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红带子,是指清朝建立后,为了区分皇室宗族男子血缘亲疏差别,而特有的一种称呼,或者说服饰标识。清朝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显祖)的子孙:长子太祖、次子穆尔哈齐、三子舒尔哈齐、五子巴雅喇为近支宗族(四子雅尔哈齐绝嗣),称为宗室,因为腰系金黄色腰带,所以俗称黄带子。

而努尔哈赤之祖父觉昌安(景祖)的两个儿子:长子礼敦、五子塔查篇古(景祖五子,显祖塔克世为第四子,次子额尔衮、三子斋堪绝嗣);曾祖父福满(兴祖)的五个儿子: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五子包郎阿、六子宝实(景祖为第四子)以及他们的后代(景祖、显祖后代除外)为远支宗族,称为觉罗,以腰间系鲜红色腰带为区别,所以俗称红带子。

因为这些清朝远支本家宗族一共是两派七支,所以称为“七觉罗”,或者“觉罗七家”。

清代皇族爵位制度,由高到低分别为:

和硕亲王

(亲王世子)

多罗郡王

(郡王长子)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分一至三等,视同武官一品)

辅国将军(分一至三等,视同武官二品)

奉国将军(分一至三等,视同武官三品)

奉国将军(视同武官四品)

共十二等,俸禄十四级(多出来的两级俸禄是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

另外,没有获得爵位的宗室男子,称为闲散宗室,月俸银三两,年米四十二斛二斗,准许使用武官四品服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皇族爵位,仅限于“宗室”、也就是黄带子才有资格获得,这也是清朝宗室的特权。

至于远支宗族“觉罗”、即红带子成员,是没有资格获得以上皇族爵位的,他们只能与普通臣子一样,按照功劳大小,去博取异姓功臣爵位。

清代外姓功臣爵位制度,由高到低分别为:

公(分一等至三等公)

侯(分一等侯兼云骑尉、一至三等侯)

伯(分一等伯兼云骑尉、一至三等伯,伯以上皆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云骑尉、一至三等子,一等以上视同正一品,二三等视同从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云骑尉、一至三等男,一等以上视同正二品,二三等视同从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一至三等轻车都尉,一等以上视同正三品,二三等视同从三品)

骑都尉兼兼云骑尉(正四品)

骑都尉(从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一共九等十级(骑都尉两级)

凡是属于“觉罗”系统的清朝远支宗族,一概只能凭借自己的文武功勋(其实就是军功,觉罗们在文官系统内基本没有出过什么人才),像其他异姓功臣一样,去获取异姓外臣爵位。

不过,根据清朝的皇室宗族俸禄待遇,及远支觉罗俸禄待遇,宗室爵位暂且不要去说,即使是异姓爵位,待遇也是相对丰厚,最高等的一等公岁俸七百两,兼支禄米七百斛(一斛一百三十斤),最低等的恩骑尉也有岁俸四十五两,兼支禄米四十五斛。而同期,京师(北京)一个五口之家,年用度三十两左右就已经可以过得很宽裕了。

所以,“觉罗”们如果凭借自己的功勋,获得了外姓爵位后,就能保证自己一家老小的日常用度不至于窘迫,而且爵位是世袭的,在这种优厚的待遇下,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几乎没有进取心,去科举场上和那些苦读多年的文人士子们再一争高下,占用本来就不多的科举资源。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有意识的使旗人阶层不要去占据属于文人士绅特权的科举系统,各自在原有系统内,按部就班发展。

但是,“觉罗们”只是“有资格”凭借功勋去获取外姓爵位,而不像“宗室”们一样,天然具有宗室爵位的封授权。所以,绝大多数“觉罗”,也即红带子们,基本上都是没有爵位,也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闲散人士。

而清朝的制度,也不允许这些觉罗可以毫无限制的从事“士农工商”四民之业。所以长此以往,诸多红带子们,生活陷入困境,捉襟见肘,但是让他们这些穷亲戚们衣食无着、沦落社会底层,也不是清朝统治者所愿意看见的。

于是,清朝设立了“养赡银”制度,用于那些生活艰难、没有凭自己的功劳得以获取封爵,进入官场的底层“觉罗”(也包括一部分宗室)们。具体的标准是:觉罗男子,年俸银二十四两,另支禄米二十一斛二斗(觉罗女子没有这个待遇)。这样,一个红带子,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口,生活大致可以安定。

红带子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是清朝统治者即不能抛开,也不能完全放任发展的一个阶层,在清军入关后,红带子成员除了一小部分因为从军,得以随清廷入关外,其他大部分红带子都被留在了关外,集中居住在盛京奉天府(沈阳)附近,名为宗族,其实除了待遇相对其他普通旗人要好一点外,监视居住的含义很强,防范猜忌之心也明显无疑。

那一小部分得以从军随同入关的觉罗红带子们,和其他异姓外臣的待遇也相差无几,都要从军功中去挣那一份前程。

根据史料记载,在有清一代,所有远支“觉罗”红带子中,爵位最高的是包郎阿的后裔(五世孙)谟洛浑,其父顾纳岱因军功封一等子爵,顺治五年(1648年)死于南昌战事,谟洛浑承袭一等子爵。然后谟洛浑十二年后在厦门阵亡,清朝以谟洛浑祖孙三代皆从军,先后阵亡(谟洛浑祖父拜山也在与明军交战中阵亡),所以追赠其为三等伯。这也是有史可查的,清代觉罗中,获得爵位最高的一位。

其他觉罗中,还有几个获得子爵,几个获得男爵,总体上数量很少。至于轻车都尉之下的其他低级爵位,倒是有很多觉罗获得,不过这并不具有代表意义,就不一一表述了。

总体来看,虽然清朝对于觉罗红带子们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限制他们在官场或者爵位上的提升,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限制着他们的进阶,由此也造成了诸多觉罗们没有机会获取高官显爵,只能在朝廷的“养赡银”制度下,过着既不能大富大贵、也没有衣食之忧的平淡生活,白白消耗了大量资源财富,无所事事,终其一生。




清朝的时候,将皇族宗室称作为“黄带子”,而在皇族之中,那些远支被称作“觉罗”,也称作“红带子”,说白了,黄带子跟红带子,就是亲疏有别。

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规定,以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为界,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全都被定义为宗室,而其他的叔伯兄弟等旁支子孙后代,被称作为觉罗。

按照汉文化的传统,塔克世这一支为大宗,而其他旁支则是小宗。

为了进行区分,宗室成员都能够在腰间系一根黄带子,而觉罗不能,他们能够在腰间系的是红带子,久而久之,黄带子跟红带子,也就成为了区分在宗室中地位的标志。



当然,也并非塔克世所有的直系子孙都是黄带子,在清朝,还有十八支虽然是塔克世子孙,却因为各种事情被废黜,贬为了红带子。

比方说,舒尔哈齐长子长孙舒尔赫一支、阿敏重孙拉哈礼一支、阿敏次子爱度一支。

另外,像是巴雅喇的子孙、褚英的子孙、代善的子孙,甚至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子孙当中,全都由因为各种罪过,被革去黄带子身份,而成为了红带子。

清朝初期,黄带子堪称是清朝的四梁八柱,地位很高也非常重要,他们拥有很多的特权以及丰厚待遇,除了各种俸禄银两,还有大量的田地、庄园等等。



比起黄带子,清朝的红带子虽然也都姓爱新觉罗,是皇族的分支,但他们毕竟属于远支,加上岁月流转,到后来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亲戚了。

明朝的时候,所有的王侯爵位都世袭罔替,最终繁衍得实在太多,把明朝家底儿都掏空了,清朝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因此除了铁帽子王,其他所有爵位都降等承爵。

亲王王位传一代就成了郡王,再传一代就成了贝勒,直到变成闲散宗室为止。

除了闲散宗室,还有闲散觉罗,他们身上没有职位也没有爵位,整天游手好闲,乾隆帝的时候觉得实在很丢脸,因此赏赐所有闲散宗室四品顶戴花翎,还有各种恩赏。



不管是闲散宗室还是闲散觉罗,他们虽然无所事事,却始终享受着各种福利厚待。

比方说,黄带子宗室,每个月能领取四两银子,而觉罗红带子,每个月是二两银子,倘若有什么婚丧嫁娶,也能够到宗人府的府衙去领取银两。

黄带子当中,都是由其所属的族长、学长呈报,而红带子,则由其子女呈报佐领,然后再由佐领呈报宗人府,并且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核查,确定之后才可以发放赏银。

红带子娶亲,赏赐二十两,嫁女赏赐十五两,发妻病故,赐银三十两。

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是到了后来,清朝的黄带子与红带子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到了道光朝的时候,仅仅黄带子就有数万人,更别说红带子,因此各种赏赐被大幅削减乃至裁撤。



虽然生活方面的福利待遇很多,但是清朝即便是黄带子,也并不能随便受封到爵位。

通常来说,都是当朝皇帝的皇子能够受封爵位,最低通常都是个贝勒,除此之外清代的爵位基本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除了铁帽子王之外,都是降等承爵。

如果祖上没有爵位的话,那么就算是黄带子,到了后代也没爵位,都是闲散宗室。

觉罗的处境更尴尬,因为觉罗的祖上原本就是皇室的旁支,除了少数因为战功等挣到了爵位之外,红带子祖上几乎都是一般贵族,根本没有爵位。

所以整体来说,清代的红带子很少能够拥有爵位的,如果能够获封爵位,也只能受封贝子以下的爵位,因为贝子与贝子以上的爵位,只封给宗室,不会给觉罗。



清朝的爵位分成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三种,而其中的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个等级,只封赐给爱新觉罗家的子孙。

所谓宗室爵位,也就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与奉恩将军。

在这十二等爵位里,公爵以上都是超品,所谓的“入八分”,只是待遇上的区别而已。

之后的四种“将军”爵位,还都会细分成几个等级,但同样都是待遇上有不同。

清朝黄带子之中,只要是低于奉恩将军的全都称作是闲散宗室,所有爵位世袭,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而大多数爵位都降等承爵。



在清朝,除了祖上就有爵位传承下来的人,能够获封爵位的,就是当朝皇帝的儿子们,通常当朝皇子受封,再怎么样也是个贝勒,只有极少数被封个贝子。

而亲王、郡王、贝勒与贝子,都属于高等爵位,不会封给宗室之外的成员。

在清朝能够破例的只有一次,那就是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的儿子福康安,乾隆帝封赐他为贝子的爵位,并且又在其去世后追封郡王爵位,在清朝只此一例。

除此之外,清朝能够受封宗室爵位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姓爱新觉罗。

当然,红带子也都姓爱新觉罗,但是他们跟黄带子有亲疏上的巨大差别,因此红带子即便因为功劳受封爵位,那也只能受封贝子以下的那些公爵还有将军类的爵位。





你好,为你解答关于清朝红带子能封什么爵的问题,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红带子是什么。

红带子是什么?

红带子是觉罗的俗称,是清朝旁支皇族的称号。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下诏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其余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孙为“觉罗"。宗室和旁支的区分就在其腰间佩戴的带子,宗室袍服腰间佩戴黄带子,旁系觉罗佩戴的是旁带子。此外,宗室被革退者也佩戴红带子,位列皇族家谱《玉牒》之末端;觉罗被革退者则佩戴紫带子,位列皇族家谱《玉牒》之最末端。

觉罗本来是女真的姓氏,清朝没有建立之前也一直叫觉罗,建立清朝后,在努尔哈赤时期给姓氏加上了爱新,成为宗室这一支爱心觉罗,而作为姓氏的觉罗肯定不止努尔哈赤一家,就像唐朝的皇家的李姓,称为陇西李氏,但还有其他的姓李的,可能往前倒一倒跟李渊还是同宗,这些就是皇家的旁系,觉罗氏在满族也是个小姓,所以基本上姓觉罗的都是同宗,由于人少,自然都列入皇族的《清代玉牒》,但为了方便区分,所以又分出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

清朝起初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所以建立清朝后多少可以分到个爵位(这些人也是跟着努尔哈赤东征西讨的人,所以封个爵位也是正常的)。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名号。除了皇帝特准可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外,其他爵位均每代降等袭爵。比如亲王嫡长子袭父爵,要降为郡王,以此类推。在经过几代之后,宗室的人越来越多,黄带子的人都无法人人分到爵位和职位,红带子的旁系更别说了,最后被称为“闲散觉罗",这些闲散觉罗没有爵位和职务,有的生存都成问题,于是为了皇家的脸面,设立了养赡银养着这些人。

所以别说红带子,黄带子还有封不到爵的,能封爵的要么是家世比较好,和皇帝的关系比较近,或者是对朝廷有贡献的才有可能被封爵,其他的没家世没贡献的除了极其特殊的世袭爵位,很难有爵位。

清朝的爵位系统

根据光绪《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记载,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和十二等爵。清代为了防止如明代一样宗室爵位泛滥的情况,制定降袭制度,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是最为特殊的。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只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

对于没有获得爵位的宗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认为闲散宗室“谱列银潢,名登《玉牒》”,却“身无职级,竟至与齐民无别”,有辱皇室风采,于是钦赐闲散宗室着四品顶戴、武职补服。所以从乾隆朝开始,如果不是世袭爵(在没有被削爵的正常情况下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倒是人人可以混个奉恩将军的爵位。




清朝皇室的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是怎么回事?

清朝的皇室有一个特殊服饰规定,根据腰带判断皇室宗亲的远近,腰带的颜色有三种:黄色腰带(有明黄、杏黄之分)、红色腰带、紫色腰带,简称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清朝皇帝服明黄色腰带(左),宗亲佩杏黄色腰带(右,略有红色))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规定,皇室宗亲佩戴黄色的腰带,皇帝佩戴明黄腰带,宗室佩戴杏黄色腰带,皇室也要进行区分。

佩戴杏黄色腰带的人规定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世子孙,称之为“大宗”,为宗亲(皇室宗亲)。这一部分人的宗籍归宗人府管理,录入宗人府玉蝶黄卷。

佩戴红色腰带的人规定为清景祖觉昌安(努尔哈赤祖父)兄弟六人的子孙,同时“觉罗”姓氏中的远支也有这种资格,称作“觉罗”。这一部分也归于宗人府管理,录入宗人府玉蝶红卷。

佩戴紫色腰带的人是比较尴尬的一部分人,在清朝皇室内斗中或者因为犯罪有相当一部分人被革去佩戴“红带子”资格,逐渐沦为和普通旗人一样。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在选秀的时候将革去红带子的犯罪宗室的后代选入宫中,这样就等于近亲结婚了,于是将被革去佩戴“红带子”的人重新录入宗人府宗籍,附在玉蝶红卷之后,可以佩戴“紫色的腰带”,待遇向“觉罗”中佩戴红带子的人看齐。

以上佩戴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的人不允许其后世子女参加清朝皇室的“选秀”,血缘关系太近了。其实在清朝历史中也有被赏赐佩戴“紫色腰带”的先例,这些在籍贯中会表明,可以参加清朝皇室的“选秀”。

此外,黄色、红色、紫色腰带和这几种颜色的服饰民间是不可以随随便便使用的,除非皇帝等赏赐了“黄马褂”或者其他尊贵的赏赐才可以使用。

佩戴红带子的人可以封什么爵位?待遇如何?

佩戴“红带子”的“觉罗”享有诸多的经济、司法等特殊权力,待遇自然比佩戴杏黄色的“宗亲”要差一些,他(她)们不能被封为为“宗亲”们特殊规定的爵位,只能按照“民爵”封赏。

清朝宗亲的爵位有,仅男性有十二等:

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是指排在前六的皇室宗亲爵位可以享受八种待遇,如下:

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不入八分及其以下的爵位不可以使用这些待遇了,不配置太监服侍了。

佩戴红带子的“觉罗”和普通大臣的封爵是一模一样的,待遇不尽相同,如下图:

佩戴红带子的人封爵共有27个等级。

清朝对皇室人员(包含佩戴黄带子和红带子的宗亲)的封爵实行第次降爵制度,每隔一代降爵一级,譬如祖上是亲王,儿子就降为郡王,孙子就降为贝勒,依次类推。只有12位“铁帽子王”的继承爵位的后代可以不降低爵位,其他人员依次降爵。还有一些不列入等级的闲散爵位,闲散公年薪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爵位205两等,比列入爵位的公侯伯子男爵位要少不少的。

到了清中期之后,很多皇室的“宗亲”(佩黄带子)和“觉罗”(配红带子)就已经没有爵位,已经降到了恩骑尉(正七品)以下。这些人没有爵位也就等于没有了收入,如果清朝皇室不管这些穷亲属,他们会沦落街头,丢的全是清朝皇室的脸面,于是清朝皇室又有了新的规定。这些没有爵位的黄带子、红带子分别被称作“闲散宗室”、“闲散觉罗”,清朝皇室决定给这些人最低生活保障,称作“养赡银”。

“养赡银”具体的规定是这样的:佩戴黄带子的闲散宗室,男性10-20岁之间,每年24两银子,20岁之后,每年36两银子,给米四十斛二斗(清朝一斛约合130斤),约合现在5250斤左右;佩戴红带子的闲散觉罗,20岁之后,每年24两银子,给米二十一斛二斗,约合现在2780斤左右。闲散宗室在北京生活,一个男性的生活保障可以赡养十几口之家;闲散觉罗一个男性的生活保障则可以赡养5-6口之家。

清朝后期之后,清王朝的财政十分紧张,到处节省钱粮,闲散宗室、闲散觉罗的养赡银也大幅缩水,很多人生活无以为继,变成了平民。

1902年,慈禧太后下令,旗人可以和汉人通婚,很多只属于满人的官位向汉人敞开,如将军、都统等,废除了满人不从事农业生产等的特权等。




红带子没有现成爵位,要想获得爵位,那就要跟其他大臣一样,靠立功来获取。

清朝皇室成员分为宗室和觉罗两种。凡是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后代都是宗室,因其腰间系黄带子,所以又称黄带子。而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另外两个儿子,以及曾祖父福满的另外五个儿子,还有他们的后代,被称为觉罗,因其腰间系红带子,所以又称红带子。


说白了,宗室是皇室近支,觉罗是皇室远支。既然你远,就别想要那么多好处了。宗室有独立的爵位体系,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12级。觉罗就没有独立的爵位体系了,也不跟着宗室爵位体系走,他们只能跟着异姓功臣一起竞争,通过立功搏得一个异姓功臣爵位。


异姓功臣爵位体系分为9级,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除铁帽子王之外,无论是宗室,还是觉罗,爵位都是降等继承的,所以就有一些不思进取的,最后只能沦为闲散。皇室也不忍看着这些穷亲戚饿肚子,说到底丢的是皇室的脸面,于是开始推行养赡银制度。


具体到闲散觉罗,也就是红带子的话,在养赡银制度下,每年会给银24两,给米二十一斛二斗,差不多2000多斤的样子。




其实清代什么带子的爵位地位实权并不是很高,也就是皇亲,宗室、宗支的身份显示,不同有功的王封爵位,守土一方,驰疆万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方霸主。

有皇亲的宗室,宗支的被誉为带子,分为黄带子,红带子。

黄带子:是清朝皇家宗室的特殊标志,宗室成员所系的黄带子,就以人们俗称的黄带子为封。

红带子:是清朝皇家宗支的特殊标志,努尔哈赤的伯伯、叔叔等人属于皇室的宗支,他们的后裔被称为觉罗,以系红色腰带以张显身份,也就被人们俗称为红带子为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清朝的“红带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下面的问题才能解决。

何谓“红带子”

清朝与明朝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开元建国、建立明王朝之时,整个老朱家除了明太祖和他的儿子之外,就只有明太祖的长兄、南昌王朱重五一脉有后。换言之,明王朝建国之初,宗室的数量算上明太祖的孙辈,也只有小几十个人!清太祖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世袭贵族,爱新觉罗家族在辽东地区已经开枝散叶多年,光是清太祖的祖父、清景祖觉昌安就兄弟六人!史称“六祖”。加之女真贵族大多妻妾成群,到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时,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数便已经相当可观了。

鉴于明朝末年“顷全国之力无以供养宗室”的历史教训,清太宗对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进行了二次区分,将自己祖父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定为了宗室,用黄色腰带加以区分,故又称“黄带子”。与此同时,清太宗又将自己祖父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除了清显祖塔克世一脉之外的后裔定为了觉罗,用红色腰带加以区分,故又称“红带子”。虽说只是一根腰带,但其意义确实不一般,谁要敢乱用,那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说白了,所谓“黄带子”和“红带子”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姓爱新罗觉,只是根据与大宗血缘亲疏被人为进行了二次区分而已。

清朝的爵位系统

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朝在爵位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不仅仅是增加了具有满洲特色的贝勒、贝子等爵位,其爵位本身也被分为了三个完全不同、不能互通的系统。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八旗蒙古不在此列)、回部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最特别的是功臣爵位系统,功臣爵位不仅授予异姓功臣,也授予爱新觉罗家族的觉罗“红带子”。

“红带子”能封什么爵位

清朝对宗室“黄带子”是非常优厚的,尤其体现在爵位方面,几乎是“人人有爵”,即便是号称“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实际上也相当于是一级爵位,不是吗?它同样是有相关品级和待遇的。但是,“红带子”不同,因为血缘相对疏远,他们虽然也享受许多特权,但在爵位方面却是和异姓大臣“同等对待”的。换言之,没有功勋的“红带子”是没有资格获得封爵的!并不是所有“红带子”都有爵位。至于能封什么爵,得看你和皇帝的关系以及立下的功勋。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红带子”无法获得宗室爵位。虽然他们也姓爱新觉罗,但无论立多大的功勋,也成不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他们能够获得的只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这是“红带子”与“黄带子”最大的区别。换言之,“红带子”所能获得的爵位,一等公,也就是隆科多、年羹尧获得的那个。

现在网上那些自我标榜“皇族后裔”的爱新觉罗,实际上有很多都是这帮“红带子”的后代。甚至还有那些与清太宗出了五服,连清王朝都不认他们是“觉罗”的爱新觉罗的后裔。真不知道这帮人一个个出来充什么大尾巴狼!连最正宗的爱新觉罗、末代皇帝溥仪的亲侄儿金毓璋先生现在还姓着金呢!这帮玩意儿能算什么?瞎蹦哒……

最后顺带说几句,清朝除了觉罗之外,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红带子”。这些人是因为犯事儿被“黜宗室”、革去“黄带子”的宗室和他们的后裔。这些人虽然被革去了“黄带子”,但毕竟还是爱新觉罗。因此,清王朝规定,这些人也用“红带子”以示身份与众不同,又叫“革除宗室红带子”,待遇参照觉罗“红带子。但他们与觉罗“红带子”还是有区别的,觉罗载入玉牒红卷(觉罗卷),这些人却是载入玉牒黄卷(宗室卷)的,虽然附在最末,但清王朝官方毕竟还是承认了他们“宗室”的身份。仅此一点,就已经完全碾压觉罗“红带子”了。晚清时期,代表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伊里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诸君知道他的孙子良弼后来为什么能成为所谓“宗社党”的领导人物了吧?




清朝皇室是按照血统远近来划分等级。

第一是宗室与觉罗的区别。

清代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清太祖兄弟的后人为“宗室”,也就是正儿八经的“皇族”,俗称“黄带子”。

而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堂兄弟以及从堂兄弟的后人称为“觉罗”,也叫“红带子”,红带子相当于皇族的最外围。

第二是宗室内分为近支宗室与远支宗室

这是以清圣祖康熙帝后人为划分标准,凡是康熙帝儿子的后裔都是“近支宗室”;凡不是清圣祖康熙帝的血脉,就是远支宗室;远支宗室相当于倒数第二圈。

第三就是血亲宗室

这一般就是指当朝皇帝五服以内的亲戚,但一般来说仅限于皇帝与皇帝兄弟。

以清文宗咸丰帝为例,他的兄弟以及他兄弟儿子、孙子都算是血亲宗室;反而他父亲清宣宗道光帝的兄弟比如惇恪亲王、瑞怀亲王、惠端亲王这三位叔叔以及叔叔的儿子,也就是咸丰帝堂兄弟反而不算“血亲宗室”。

当然,这也不一定,这种血亲宗室主要是在皇帝没有留下儿子,死后谁继承皇位时起作用;比如清穆宗同治帝死后,同治帝皇位谁来继承?

因为同治帝没有兄弟,所以最优先的是咸丰帝几个弟弟的儿子、孙子有优先继承权;反而咸丰帝堂兄弟就自动出局了。

说远了,说回觉罗,觉罗因为属于皇族最外围,所以他们其实享受不到什么特权。

比如乾隆帝弘历,他是弘字辈,觉罗这种最外围的皇族就不允许使用“弘”字辈,不仅仅觉罗不行,非康熙帝血脉的远支宗室也不能使用钦定的字辈。

只能自己命名,爱叫什么都可以。

觉罗因为是最外围的皇族,所以福利待遇以及爵位都很低,比如清代雍正朝开始规定闲散宗室从十岁开始每个月发2两银子,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3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给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闲散觉罗(红带子)男性,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2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二十一斛二斗。

也就是说什么都比宗室少一半。

另外,清代在爵位授予上,“红带子”也明显很低。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堂侄子,努尔哈赤爷爷觉昌安长子礼敦的嫡孙色勒,他最后被授予的爵位是一等子爵。

再比如努尔哈赤的五叔叔,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他的后人到了顺治七年才被授予一等男爵的爵位,已经很低了。

最后再澄清一件事情,雍正帝的重臣鄂尔泰,他姓“西林觉罗”,但是他这个西林觉罗可不是“红带子”,和爱新觉罗家族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民觉罗”而已。




红带子,是指清朝建立后,为了区分皇室宗族男子血缘亲疏差别,而特有的一种称呼,或者说服饰标识。清朝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显祖)的子孙:长子太祖、次子穆尔哈齐、三子舒尔哈齐、五子巴雅喇为近支宗族(四子雅尔哈齐绝嗣),称为宗室,因为腰系金黄色腰带,所以俗称黄带子。




什么也不能封。爵位和有无红带子没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带子   贝勒   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郡王   都尉   宗室   爵位   皇族   闲散   亲王   皇室   清代   清朝   腰带   将军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