都非常有野心。由于他们的父亲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这也导致,他们一个敢在父亲在位时造反,一个只敢在侄子面前造反。

延伸一下:

朱棣坐在皇位上,对儿子的教育,可谓是跟朱元璋完全不同,往跪在地上的儿子扔了一根刺条,说:接住这根刺条。朱棣的儿子回答:有刺。朱棣说:你要想稳坐天下的皇位,就必须铲除上面的刺。朱棣的儿子一听,用双手一接,鲜血直冒:父皇,儿臣接住了。朱棣欣慰道:好!好!好!

从这个故事你也能看出,朱棣坐上皇位,那真是自己把反对他的人全杀,双手沾满了血。

朱标就不同,全是父亲朱元璋替他干的,朱标只需要伸手就能拿到,完全不用沾血。但是,结果你也看到了,做皇帝没有一个不是心狠手辣的,不然这皇位你还真坐不上,也坐不稳。

朱棣登上皇位可比李世民辛苦很多,但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要看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两对父子的权力结构完全不同。

先来看李渊父子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杀功臣,为什么?因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绩、尉迟敬德等,不是他的友军就是他的属军,都算是队友。

论开国战争,不存在功劳甩开李世民几条街的将领,最多只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对而言,李渊这个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毕竟就算是长期坐镇后方的李建成也打过仗,李渊除了起兵那会直接管过军事,其余时候几乎一直是坐在长安城。

长期的功勋积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内外的影响力巨大,我们来看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给李世民的建议: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杀了李建成,等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扯谈,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李渊,杀李建成是顺带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来,李世民也不可能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只不过会跳过杀兄这一环节,直接逼父,搞不好还能弑君。

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敢于发动政变,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宫的枪杆子,禁军已为其所用。

按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进玄武门只带了十几个人,就凭这十几个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几个人,他是怎么带武器进去的?

史书给出的答案是收买了守卫,其实李世民不仅收买了守卫,皇宫宿卫也已经成了他的人,在尉迟敬德逼宫李渊那会,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已经听说政变,向皇城发起进攻,《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本应保护李渊的宿卫却跟秦王府的军队联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渊正对着全副武装、一身鲜血的尉迟敬德。

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无胜算的事,我们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他在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动作。玄武门之变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经掌控了朝廷,并用最快的速度大换血,同时镇压住关东地区可能出现的叛乱。

三个月后,换血完毕,李渊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

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于年龄,李渊起兵造反的时候,李世民18岁,参与了其后唐王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朱元璋造反的时候,朱棣可能还在地府没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时候,朱棣也才9岁而已,开国战争跟他毫无关系,即便是之后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岁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凤阳体验生活。四年后,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这才开始参与明朝的北方军事活动。

朱棣的军事战果也是很辉煌的,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有影响而已,而且只局限于北方军队,从她日后造反的支持度来看,这种影响并不能让北方军队全都为他卖命,不一起来揍他就不错了。

由于错过了开国战争,朱棣的威信只局限于北方,确切地说,只能让他燕王的属军为之卖命,其他王爷的军队他管不了,宁王的军队还是他骗来的。

朱棣对于南方军队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南京城中朱元璋的近卫,他是不可能施加影响的,不仅仅是鞭长莫及,还因为朱元璋不是李渊可比。

朱元璋从草莽之中崛起,狠厉杀伐远比李渊这位贵族皇帝要重,为了废除丞相制度,一下子拉了一批功臣陪葬;为了给孙子清场,又是一批功臣上天。朱棣那点手段,乖乖在北平抵御蒙古,那就是他的好儿子,如果敢把手伸到南京,分分钟剁了,再不济,也是囚禁,所以朱棣不会去冒这个毫无胜算的风险,毕竟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敢搞玄武门之变,逼宫李渊,一方面是不愿为人鱼肉等死,另一方面是手里有料,腰杆子硬,心不虚。他的料就是来自长年累月在唐众将士中积累的赫赫威望。

当时整个唐的建立,可以说基本上所有奠定乾坤的重要战役都是李世民率军打的,唐国建立,其首功之位当之无愧。

实际上当时的形势是,李世民虽然是唐军心中精神领袖,但是说到底调动军队的兵符还是在李渊手中。

(李世民)

所以,当时李世民实际上除了其门下的死忠门人将领外,唐军大多数将领也仅仅是对其表示支持,但是碍于无兵符调遣的原因也仅仅是精神上支持他。毕竟对于当时唐军来说,左右如何争斗也是你们李家兄弟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你杀太子,逼宫皇帝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实在没有立场厚此薄彼。

可见,李世民当时手下虽人不多,但是却是有能杀李元吉这样的万人敌尉迟敬德的。唐军虽然碍于立场不便支持,但是到底是军心所向。李世民最大的问题仅仅是如何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便好。

陈胜有句话说的好“等死,何不举大计而死?”

左右是要被他的两个兄弟弄死,何不博一把?所以李世民艺高人胆大,利用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的自大,买通玄武门卒卫,将两人杀掉。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死,天下将领纷纷兑现承诺,无需兵符,向李世民誓忠。

而当时,李渊早就已经让李建成监国,纵情酒色多年,离大唐正权太远了,远得很多人都忘记了有他的存在。

以上便是李世民敢反老子的原因。

而朱棣之于朱元璋嘛!

让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造他的反,那简直有点开玩笑了。

朱元璋是什么人?

瘌痢头,开局一只碗,东西全靠抢,创立江山,杀人无数,心眼一万个。

(朱元璋)

反观朱棣,他老子南京称帝时,他甚至还没有成年,还是满肚子天真未经战事的小子。即便到后来他就北京燕王,和北蒙的战斗小有成绩,就算他的军事能力顶了天可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论了,但是要创立江山凭借的又怎么会仅仅是军事能力?

当年大汉刘邦统兵比上韩信如何?理政比上萧何如何?谋略比上张良又如何?都远不如人,但却能得天下,把这些人驾驭得服服帖帖的,以其厚黑二字。

老子到底是老子,一个开国皇帝,创立江山,杀人无数朱元璋,要说他儿子比他还厚黑,鬼都不信。再者,朱元璋到底是代表天下最巅峰权势所在,长年累月的积累,手下精兵强将如云,区区燕王手下又能有几个将领能出来和他硬抗?

(朱棣)

朱元璋甚至都不用怎么上心,只需漫不经心坐在南京和马皇后聊着天,派个万人敌蓝玉,便能把朱棣治得服服帖帖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朱标做皇帝,朱棣也没胆量与能力造反。在朱元璋为朱标量身打造的常蓝系面前,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一吹即散。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我想这主要由于以下一些原因吧:

一、朱棣在朱元璋成就事业的时候,年龄小,贡献小,威望远远不足,老朱的事业基本是他跟他的弟兄子侄勋贵们打下来的。朱棣自己的班底远远无法跟太子朱标相比,就是其他诸王也有许多比他强大,何况还有非常多的勋贵集团,因此跟朱元璋相比,就几乎没有可比性了。说白了就是实力不济,轮也轮不到他。反观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就是他们几个兄弟鼓噪李渊,一手打下来的大唐天下。自身素质硬,当打之年,而且军队效命的多,威望非常高,跟从者众,而李渊相对柔弱,是个好父亲,但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帝王。

二、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很早就立了太子朱标,树立了宗法制的基础,得到了全体官绅阶层的认同,民心向背,朱棣也不占,他只能外派就藩。而李世民一直停留在权力中心的长安,自己开衙设府,实力强大。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分庭抗礼,朝堂里也明显分派站队。

三、朱元璋是汉族皇帝,尊崇儒家,以仁孝治天下,朱棣背不起这个锅,当时所有的诸王都不敢背这个锅,否则会被群殴致死。而反观李唐,虽然也是汉家帝王,但是里面少数民族的血统不少,所以并没有完全认同宗法制,嫡长子制虽然设立了,但是并没有在广大统治集团内部得到认可和贯彻。还依稀有少数民族继承的特点,比如任贤居之,贵族集体统治等特色。所以后来李世民也被称作“天可汗”。

四、据说朱元璋对两种人好,一个是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是老朱家的人。尤其是老朱家的人,不仅养一世,要万世都养,所以子孙不可能对太祖皇帝反抗。何况朱元璋自己就是统兵打仗的高手。朱棣不能也不敢造反。

五、朱元璋起兵的时候非常年轻,朱元璋是朱棣的偶像。朱棣不可能在朱元璋的任上造反,可以说朱棣一直崇拜朱元璋。据说朱棣是诸子里最像朱元璋的。而且他们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在古代,基本就很难有对拼,毕竟几乎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而李渊虽然跟李世民的年龄差跟朱元璋父子差不多,但他起兵非常晚,几乎是他的晚年,所以起兵的主力其实是他的儿孙辈。事实上李世民夺的帝位是夺李建成的。李渊不过是捎带着了。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希望友友们多多交流和分享。







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是因为他的战功在李渊之上,当初太原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出的主意,父亲李渊被鼓动下,才开始反隋的。那时,他还承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原因是他这个儿子有远见和胆识。唐王李渊起兵后,率先攻取长安,正式将自己的封号,建为大唐,那时的大唐被隋末军阀包围,它算上只有河东和关中。李世民掀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李渊那时是很器重这个儿子的,每每出战都用他,因为这个儿子会打胜仗,而其他两个儿子呢,他们三个都是一母所生,他俩都不及李世民的胆识和谋略。这是以后为什么李世民不服李渊这样的安排,立李建成为太子,而不立他,玄武门之变和逼宫退位的种种结果都是因它而起。


李建成那时已经是太子了,位居高位,他却不满足,生怕有谁抢他的饭碗,那个抢他饭碗的人恰恰确是他的兄弟李世民,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后,在府邸里招贤纳士,培养势力,手下有杜如晦,房玄龄,武将有秦琼,敬德,朝中也有他的支持者长孙无忌。李世民打心底就想显示自己的实力,靠着他们,带兵南征北战,现在大唐在带领下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大唐因他而走向统一,这一点,李世民很自豪,原因大唐是他打下的,而坐在深宫享清福的太子哥哥和父皇却对他另眼相看。只封了他区区一个大将军兼秦王,李世民感觉自己被埋没了,他不希望自己靠实力拼搏的功劳化为乌有,一味的给他们打工,于是有夺皇位之心,太子位才是他真正要的,李渊当初承诺成一张白纸。等李世民还没主动出击时,对方已经开始行动了,慢慢钻进自己的设下陷阱里。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兄弟俩,处处为难李世民,他们联合朝中有权位的大臣裴寂,魏征等,想将李世民势力排挤出去,两方因此发生冲突,李渊看在眼里却疼在心上,当初立李建成为太子是有他的道理,必须长幼分明,现在他也无能为力,只能任事情发展下去。该到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曾经恶意想毒死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被李世民部下当初击毙,走上了隋朝太子杨勇后路,李世民变成隋炀帝,他更果断,凭借强大的军力后盾,逼其父退位,当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时只能用悲伤擦洗心中的悲愤。他之所以不敢公然指责李世民手足之残,原因他心里明白整个唐朝是他给打下的,这个皇位等于是李世民把他捧上来的。李世民后来当上皇帝,成为闻名于世的唐太宗,与他的超人的远见和才能分不开的,这也是他为什么敢造反的原因。



而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呢,原因他父亲朱元璋是位政治强人,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为人专狠,手段恶劣,他白手起家,从一个无业的和尚,经过风风雨雨,带兵打败一个个对手,推翻元朝,才建立起了明朝,而那时的朱棣呢,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皇子,排名老四,他是朱元璋一手培养出来的,早年在开平坐燕王,常年随蓝玉征大漠,历练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还没有胆量和朱元璋叫板。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废除了丞相制,诛杀胡惟庸,严办蓝玉案,大力封王于全国,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时也是随父愿镇守北方边陲的。他还算干的不错,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这位儿子和他有同样的血性,但抹不去一点就是太残忍了,这是朱元璋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的原因,其中还有个原因是长幼之分,应当把长子放首位,没立多久,而他喜欢的朱标恰恰英年早逝。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崭露头角,他和李世民一样,已在诸王子中,战功卓越,可最终插肩而过。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洪武帝朱元璋却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在他眼里,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国家该休养生息了,相反朱棣的残忍会续写他的罪恶史的,若他坐了皇帝,会与他的政策背道而驰。晚年朱元璋的决断,没有让四子朱棣放下念头,他和李世民有同样的观点,皇位应该属于有实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宠得来的,李世民当机立断逼宫。而朱棣呢,他不敢在强势的父亲面前逼宫,只有等,等到朱允炆时机会来了,趁削藩,靖难之名血腥的夺回了皇位,那时的他就是永乐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样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盛世,他之后的政策如朱元璋所料成真,明朝自闭关锁国后一段时间走向开放,郑和下西洋带领大航海时代来临。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之位,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但是李世民身为李渊的儿子,李建成的弟弟,在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同时逼迫唐高祖李渊,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将皇帝之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终成一代明君。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布衣身份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在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就把自己长子朱标封为世子,也就是继承人,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后,长子朱标被封为皇太子,成为朱元璋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唐高祖李渊

但是,在朱元璋65岁的时候,长子朱标就因病去世了,年仅38岁,朱标一死,朱元璋就面临另选继承人的问题,朱元璋没有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而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了次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的这一行为让他的几个儿子心生不平,尤其是33岁的朱棣,正值壮年,又是朱元璋儿子最有作为的人。

但是朱棣虽然不满,在朱元璋活着的每一天中,他都不敢有任何违逆的动作,更不敢向当年的李世民一样发动兵变,只能选择默默接受这一切,直到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成明朝第二任皇帝,实行削藩时,朱棣才敢起兵反抗朱允炆,最终朱棣依靠杰出的能力打败了朱允炆,成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同样是一代明君。

李世民敢在自己的父亲在位时期,就悍然发动兵变,杀了自己的兄弟,又逼迫自己的父亲让位,而且这次的兵变异常顺利,为什么李世民敢在自己父亲李渊在世时发动兵变,而朱棣不敢在自己父亲朱元璋在世时造反呢?难道是朱棣不如李世民吗?

明太祖朱元璋

其实,朱棣的个人能力与李世民是不相上下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们的能力有差别,也不在于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有差距,而在于李世民和朱棣的地位及成长环境有差异

一、李世民参与了唐朝起兵反隋以及统一天下的所有主要战争,而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时,朱棣才8岁。

李渊原来是隋朝的贵族,之所以起兵反隋,据说是李世民的蛊惑,当时李世民才20岁,李渊起兵的第二年就称帝了,随后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秦王,李世民在唐朝的权力从李渊称帝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很大,涉及到军政大权。

随后,李世民参与了几乎所有主要战争,比如浅水原之战破薛举之子薛仁杲,攻灭宋金刚与刘武周、虎牢之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的势力、击败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部,为唐朝打下了大半个中国,因为李世民巨大的功劳,而被皇帝李渊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唐太宗李世民

这个时候的李世民,要兵权有兵权,要政权有政权,要人才有人才,而且李世民的秦王府还可以开府治事,俨然另一个独立的小朝廷,和李渊以及太子李建成的唐朝朝廷可以分庭抗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世民的坐大除了李世民杰出的能力之外,还与李渊的默许有关。

李世民势力坐大后,再加上有开府治事的权力,李世民手下网罗了一批人才,已经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李世民集团如果不发动兵变除掉太子李建成的话,那就只能被太子李建成所铲除,在政治利益之下,已经没有亲情了,只有政治利益,李世民面临生死考验,不发动兵变,自己灭,发动兵变,兄弟死父亲让位,最终李世民选择了后者,关键原因就是他有发动兵变的能力和实力。

再说朱棣,他父亲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朱棣只有8岁,所以朱元璋打天下的整个过程,朱棣是没有参与的,换句话说,朱棣其实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因为他父亲朱元璋已经打点好了一切,朱元璋为了拱卫明朝,把自己的儿子分封为藩王,朱棣就被封为燕王。

明成祖朱棣

虽然朱棣在成后之后参与了数次对北元的战争,两次率领北伐,并且招降蒙古部落首领乃儿不花,还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但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大定,北元也已经元气大伤,朱棣经历的战争场面远不如朱元璋打天下时的艰苦,也不如李世民征伐时的名声大,只能说让朱棣有一个经历战争的锻炼机会而已。

朱棣虽然是明朝的藩王,实际上权力是很小的,一是没有政治权力,朱棣终身生活在他的封国,在中央没有任何职务与关系,二是兵权很小,只有隶属于燕王的卫队,只有几千人,朱棣连朝朝边防军也调不动,朱棣更没有李世民开府治事的权力,虽然燕王府有个小班子,但完全不能比。

这样的朱棣,别说反朱元璋,要不是朱允炆削藩,朱棣连造反都未必敢,朱棣有能力,但是实力与李世民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明朝的兵权全部在朱元璋手上,而唐朝的兵权一部分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有实力兵变,而朱棣没有实力造反

朱棣

二、李世民虽为秦王,但住在长安,朱棣虽为燕王,却在远离都城的北京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所有的兵变背后都有政治原因,而想要兵变成功,就得在政治中心待着,李世民虽然是秦王,但常年在都城长年居住,这里也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因为近所以方便发动兵变,同时也了解政治中心的人员构成,所以李世民可以很轻易进入玄武门设伏,这是兵变成功的关键之一。

而朱棣就不同了,要知道朱棣常年生活在北方,而当时的朝廷,包括朱元璋时期和朱允炆时期的都城在南京,北京与南京相隔了几千公里,即使朱棣想要造反就得一路打到南京,这其中变数大得多,况且朱棣对朝中的人员构成并不清楚,也不敢发动兵变。

李世民与李建成

三、李渊与朱元璋的处事能力不同

李世民能坐大,基本上就是李渊的纵容,李渊根本就没有想到李世民会造反,敢发动兵变,在李渊造反的第二年,就称帝建立唐朝了,基本上很少有战争是李渊御驾亲征的,李渊都是依靠自己的儿子和亲信在外征战,李渊在一定程度上的能力其实还不如李世民,这是李世民敢兵变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就完全不同了,整个朝朝天下完全是朱元璋指挥打下来的,没有朱棣什么事,况且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就把朱棣等儿子分封到外地去了,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就打消了朱棣造反的条件,朱棣也就不敢造反了。




唐朝和明朝时中国历史上两个大一统朝代,在建国初期的权力交接过程中,这两个朝代都发生了动荡,分别是“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这两次事件,都是由皇室内部的权力之争引发的。说不同的是,玄武门之变是李渊的第二子李世民,在李渊尚在位时,就发动兵变,击杀了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当上了皇帝。而靖难之役则是朱棣在父亲朱元璋、大哥朱标都死后发动的兵变,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那么,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造反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家庭情况不一样

李渊和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国之君,但是真的论起能力,朱元璋甩李渊十条街都不止。李渊起兵前已经是唐国公,屯重兵于太原,况且李家本身就是关陇贵族集团,而且他起兵时,各路军阀实力都不强。而且,很多仗都是他的几个儿子打的,他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还不及李世民。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做到皇帝,这份能力与气魄,当得上是500年来不世而出的帝王。而且,朱元璋起兵时,朱棣才十几岁,从小跟着父亲在军营中长大,这个年纪的男孩是最崇拜父亲的,况且他的老子又是这么个能人,借朱棣10个胆,他也不敢造他老子的反。

其实,朱棣不仅不敢造他老子的反,就连他大哥朱标,他也是服服帖帖的。朱标宅心仁厚,对他下面的这些弟弟爱护有加。由于朱标一直以来都是跟在朱元璋旁边,很多时候,朱棣惹怒了朱元璋,都是朱标替他顶雷,劝父亲不要过于迁怒。而且朱标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立为世子,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更是给太子朱标配备了豪华班底,大将军蓝玉、常遇春等人都效忠于朱标。如果朱棣敢造反,不用朱元璋上,朱标就能搞定。

二造反目的不一样

虽然后世史书说李世民造反,是被太子李建成逼迫的结果,但是这件事年代久远,我们已经很难知道真相,而且从结果来看,是李世民在李建成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杀了李建成,足以见,李世民是经过长时间准备的。但是朱棣确实真真实实是被逼的造反的。前面说了,如果朱标不死,大明的权力交接肯定是顺顺当当的。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断绝他这些儿子们的念想,使大明不发生内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孙。问题就出在这个熊孩子身上。

但凡王朝开创之初,都会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削藩。一个闹不好,就会引发大动乱,甚至国家倾覆的下场。像汉朝初期的七王之乱,最后汉景帝耗费大量国力才将叛乱平息下去,这结果还算好的,西晋的八王之乱,直接把国家都玩完了。所以,朱元璋坐上皇位时,天下还没有大定,北元的残留势力依然还时不时的闹腾一下,这个时候,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依然是拱卫帝国的屏障。

但是,随着天下逐渐安定,削藩的事情就提上日程了。尤其是朱标的死打乱了朱元璋前面的权力布局,为了朱允炆能顺利上位,他不得不开始进行新一轮布局。削藩就是其中一环,他知道,孙子朱允炆肯定不是他的那些藩王儿子们的对手。为了加强朱允炆的地位,老朱把藩王的俸禄(砍的只剩五分之一)和职权都大幅度削减,老朱想的是这里自己做恶人,事先把削藩的事都做了,就是为了朱允炆与藩王相处更有余裕。等朱允炆上位后,在施点小恩小惠,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这样藩王们不会有过激反应。

可是朱允炆这个熊孩子一点也体会不到他爷爷的苦心,一上来就把藩王们往死里削。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命,朱棣连装疯都用上了,可是建文帝依然不放心,非得要杀他,逼得他退无可退,这才起兵。

朱棣起兵时,建文帝不认为自己会输,全国上下也没有一个人认为朝廷会输。毕竟实力相差太大了,朱棣起家的本钱就八百亲兵,而建文帝掌握着全国百万的军队。虽然后来朱棣拉拢了宁王,又接收了朵颜三卫的兵力,总兵力达到8万人,但依然是相差巨大。打了三年,朱棣都还只是在北平附近转悠,连南京的边都没摸到。如果就这么打下去,朱棣早晚要输,但是建文帝昏招毕出,一次一次的送机会,最后被朱棣直接推到南京,夺了皇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秦王   大明   明朝   大唐   燕王   江山   兵变   皇位   南京   唐朝   太子   皇帝   父亲   儿子   能力   时尚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