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

李斯,秦国后期最突出的人才,是秦始皇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在的时候,李斯一路开挂,绝对是个人生赢家。秦始皇走了后,李斯悲哀的生活开始了,先是被人胁迫,后来被人排挤,最后被人腰斩,李斯的晚期,完全应了一句话:“活得不如狗”。

在李斯被腰斩前,面对这么一个功勋人物,满朝文武没人求情,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李斯的人品真的如此差劲?

没人求情,是因为秦始皇的时代,李斯让很多人早就不爽了

李斯曾经做过小吏,是个妥妥的公务员,不过不是秦国的,而是楚国的。当时的文人们,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强。不甘心当个小小公务员的李斯,有一天决定去和一位“大牛”学习帝王之术,这个大牛叫荀子。

“毕业”后,李斯对“市面上的几个国家”做了系统而深度的分析,然后决定去秦国,一是秦国欣赏法家人物,商鞅就是例子;二是秦国重视外来人才;三是秦国素有大志(统一)。

无疑,李斯的路走对了。先投吕不韦门下,后被举荐到了秦始皇那里。当时的嬴政虽然年轻,但思想很活跃,很有抱负。

中间阶段,秦始皇也曾经有了驱逐各国人才的举动,李斯冒着危险,陈述驱逐人才的劣势,大谈留住各国人才的优势。

《史记》写道: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看出来了吗?敢于直谏,李斯获得了秦始皇更多的欣赏,也成了所有外国人才在京城的主心骨。

李斯的位置越来越高,成为了秦始皇手下第一位重臣,真正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斯的上位,引起了众多人的嫉妒,嫉妒的人,既有秦国的本土派官员,也有各国来的人才。但李斯招人恨,主要是因为李斯给秦始皇出的“统一六国”的策略,什么远交近攻,什么灭韩灭赵等。韩非子就因为反对“秦国先攻打韩国”而下了狱,最后送了命。

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撺掇一国领导,攻打你的祖国,你该作何处理?你会对这位感恩戴德,还是仇深似海?想必会是后者。

所以说,李斯在秦始皇时代后期,支持者就已经少了很多。本土派看不惯他的得志,国外派恨他建议攻打自己的祖国。

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助纣为虐,很招人恨

(赵高)

秦始皇死的时候,身边只有赵高、胡亥和李斯。为了让胡亥上位,赵高逼迫李斯篡改遗诏,并且让其矫诏赐死扶苏、蒙恬。

李斯本来是不愿意的,但在赵高的吓唬、逼迫下,做了亏心事。可惜,扶苏见到了“矫诏”,自杀了,蒙恬也吞药了,而在朝廷的蒙毅,在赵高和李斯的配合下,也被整死了。

朝廷官员并不都是傻子,很快就猜到了李斯伙同赵高等人做了什么坏事。也是的,本来关系一般的两个人,突然之间关系好了,这说明两人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李斯和赵高,同样想掌控朝廷,最后是赵高仗着比李斯更不要脸,做人更阴狠,把李斯推到了悬崖边,在赵高“挟持”下的胡亥,判了李斯一个腰斩。

朝廷其他官员非常高兴,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场“狗咬狗的战争”,对于李斯的遭遇,几乎所有人都有两个字准备着:“活该!”

确实活该,优秀的扶苏被推下马,重臣蒙恬蒙毅兄弟,双双被暗算。这样的李斯,谁会求情?可能,大家巴不得李斯赶快死。

所以说,秦始皇死后,李斯的种种举动,实在过分。这样的人太招人恨了。

无人为李斯求情,是怕受牵连

李斯所在的那个阶段,朝廷的各级官员看得很清楚,赵高、李斯都是小人,但赵高更卑鄙、更阴狠,而秦二世就是个傀儡。

这种情况下,谁敢求情?为李斯求了情,赵高能放过吗?大概率不放过。谁敢给李斯求情,谁就会被划到李斯那个阵营,如此下去,谁就会被赵高下毒手了。

所以说,李斯也不是没有一点支持率,只是,面对赵高的“淫威”,大家保持了沉默,一个对皇帝都敢“指鹿为马”的家伙,谁还敢惹?无人求情,无人敢挡。

于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理由是“谋反”,李斯怎会谋反?没错,是屈打成招了。

综合来说,李斯被腰斩,无人求情,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李斯曾经出主意,灭六国,失去了大家的拥护;二是李斯篡改遗诏,矫诏杀死扶苏,蒙恬,让大家失望;三是迫于赵高的“淫威”,大家不敢规劝和求情。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李斯的结局是可悲的。这么一个功劳赫赫的人,按道理,是可以拥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但是,公元前208年,他却在咸阳街市,被处以腰斩。



不可悲呢?最后才翻然悔悟,冲着儿子说道,“我想和你再牵着一条黄狗,一起去上蔡东门,打猎追逐野兔。可……办得到吗?”父子二人面对面,痛哭。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话很感人。有人提出疑问,满朝文武为何没人给李斯求情呢?

实际上,在沙丘,走上赵高这条贼船的时候,结局早已注定。为什么这么说?

沙丘政变,主动者是赵高。李斯不过是在赵高的花言巧语下做出的决定。说白了,主动权在赵高手上。赵高来谈判,是忌惮李斯,被迫妥协。若是一旦成功,一则李斯怀揣把柄,二来赵高想往高处走,李斯想名位富贵,两人矛盾冲突,那又该怎么办?



赵高给出了答案。

第一步,凭借和二世皇帝的关系,首先除掉有威胁的人,如蒙恬、秦王室。以巩固自己的权势;

第二步,除掉李斯。相比较来说,赵高比李斯有优势——赵高拥有二世皇帝的信任。不只是简在帝心,更是绝对信任。李斯没了这点,就是如同失去爪子的“老虎”。

所以,赵高主动出击,下套……找上李斯,说道,“函谷关以东盗贼并起。但是呢,我们的皇帝胡亥却在胡闹,又是让人修阿房宫,又是让人搜集玩物。我位卑,你身为丞相,是不是该劝谏一下?”李斯答复赵高,“我倒是想劝谏,就是没机会。”赵高说道,“那我帮你打听。皇上闲下来,我就来通知你。”



结果呢?赵高在胡亥休闲娱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来通知李斯。消息本就是错的。李斯不知道,又犯傻,被拒三次,还想着进谏。胡亥很生气,感到莫名其妙,“李斯是不是有病?是不是瞧不起我?”赵高进谗言,“陛下,您已经即位。丞相却依然是丞相,他那是想割地封王,提高自己的地位。另外,我曾听说丞相大儿子三川郡守李由,和楚地那些强盗有书信来往。”

李斯得知赵高阴谋,怒不可恕。直接上书二世皇帝,并直言不讳地批评赵高,揭露他那一副野心家、阴谋家的嘴脸。胡亥绝对信任赵高,会听李斯的?胡亥不是秦始皇,他不但没听。反而原原本本告诉了赵高。且,让赵高查办李斯。



不言而喻,李斯最终被冠上了谋反罪。看过李斯的口供,胡亥很高兴,“没有你,我几乎被丞相骗了。”

这样的局面,谁来求情?况且,李斯得罪了不少人。如曾经的焚书。再如李斯为讨好胡亥上书的《行都责书》,直接将法家的治国之术彻底极端化。臣民无不惶恐,尤其是民众,处于苛刑的恐怖之中。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李斯从一开始,注定了输。

参考资料:《史记》。




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公元前210年的沙丘上,李斯是名副其实的大权在握了,因为那唯一一个在他之上的人——秦始皇已经暴毙。但他却不合时宜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心甘情愿地走进赵高的大阴谋,一手好牌最终被打得稀烂。

从他昧着良心上了赵高的“贼船”,参与了“沙丘政变”的阴谋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必然死无葬身之地的凄惨结局。

  • 因为他和赵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赵高是从头至尾地坏,他不仅要除掉李斯,最后就连皇帝胡亥也杀了。
  • 李斯却有过梦想,有过正义,只是在利益相关时像一只自相矛盾的老鼠,最终没能战胜自己的欲望。




有梦想的李斯

公元前284年左右,李斯出生在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这个地方,文艺一点地说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草长莺飞,有成群的野兔出没。尤其是东门外水草丛生,空气湿润,让人流连忘返。但实事求是地说,就是一个偏僻的农村。
出身决定起点,年轻时的李斯,虽然写得一手好字,却只能做上蔡县城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仰人鼻息,蹉跎年华。
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总是对出人头地有着迫不及待的渴求。所以有一天他上厕所时,看到一只脏兮兮的老鼠仓皇逃蹿时,突然有一种灵魂被击中般地震颤——这不就是我现在的样子吗?

同时李斯还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另一只老鼠,那是一只在粮仓里面悠然自得地吃着粮食,心宽体胖的老鼠。同样是老鼠,面前这只,惶惶不可终日地偷吃粪便,骨瘦如柴。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人一辈子,有出息和没出息,不正是这两只老鼠的样子吗?生存环境决定一切啊!

李斯毫不犹豫地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跟着这个当世闻名的大儒,学法家思想,研究全套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毅然决然来到秦国,投奔在丞相吕不韦门下。

很快,李斯就以一手漂亮的小篆引起了吕不韦的注意,并被推荐给了秦王嬴政。

两个同样野心勃勃的人一相遇,就碰撞出来了剧烈的火花。嬴政需要李斯这样的人才辅佐他的雄图霸业,李斯需要嬴政这样的靠山获得他的荣华富贵。

在李斯的一手策划下,秦国“先灭韩,以恐他国”,又派人拿着大批金银财宝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效果显著。李斯一路平步青云,从长史做到了客卿,又被封为廷尉。

最终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完成,李斯也登上人生巅峰,成为封建历史第一相。





有私心的李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千古一帝”秦始皇和“千古一相”李斯的相得益彰,也迟早有结束的一天。

公元前210年,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很快就在沙丘驾崩。李斯的天塌了。

没有李斯,秦始皇还会有其他丞相,但没有秦始皇,李斯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如同无根的草,逐浪的萍。所以当满脸写着阴谋的赵高站在李斯面前要拉他下水,帮胡亥篡位时,李斯看到了大逆不道,高高在上的他却始终强硬不起来。



阴谋家赵高不仅对胡亥胸无大志了如指掌,对李斯人性的弱点也拿捏得相当精准: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虽然只说了三句话,但字字都是有恃无恐地攻击李斯性格的弱点。

  • 投石问路:“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 一针见血:“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 ”
  • 威逼利诱:“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大惊,听出了赵高想篡诏改立的意图,但态度却十分值得玩味。

  • 李斯先大骂,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指责:“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李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 接着李斯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 ”(我在扶苏心中的地位与威望远远不如蒙恬呀!)
  • 然后无奈地劝说,苍白无力地提醒,最后放弃抵抗“仰天长叹,垂泪太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既然不想死,那我还不能活着吗?
    以李斯的聪明,他真的不能看透,事成之后,赵高会怎么对他吗?不会的,他还是太贪恋他已经拥有的一切了。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李斯,怎么也没料到,在他点头的瞬间,他已经彻底沦为赵高阴谋中的一颗棋子。




有正义的李斯

虽然怀有私心,昧着良心参与了篡诏改立,但李斯内心的正义感还在。

所以当看到继位后的秦二世胡亥荒淫无度、大权在握的赵高残害忠良、大秦帝国乌烟瘴气哀鸿遍野时,李斯还是坚定地站出来了。

李斯面对危局,屡次想进见二世,但却不被接见。这正是赵高等待已久的情形,他在李斯百般无奈时假惺惺地过来安慰,实则是煽风点火:“关东盗贼四起,皇帝声色犬马。我想进言,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分量,一定要多劝说呀! ”

赵高还毛遂自荐地帮李斯当内应,看秦二世什么时候有空就通知他,但他每次都挑选秦二世玩得正起劲时把李斯叫来。

因为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



李斯浑然不觉,还对赵高心怀感激。因为见次二世不容易,所以每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连几次,被扰乱兴致的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

赵高则趁着李斯不在诬陷李斯独揽大权心怀不轨。终于,在强烈劝阻秦二世修建阿房宫后,李斯被气极败坏的二世下了狱。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对于赵高为李斯罗织的罪名也深信不疑。

李斯在狱中血泪俱下的《狱中上书》中满含冤屈地痛诉自己跟随秦始皇之后创立的丰功伟业,也没有打动胡亥,反而被赵高诬陷为“先帝和功劳要挟皇上”,彻底一败涂地。



公元前前208年,李斯与他的二儿子一起被押入咸阳刑场。万念俱灰的李斯回头对他的二儿子说:“我多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到上蔡东门追逐狡兔,还能这样吗?”

于是父子相望痛哭,最后一起被拖到咸阳街头腰斩,同时夷灭三族。

为什么从李斯下狱到最后被腰斩,都没有一个人给他求情呢?答案其实在“沙丘政变”时就有了。

秦始皇驾崩时,作为丞相的李斯是最有权势的。但他因为私心而甘愿将手中权势交给秦二世胡亥,胡亥却是赵高手中的傀儡。

这一场博弈的结局就是,赵高成了大秦帝国权势最大的人,并且二世继位后还赐予了他生杀大权。此时的赵高,用权倾朝野都不足以形容,说权势熏天也不为过。



我们从《史记》中赵高指鹿为马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朝堂的形势: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要么沉默,要么阿顺,敢有说错话的,都被“正法”了。“指鹿为马”的事情发生在李斯刚被腰斩不久,当时的秦宫,这种形势,有人敢求情吗?求情有用吗?




李斯死后一年,赵高和赵成、女婿阎乐一起逼迫胡亥自杀,企图篡位登基,但这次秦宫君臣实实在在地“刚”了一把,全部低头沉默。

被迫无奈的赵高,只好把皇帝玉玺传给秦三世子婴。

子婴就比胡亥聪明得多,知道傀儡不会善终,立即密谋了刺杀赵高的计划。

胡亥死后五天天,作恶多端的赵高终于被宦官韩谈一刀砍死在秦王子婴的斋宫,子婴同时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来灭了赵高三族。

至此,参与“沙丘政变”的几个人,都死于非命。

四十六天后,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亡。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少时为郡吏,曾经是荀卿的学生。战国末年入秦国,开始的时候,是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接着被任命为长史,拜客卿。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下逐客令时,李斯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嬴政采纳,并因此赢得秦王嬴政的信任。随后,李斯又为秦国吞并六国出谋划策,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大业和统一后的秦王朝,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李斯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来担任丞相,多次随秦始皇巡行全国。他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一,李斯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上废分封

原来,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后来有了郡县制,天下才得以安宁。

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诸侯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了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二)文化上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禁用了各诸侯国留下的不同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自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一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逐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并没有消失不见。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完全是李斯的功劳。

(三)经济上

1,统一度量衡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为了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统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强制措施,以保证度量衡在全国各地的精确和贯彻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以后,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大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怎么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2,统一货币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和意义,但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大。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按犯罪处置。

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大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四)社会上修驰道车同轨

为了使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了。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



而后,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为了与修筑的道路相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二,李斯的“莫须有”罪名


秦始皇嬴政巡游时候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秦始皇嬴政的传位诏书,废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各地民众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 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 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私自扣留。

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罪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当时仍领兵在外,并不知情。不久后,李由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杀。

李斯升职的过程,就是一个小人物的成功逆袭——从基层公务员,爬到国家最高当局行政一把手位置。本来没有罪,又从最高处做了一次直线垂直自由落体运动,然后被自己制定的残酷刑法处死。



三,李斯被杀,为什么没人求情呢?

我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

(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人性的残酷,也是炎凉世态。

(二)担心受牵连,李斯的罪名是“谋反”。为“谋反”者求情,是什么下场,大家都心知肚明。除非你不想活了。

(三)秦朝的严刑峻法是李斯亲自制定的,肯定也由此得罪了不少人,这是自古官场通行法则。有些人或许早就盼着他死呢,又怎么会替他求情?

(四)李斯在担任丞相的时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一不二,做了很多事。这世界不管你做什么事,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因得利而满意,而另一部分人因未得利而不满意。

我们知道,在官场,只要你是个负责任的官员,就要做事;而只要你做事,就会犯错误。李斯自然也不例外,他也会犯错误。而他做的事越多,错误疏漏也越多。

永远也不会犯错的,那是庸官,因为他们只会照章办事,即使做错了,也是上司的问题,永远也不会追究到他们身上。




李斯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话题。现在要说他的死,到底是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没有一个人替他求情?

一,没有人替他在危难求情,说明他人缘不好,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那么,李斯贵为秦帝国的丞相,在平常日子里面出行,连秦始皇都感到心头惊,这说明他的权势熏天了。有这样大的势力,为什没有人缘呢?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

李斯的势力大,连秦始皇身边都有他的耳目。秦始皇嘀咕了一声,丞相李斯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了。这样的人还说没有人缘吗?

二,李斯究竟得罪了谁,首先得罪的人秦宗族和贵族

韩国的郑国到秦国梁修关中渠。后来发现了一起弊秦案。事情发生后,秦国宗亲贵族反应凶猛,要秦王拿主意,要把这些外国来的人全部驱逐。李斯也在其中。眼看危险就要发生了。李斯连夜写了一篇文章《谏逐客书》,结果秦王不逐客人。这让秦宗族贵族恼火不止。李斯被他们记恨了。

注意,商鞅被老秦人记恨,被他们逼反而死的。这是一个可以左右朝廷大局的势力集团。

三,李斯在秦王嬴政的统一大业中出谋划策,与六国人士结下了仇恨。

李斯害死韩非,目的出于公心是为秦国早日灭韩,出于私心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一招恶劣,得罪了六国许多明眼人,惹不起李斯,躲着走。到了秦始皇时期,这一部分人在秦帝国的朝廷上,对李斯没有好感。

李斯关于郡县制、分封制与淳于越的斗争,造成了一个恶劣事件“焚书”,得罪了天下所以的读书人。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说明秦始皇时期,读书人很多读孔子的儒家经典。李斯这一烧,读书人恨不恨他?

四,李斯长期担任秦帝国的丞相,势力之大,连他都不知等待他的后果是什么。

他与秦始皇宗室是亲家。他的儿子们尚的是秦公主,女儿们嫁的是秦给的公子们。大儿子李由是三川郡的郡守。李斯随便在家里摆酒,门口的车骑上千乘。这样的架势,赵高这样的人一定会害他。李斯太高调了。让人侧目。这是做死的节奏。得罪的是眼睛发热的人。李斯不懂得树大招风吗?不是,是因为他已经无法控制了事情的发展。只有信马由缰了。

五,秦始皇死在路上,李斯如果抗命,结果又如何呢?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使秦帝国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而转折点就是李斯赵高胡亥的沙丘之变。

简单地说,秦始皇死了。赵高首先要篡权。重新把秦帝国的命运扭转乾坤。开始一个新的时代。赵高这样干是因为他掌握了主动。

所以赵高与胡亥商量好了之后才去找李斯的。

也就是说,李斯同流合污最好,要孤芳自赏也行,但是,能不能活下去就难说了。赵高终于说服了李斯入伙。李斯只得同意了赵高胡亥的阴谋。

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这一段话里面有一个子“敢”说明了李斯不同意,可能就是死路一条。赵高和胡亥早就安排了军队。李斯不同意,最好不存在。

但是,李斯同意了。赵高主导的政变成功了,于是,扶苏死了,蒙恬蒙毅死了。

李斯的死,就是秦二世也出卖了李斯。原因是秦二世把李斯写的关于赵高弄权的事实的文件给了赵高看。赵高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所以赵高必须置李斯于死地,秦二世支持赵高,这就成了钦定大案,有谁说得上话?秦二世把自己的丞相让赵高这样的人去调查。是正中奸臣的下怀。李斯落入赵高手中,李斯死定了。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於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李斯的死,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李斯在秦始皇朝廷混了那么久,几乎一直都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所以,他把别人的进身之路给挡住了。别人就别提有多恶心他李斯了。所以李斯必须死。谁还替他说一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腰斩?没人求情?其实答案就俩字——活该!老话说的好,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李斯把自己活生生活成了历史反面教科书了。

咋说呢?不可否认李斯的才干,搁在历史长河中,那也是数得着的。

当初以区区一小吏的身份,就能从厕所里头的耗子和粮库里头的耗子,悟出人生哲理,这后来还演变成为著名的仓鼠论,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

尤其是悟出之后,还能身体力行,回头就辞去可以混个温饱的吏员帽子。这要是咱,可不能这么干,这毕竟是搁吏员啊,那大小也都是个公务员,就这么辞掉,何止是可惜,这还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咱蹲在这里只能闲聊了。

但人家就是这么干了,回头就找了一位大师去学习帝王之术。

好吧!这家伙跨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从这里看,李斯有着聪明的脑瓜子和庞大的野心。

后来的事情也同样验证了他的才学是相当不错的。

学成之后,回头就投了吕不韦的门下,他将所以的筹码压在了秦国的身上。

咱作为一个马后炮,都明白李斯这么做的决定何止是正确啊,尤其是他作为一个楚国人,没有回到了楚国,却看准了秦国,这要是没有点斤两分析也做不到这一步。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始皇后来居然有了驱逐其他六国人才的举动。

为嘛会这么干呢?因为吕不韦的倒台,秦国的一帮子贵族和大臣,趁着这个机会,就开始说事,说什么其他国家的人跑到秦国,其实都是为了他们本国做打算的,这压根就是一群间谍啥的。

这时间点上,秦始皇正气头上呢?这好,居然听进去了,一家伙就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其实从这一事件中,咱不难发现,秦国内部其实有着本土派和非本土派的区分,而且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激化的矛盾点上了。

双方都在想尽办法的排挤对方,这其实也是日后李斯被腰斩而没有人求情的一个因素。

咱接着说。

那么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李斯那是冒死劝谏,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您就想哇李斯是谁?其一吕不韦的门客,其二还是个老外,这要是整不好,那一准就要出事。

咋说呢?李斯还是把秦始皇的脉络号的死死的,一篇公文就拿下了秦始皇,从而阻止了秦始皇驱逐六国客卿的命令。

那么这样的一件事,直接导致这些个六国客卿以李斯马首是瞻,俨然李斯就成了他们的头,那自然而然的对抗本土派这担子,李斯就得挑起来。

而且在后来推行改革的时候,咱别的不说,就说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您说这事是不是动了本土派的超级大蛋糕呢?

那您说这李斯和本土派的矛盾能掰扯清楚吗?不能够啊!

那么李斯对于非本土派来说又咋样呢?

同样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不允许有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存在。

毒杀韩非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韩非子的死亡,能盖的了吗?显然不可能,不然咱也不会知道这事了。

李斯的气量不大,这要从根本上造就了一个结果,非本土派虽然奉为头头,但心底里对这么个李斯,还是存在惧怕之感。

所以能够留下来的只会是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就算是有刚正不阿的,也不会太多,至少才能不会超过李斯,甚至接近都不可能的,李斯不会容忍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朝堂上。

而李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当他有难的时候,就没有一个能召集大家伙救他的人,显然李斯在给自己挖一个超级大坑,而不自知。

那么之后咱就能看到了李斯的才能,这中间就不必说了,统一六国吗?

这统一了六国,他这又开始出谋划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这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发展起来的。

李斯的功绩不可谓不大,牛人啊!

但后来沙丘之变,秦始皇暴毙,他李斯就和赵高这么个宦官合谋整了个一假的诏书,弄死了扶苏。

这事就整岔气了,其实历史就告诉过咱们,对于皇位继承,您可以使手段,但这手段必须是在规矩之下的,一旦超越了规矩,这事就算成了,还是要遭受报应的。

毕竟能一块干超越规矩事的人,都不会是啥好鸟,而且他们的野心同样不小,为了他们的野心他们指不定连自己都会吞噬掉,何况是身边的伙伴呢?

显然李斯没有看到这一点,这个曾经悟出仓鼠论的人,居然没有看到这一点,只能说明他已经被自己的野心吞噬掉了悟性。

跟着朝堂上能够说实话,干实事,务实的人,在赵高和李斯的配合下被一一的干掉拔出了。

李斯以为自己又一次迎来了秦始皇之后的人生颠覆,殊不知赵高的刀子已经杵到了李斯的面门上了。

因为最大的那颗野心只能放一个人,他不可能容身俩个人,就算是空间再大都不可能的。

就像当年李斯毒杀韩非子一样,李斯被推出去腰斩。

这个时候会有人为他求情吗?本土派恨他都来不及,当然不会,而非本土派的呢?都是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他们只会趋利避害。

当然朝堂上总会有一些刚正的人,有看不惯的人,但他们已经被李斯和赵高联手干掉了,剩下的已经看明白了,他们也不会站出来了,毕竟这是你李斯自己找的。

那么结果就是李斯比韩非子还要惨,李斯被夷了三族,理由是谋反!

而赵高玩弄权利的结果就是把自己也玩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赵高跟李斯扶立胡亥当了皇帝后,赵高就开始一步一步攫取权力。李斯虽有野心,并他毕竟是一个贤臣,在胡亥这样的混账皇帝面前,他跟赵高没有可比性,胡亥更加信任赵高。为了权力的稳固,赵高提出“灭骨肉,诛功勋”的政策,许多帝国元老无辜被杀,这些元老才是李斯的坚定支持者。剪除了李斯的羽翼,赵高就安排自己的亲信走马上任,重要部门的一把手皆赵高党羽。

赵高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牵一头梅花鹿到大殿之中,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这头梅花鹿是一匹骏马,群臣皆曰:赵丞相学识渊博,此骏马确实雄俊。赵高看群臣皆服其威,于是就对李斯下手了,给李斯按了一个叛逆的罪名,且判俱五刑之酷刑。有几个老臣出来替李斯说情,他们就一起跟李斯下狱待死。赵高的亲信党羽自然大骂李斯叛国当死,赵丞相英明神武。

当李斯父子走向刑场后,李斯感叹当初要是不出来当官,现在一定可以带着孩子,牵着狗在山上打猎。李斯至死都没有悔悟他一手毁了大秦帝国,如果他当初没有被猪肉蒙了心,废始皇帝的遗诏,那么扶苏当了秦二世,李斯断不至于死于刑场之上。就算政见不同,扶苏也会让李斯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带子牵狗打猎,也并非难事,李斯也是晚节不保,一失足铸成千古恨。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在咸阳街市被腰斩,罪名是谋反。临死前,李斯对儿子说道:“真想和你一起牵着一条黄狗,去上蔡东门外打猎追逐野兔,可是还办得到吗?”说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秦朝的统一六国、统一度量、统一文字、统一货币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成的。他对秦国有着这样大的功劳,被冤枉谋反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秦国本土官员排斥李斯,来自其他六国的官员则痛恨李斯。

  • 1、派系之争。

秦王喜欢重用国外的大才,这就势必要动了本土势力的蛋糕啊!当时丞相吕不韦就是卫国人,其麾下幕僚、食客也多为六国人士。李斯本是楚国人,来到秦国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投到了吕不韦门下。

吕不韦倒台之后,秦国本土势力落井下石,以六国人士和秦国不是一条心为由,请求嬴政驱逐来自六国的客卿和幕僚。受了吕不韦事件的影响,嬴政居然同意了。

就在此时,李斯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上了一封《谏逐客书》,成功让嬴政改变了主意,同时也受到了嬴政的赏识。

《史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就这样,李斯不但受到了重用,他站出来为来自六国的官员说话,还使得他成为了“外来户”的领袖。从此秦国本土官员和外来户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李斯也被本土派的官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此一来,李斯被腰斩,秦国本土派官员不但不会劝阻,反而要大声叫好!

  • 2、力主灭六国,得罪了六国客卿

李斯虽然平步青云,不过其作为“外来户”的领袖,做了一件众叛亲离的事情。那就是力主灭了六国,并且为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灭韩灭赵”等策略。此举虽然迎合了秦始皇的野心,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六国客卿。

六国客卿虽然在秦国为官,但是对故国还是有感情的,他们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还在故国。所以李斯作为灭六国的急先锋,就遭了“外来户”们的嫉恨。并且李斯的手段非常毒辣,韩非子就因为反对先攻打韩国的方略,被关进大牢,最后丢了性命。

李斯权势滔天,为秦灭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六国客卿虽然不敢明着对抗,但是背地里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就这样,李斯先是被秦国本土势力所排斥,后来又得罪了“外来户”们,所以他被腰斩的时候大家都拍手称快,即便是知道他是冤枉的,也没人为其辩解。

第二、赵高权倾朝野,朝臣不为李斯求情也是怕受到牵连

胡亥上位之后,对秦始皇的血脉进行了大清洗,将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了个干净。赵高和李斯则对朝堂进行了大清洗,不听话的都杀了个七七八八,其中比较正直的,比较能干实事的官员大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了一些唯唯诺诺,趋炎附势的人,就连赵高“指鹿为马”他们都能认可。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李斯谋反的罪名是“老队友”赵高一手炮制的,赵高“坐实”了李斯的罪名之后,胡亥看着李斯的口供,感慨万千:“我几乎就被丞相给骗了,还好有你!”

为李斯申辩,意味着要得罪赵高,这些在大清洗中幸存的朝堂不倒翁都精通保命之道,既不会为了救李斯而去得罪权倾朝野的赵高,也不会去傻傻地力谏胡亥,请他收回成命,因为那是要丢了小命的!

第三、秦始皇死后,李斯助纣为虐,执行的律法也太过严苛,李斯被腰斩,官员和百姓都拍手称快

起初李斯和赵高本一伙的,他们对朝臣大清洗的时候,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活下来的这些人固然是能忍的,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怨言。李斯为了讨好胡亥,上了一封《行都责书》,将法家的严刑峻法推向了极端,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无不惶恐。

后来赵高和李斯“狗咬狗”,搞起了内斗,无论谁胜谁负对其他人都是有益的。李斯死了,他搞的严刑峻法就会告一段落,众人心里只会是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再喊一声:“活该!”

所以最后,李斯被夷了三族,众人要么拍手称快,要么冷眼旁观。只能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因为他们不敢、不想、不能为李斯求情!

荀子荀况有三名高足,大弟子是韩国丞相王孙韩非子,二弟子是大秦左丞相(副丞相)李斯,三弟子是汉太宗汉文帝的丞相(不分左右,以右为尊)张苍。张苍活了106岁,善终。韩非、李斯都没善终,皆“英年早逝”,韩非被李斯害死,李斯被赵高灭门。

李斯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

正是他的谋略让秦始皇扫六合、灭六国,一统天下,为此被称为“千古一相”。谁曾想,这个“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副相(正丞相是冯亭的后人冯去疾)却落了个身死家灭的夷三族结局。李斯死的很凄惨,死于自己制定的刑罚之下,死前很凄凉,满朝文武百官没有一人为他说一句公道话,更没有一人为他求情,甚至还拍手称快,这些朝廷官员为什么对李斯如此冷酷呢?小姐姐讲史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赵高用事——文武大臣不敢求情!

赵高指鹿为马,控制整个朝政,心狠手辣。满朝文武,一部分人慑于赵高的淫威,不敢求情;另外一部分则是赵高的人,不会去求情;更有甚者,他们有的还讨好赵高而对李斯落井下石呢!

沙丘政变时,赵高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去游说当朝宰相李斯,合谋废长立幼。他提出矫招让自己的学生、秦始皇幼子胡亥继位,这个大秦帝国的三把手当然不同意。可赵高抓住李斯的致命弱点——草根出身,贪恋相位,怕一切再重回到从前——“厕所里的老鼠”。最终这个荀子的得意门生开启了失意人生路,跳入赵高设的局,可见赵高的手段和心理战术之高。

胡亥继位后,赵高被封郎中令,继续演主角。他掌控住胡亥这个无知少年,让他好好享受人生。一方面怂恿秦二世逼杀其兄弟姐妹;另一方面,又进谗言让他对整个朝廷的重臣大换血。对那些有异心的臣子刑罚严峻,连坐灭族,重用其心腹,占据要职。

秦始皇的重臣、功臣蒙恬、蒙毅兄弟俩全部被赵高逼死。赵高对秦王室更是诛杀干净,给公子扶苏扣上“不忠不孝”的帽子诱其自杀,在咸阳一次性杀死秦始皇12个儿子,在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碾死秦始皇的10个女儿。公子高无奈殉葬,公子将闾昆弟三人被囚禁赐死。最终胡亥的30多个兄弟姐妹被杀。

朝中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被赵高一一拿掉,满朝文武都安插着赵高亲信,赵高让自己兄弟赵成当中车府令;让自己女婿阎乐当咸阳县令,大秦变了他赵高的赵家王朝。

对于傀儡胡亥,赵高则借口要他“保持天子威仪”。让他居内朝,终日沉醉于享乐中,隔绝了他与外界的联系,就连李斯要见胡亥也要通过赵高安排。

胡亥

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因和李斯联名建议胡亥暂停劳民伤财的阿房宫的工程,被赵高谗言投入大牢,逼得自杀而亡。丞相李斯被下入大牢后,众大臣对赵高更是忌惮。

整个朝廷赵高一手遮天,到处布满眼线,发现异己就除掉。对于赵高要处死的人谁敢去为他求情和赵高唱对台戏呢?没人不会这么想不开,想不透的。

二、李斯失节——文武大臣不想求情!

李斯是为秦朝的繁荣强大立下了不世之功,也对后世两千年造成很大的影响。他提出废分封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驰道车同轨的建议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他与秦国同繁荣,李斯的所有儿子娶了秦始皇的公主,李斯的所有女儿嫁给了秦始皇的所有儿子,他得到了令人羡慕的荣耀和尊贵。可是他后来却促成了秦朝的灭亡。李斯从“沙丘之变”帮赵高诈立二世时,就开始变质了。

他为了不被蒙氏兄弟代替自己的位置,为了不失去来之不易的权力,加入胡亥、赵高的师徒圈,三人混搭进行疯狂大清洗,和赵高一同大开杀戒,杀扶苏、杀满门忠烈的蒙氏兄弟,杀宗室……,国家栋梁被杀光,导致秦内部崩塌,祸国殃民,李斯失去人心。就连乡村野老也知道李斯失节的事。陈胜:“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朝廷文武官员也已经唾弃他,一个好好的凤凰男,在权令智昏中想着辉煌走向灭亡。试想,谁会为一个变节的人,而且还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的人,而冒着生命风危险去求情呢?再说了,求情也不过是从井救人。

三、求情无用——文武大臣不能求情!

秦国历史上的无数功臣名将一旦遭到皇帝厌弃,下场都很凄凉悲惨,商鞅车裂而死;白起被赐自刎、吕不韦被赐死、熊启被杀……李斯也没有跳出怪圈。李斯斗不过赵高,他没有赵高接近皇帝的优势,更没有秦二世对赵高的那种师徒关系和信任,更何况赵高的阴险奸诈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斯的相位让赵高眼馋,赵高又给李斯设了个圈套,用反间计玩李斯,这就如同像李斯建议嬴政用反间计离间耍六国一样。赵高明知胡亥在娱乐时最恨有人打扰,他就在胡亥玩的最嗨时“友好提醒”李斯觐见,“陛下闲,可奏事。”李斯就像被赵高提着线的木偶,去觐见了。几次三番,胡亥暴怒,大骂李斯“老贼没眼力劲,故意而为,藐视朕”。

赵高也就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说李斯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对老乡陈胜、吴广有勾结行为。说什么在陈胜起义军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勾结陈胜,相互书信一起反秦。胡亥大怒,让人审查李斯,李斯这才意识到被赵高套路了。他上书胡亥,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结果被胡亥全部泄露给赵高,赵高加速了弄死李斯的步伐。

赵高在审讯李斯时,每天都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难忍,假装招供,却偷偷写申诉书“告御状”。李斯的一切,都被赵高看在眼里。申诉无门,赵高早把持了进谏的一切渠道,所有书信都被赵高扣下、撕毁。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胡亥的御史监察官、谒者、侍中,轮番提审。说实情就狠打,说假供就不打。反反复复,最终让李斯形成条件反射。等到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时,李斯顺口承认了自己是反贼。秦二世看了到李斯都认了,也就着手依法严惩。

当落实“李由通盗”案时,李斯的儿子李由已战死雍丘,他誓死守城,被刘邦部下曹参杀死,为国捐躯。殉职的李由,因为死无对证,反而坐实勾结陈吴的罪名,赵高骗胡亥说李由以谋反罪被处死了。

李斯被赵高诬陷为“谋反”,尽管被赵高设计屈打成招,但已尘埃落定,李斯必死无疑!秦朝法律严酷,在二世时更甚。谋反是要灭族的大罪,粘住死,碰住亡,众人唯恐避之不及,谁愿意为他求情?搞不好就把自己和家人牵连进去了。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了腰斩,父母、兄弟、妻子一同被灭。李斯被害后,他的幼子在亲朋好友的掩护下躲在李斯楼(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里,逃了一命。赵高作恶多端,最终被秦宫宦官韩谈杀死,三族被灭。

最后总结:

李斯是权令智昏、利令智昏,正是因为他害怕失去这些,赵高才有机会利用他。拉他下水,让他违背忠心、违背自己的意愿成为赵高的帮凶,更何况赵高完全掌控大秦帝国。满朝文武百官,他们不敢、不能更不想为李斯求情,因为李斯的悲剧从秦始皇驾崩就开始了。

从沙丘变节开始,李斯就注定有这个悲惨结局,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惨!而那个作恶多端的赵高何尝能想到自己和李斯一样的下场呢?世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您品,您品,您细品。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以平民之身,入关侍奉秦国,辅佐秦始皇完全统一大业,位列三公,成为了秦国的丞相,其人生就是一部励志的成功奋斗史。李斯之于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竭尽才智,功勋卓著,是秦朝的大功臣;在沙丘之变时,与胡亥、赵高合谋,伪造秦始皇的遗诏,杀死公子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改立公子胡亥继位,将秦朝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二世而亡,又是秦朝的大罪人。这个集秦皇朝大功臣与大罪人于一身的李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以谋反罪被腰斩于咸阳街头。丞相李斯谋反,满朝文武都知道是赵高陷害,为什么没有人替他求情呢?除了慑于赵高的淫威,朝中大臣及皇族成员,人人自危、自身难保之外,李斯还因做了四件事,几乎得罪了秦国所有的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

那一年,李斯来到秦国的时间还不长,刚刚得到秦王嬴政的信任重用,被任命为长史。但是,秦国发生了一起间谍事件:韩国人郑国以帮助修筑水渠为名,来到秦国收集情报,被秦国人发现识破。秦国的王族和世家大族,对六国游历来的客卿,如商鞅、张仪、范睢等人,抢占秦国的高位,挤压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侵害了他们的政治利益,所以希望借此机会,打压秦国的外来势力。他们因此建议秦王将秦国所有外国来的客卿,驱逐出境,李斯也自然在被驱逐人员之列。刚被信任重用就面临被赶回老家的李斯,充分发挥其师从荀子时的学问和在各国游历时练就的高超辩才,洋洋洒洒地给秦王上“万言”书,力陈驱逐各国客卿给秦国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利害关系。最终秦王嬴政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秦国王族和世族的计划未能得逞,李斯也因此得罪了秦国所有的王族和世族。

公元前221年,随着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被大秦帝国灭亡,天下从此一统,纷争战乱了几百年的中华大地,统一归属为秦朝。根据固有的习惯,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论功行赏,王室宗亲根据与皇帝的亲疏关系,文臣武将根据功劳大小,分封为王侯,实现胜利果实大家共享。当时的丞相王绾,就在第一时间向秦始皇进言:请求分封诸位皇子为王。王绾的主意,群臣都认为可行,意见高度一致。很显然,分封完诸王之后,自然就是分封功臣战将,大家都等着这一天呢。

但是,这个时候李斯非常不合时宜地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他对秦始皇说,周朝就是因为分封了太多的王侯,最终导致天子被架空,王侯之间战争不断,天下分崩离析,因此分封诸侯对国家没有任何益处,应该设立郡县制,这样国家容易控制,天下也没有异心。秦始皇一听,李斯说得很对,胜利的果实我可以一人独吞,何乐而不为!于是,秦朝统一天下后,没有分封诸侯王,而是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统一归属朝廷,每郡设守、尉、监三个主官负责管理。李斯的一句话,让本该得到封赏的皇族和功臣,唾手可得的爵位泡了汤,只有李斯一人得到了实惠,他更加得到秦始皇的信任,由廷尉升任左丞相,成了唯一的受益者。皇帝的儿子、兄弟以及在全国统一战中的功臣,自然对李斯恨得牙痒痒。

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天,皇帝在咸阳宫中大宴群臣。一帮博士借机拍马屁,对秦始皇歌功颂德。其中有人也许觉得马屁拍得太过肉麻,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又或者是想标新立异引起皇帝的注意,站出来公开反对这些唱赞歌的人,说他们当面阿谀奉承,不是忠臣所为。两边为此争论不休,秦始皇就将此事交由李斯来处理。

李斯借机给秦始皇上书,一通煌煌长论,大体意思是:天下归为一统,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不允许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这些博士儒生,对朝廷的大政方针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议论,从而影响朝廷威信,损害天子威严。他请求秦始皇将民间收藏的《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各种著作,全部收集起来统一销毁,这样天下的百姓只知道国家的律令,不会再议论和批评朝廷了。秦始皇觉得李斯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焚书”这样发生了:朝廷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李斯,又将天下的读书人,特别是原来六国的读书人都得罪光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外出巡游的皇帝嬴政得了重病,赶回咸阳走到沙丘时就死了。在临死前,秦始皇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让在北方监军的大儿子将军队将由蒙恬,赶快回到咸阳安排他的后事。很显然,秦始皇是在立遗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咸阳,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精锐士卒在北方抵御匈奴,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上卿蒙毅,跟随秦始皇出巡。秦始皇病重后,派蒙毅去祷告祈福,所以秦始皇去世时,蒙毅不在身边。当时,知道秦始皇死讯的关键人物,只有李斯、胡亥和赵高三人。

这三个人当中,胡亥因为秦朝没有分封制度,他的身份没有官职和爵位,仅仅只是皇帝的小儿子;赵高的身份也只是皇帝身边的管家,职务也只不过是皇帝车驾和玉玺的管理者。三人当中,真正可以主宰局面的核心人物,只有丞相李斯。虽然赵高与胡亥动了歪心思,谋划篡改皇帝的遗诏,伪造诏书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并扶持胡亥继位,但是如果得不到丞相李斯的同意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赵高一通花言巧语说服李斯。李斯为了博得新帝的拥立之功,也为了保住丞相之位,同间意与两人合谋。在沙丘之变这件事情上,李斯为了私利,完全丧失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也为自己之后被陷害埋下了伏笔。

沙丘之变,使仁义有德的皇位继承人长公子扶苏死于非命,让残暴昏庸的少公子胡亥成为了秦二世,这是秦朝快速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李斯的这一所为,可以说是亲手毁了大秦,大秦的皇族、忠于大秦的文武大臣以及所有大秦的臣民,自然都对李斯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

李斯之死,说明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将天下大义置于一己私利之上的人,很难有一个好的下场,因为他在满足一己私利的同时,已经得罪了全天下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上蔡   韩非子   秦国   秦王   楚国   客卿   秦朝   帝国   丞相   沙丘   朝廷   大臣   公子   本土   官员   皇帝   时尚   文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