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呢?

五台山做为佛教重地,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善男信女前往跪拜祈福。在康雍乾三朝,这里的香火达到鼎盛。据记载,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曾多次造访五台山。众所周知,这三位皇帝不是佛教徒,那么,他们三个人多次来到五台山,究竟意欲何为,是为了百姓祈福,还是为了到此一游?这两种说法有些勉强。其实,他们来五台山的目的是为了寻根问祖,这就牵涉到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的死亡之谜。

在《清史稿》中,关于顺治的死因记载的很模糊。仅有11个字:丁已,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对于顺治害什么病,因何而死,只字不提。但在朝鲜的史籍中,却清清楚楚写着顺治死于天花,年仅24岁。中国的皇帝怎末死了,中国人都不清楚,一个番邦朝鲜却知根知底,这显然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在清史稿的编纂过程中,没有采纳朝鲜这种说法。


关于顺治是不是死于天花,史学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论 。一派认为顺治就是死于天花流行。另一派则认为,天花多发生在儿童、青少年身上,顺治当时24岁,正值精力旺盛,抵抗力最强的时候,不可能染上天花。那么顺治既然不可能染上天花而死,那么24岁的顺治究竟去哪里?

根据清宫满文档案记载,顺治14岁时在遵化打猎,认识了一个在山洞中精修的高僧,从此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20岁时,顺治在太监精心安排下,在北京海会寺听主持讲解佛法,遂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在顺治24岁那年,她最宠幸的董鄂妃因难产而死,顺治一度心灰意冷,无心处理朝政。在董鄂妃死后仅仅100天,年轻力壮的顺治就崩于养心殿。后世猜测,顺治崇佛已久,所谓崩于养心殿不过是个托词,早已看破红尘的顺治应该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了。

当然,这绝非后人凭空猜测,根据《康熙起居住》记载,康熙继位不久,孝庄就带他到五台山礼佛。这就令人大惑不解,北京有的是佛教重地,孝庄为何要舍近求远去五台山呢!加上后来的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多次造访五台山,因此,有史学家推论:顺治不是因天花病死,而是到五台山出家了。还有一个佐证,也能证明顺治出家五台山。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慈禧太后仓皇西逃,当地官员要接待她,就从五台山借了些用具。据随行官员回忆,这些用具与宫中的用具极为相似。试想,一个佛教净地,哪来如此豪华高档的用具,很可能是顺治出家五台山时遗留下来的。

综上所述 ,康雍乾常去五台山,决不可是烧香拜佛,而是去寻根问祖,凭吊顺治皇帝。




顺治十七年(1660年),还不到而立之年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将皇位传给儿子玄烨(康熙),自己却悄然不知去向,好似人间凭空消失一般,给历史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有人说,顺治帝是为情所困,这才逊位给儿子,然后离开皇宫,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身为一国之君,顺治的后宫里当然嫔妃如云,但在众多的美人中,顺治只独宠董鄂妃。据传董鄂妃就是明末艳冠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后来她被洪承畴献给了顺治。她体态窈窕,知书识礼,性格温婉贤惠,深受顺治宠爱,因而被封为皇贵妃。顺治帝少年多情,和董鄂妃情深意切,缠绵缱绻。不料董妃突患重病,御医们办法用尽,却仍无力回天。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万念俱灰,无心打理朝政不说,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

此后,顺治似乎看破红尘, 一心向佛。孝庄皇太后和众大臣常劝他以国事为重,可谁也无法挽回他遁入空门的想法。最后他终于放弃帝位,将皇位传给儿子, 自己远赴山西五台山皈依佛门,成了一位身份有些特殊的僧人。明末清初文人吴伟业(梅村)有一首《清凉山赞佛诗》:双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风尘作台。薤露凋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 “千里草” 是个“董”字,暗指董鄂妃,“六龙来” 暗喻清世祖顺治御驾亲临五台山中的清凉峰寺庙出家一事。

顺治信佛是众所周知的事。他曾请来木陈忞、玉林琇二位禅师入宫讲学,并让大师为自己取了个“行痴”的法号, 且日日礼佛。因此,当心爱的董鄂妃死去后,他就以死为由偷偷皈依了净土。

传说康熙曾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四次到五台山拜佛,每次进山后他都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到清凉山下的寺庙中去拜谒。因此有人说他如此不厌其烦屡赴五台山烧香拜佛,很有可能是为了探望他的父亲顺治 。 据说第四次到清凉山时,顺治已死,心中悲痛的康熙还曾口占一绝,以寄托哀思。康熙的孙子乾隆以喜欢游历出名,他一生不仅六下江南,还曾经六次西巡来到五台山,而且每次都必到清凉山拜佛。因此,也有人说,乾隆六上五台山,目的和他爷爷康熙一样,是去瞻仰、缅怀他太爷爷顺治出家修行的地方去了。

不过,以上都是猜测之说,算不得历史定论。因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四,顺治皇帝患了天花(俗称出痘,在彼时属不治之症)病。正月初六三更时分,顺治自己表示“已患豆症,势将不起”,预感到不妙的他匆匆写下遗诏。正月初七夜半,顺治帝死于养心殿。因此顺治出家之说不可信。

经考证,顺治独宠的董鄂妃和明末江南名妓董小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董小宛从没进过清宫,她和顺治热恋之事更属子虚乌有。文献记载,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比1638年出生的顺治足足大了15岁。豫亲王多铎、明降臣洪承畴率八旗军攻进南京是在1645年,这时秦淮名妓董小宛已经23岁了,而顺治才刚8岁,8岁的他怎么能宠幸23岁的董小宛呢?

史载,皇贵妃董鄂氏系内大臣鄂硕之女,满族,顺治十三年(1656)18岁时入宫,9月晋皇贵妃,12月行册封仪式。由此可见,董鄂妃与董小宛根本不是一人。关于顺治是否出家五台山,有位叫孟森的清史专家曾做过详细考证,在其所纂写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中,他认为清世祖顺治确实因患天花症而死,出家五台山一事纯属谬传,根本不可能的事。绝大多数史家都支持他这种观点。但孟森对野史传闻中为什么康熙四上五台山、乾隆六次登五台山,以及五台山清凉峰的寺庙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宫廷里的供御器具,以及顺治得豆症为什么短短几天就暴死等疑问未作出任何可让人信服的解释,所以顺治出家五台的疑云依旧存在,真相依旧迷雾重重,需要进一步考证与驱散。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谢谢小秘书邀请。

民间的说法是:顺治在五台山出家,康熙皇帝乾隆帝去拜谒顺治帝,情在理中。可是顺治帝出家,史无记载。那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满洲人早先信奉的是萨满教,后来逐渐接受藏传佛教。满清皇室和元朝统治者一样,信奉藏传佛教。而五台山是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中心,满清统治者朝拜五台山,是信奉藏传佛教的一种表现。

按藏传佛教的说法:达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大势至佛的化身,满清皇帝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如此看来,大清皇帝就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蒙古大汗,一个是藏传佛教的活佛。达赖、班禅坐镇西藏,满清皇帝在西藏之外,满清皇帝在西藏的统治派有中央驻藏大臣代表。

满清皇帝是三位活佛中权力最大的,只是不在西藏,所以达赖和班禅在西藏形成了地位最高者。既然是活佛,满清皇帝少不了要按佛教规定修行,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就是满清皇帝的礼佛之家。可以说朝拜五台山是一种宗教和现实政治的双重需要。

但是,中国封建皇帝的统治思想毕竟是儒家的,历代皇帝都是兼任儒教教主,如果儒教教主信奉其他宗教,这对于儒家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当然历代信奉其他宗教的皇帝也不乏其例,如“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唐朝皇帝及宋真宗、宋徽宗、明世宗信奉道教,元朝皇帝信奉藏传佛教,一次次都对儒教造成了巨大冲击,所以儒家巧妙地提出,佛、道两教有很多东西对儒家是有益的,但只能供皇帝作参考,绝不能改信其他宗教,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了。

元朝皇帝信奉藏传佛教太过明显,儒家只好将其列为异类驱逐。

满清皇帝虽然嗜好藏传佛教,但不象元朝那么明显。他们对于汉族信奉的中国禅宗,表面上还是做得彬彬有礼。这样儒家可以说了,他们的教主对佛教的尊重是为了修心,并非是信奉佛教,加上民间顺治出家五台山一说,满清皇帝朝拜五台山尽“孝”顺理成章,也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历史上有了康熙5次、乾隆6次朝拜五台山之事。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五台山座落在山西省的忻州,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做为大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人为什么多次去五台山?大家都知到,民间传说顺治帝为情而伤,看破红尘,放着帝王不做到五台山出家为僧,法号行痴,这都是民间传言,并没有记载的。

康熙和乾隆为什么多次去五台山,清朝是个夷族王朝,所统治的疆域内集汉,藏,蒙等占文化主导地位的民族,其共同信仰是佛教,那么皇帝本身就把自己标榜为文殊菩萨传世,而五台山按佛教说法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多次到圣地去参拜,这是用信仰来紧固和团结异族,为我大清的忠实子民,这是主要原因。

其次康熙,乾隆祖孙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中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大清国当时国家空前的繁荣,国库充裕,做为朝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之地,大家一定想到当时的两江地区,这是正确的,不然祖孙二人也不能多次去江南,可也别忽略北方的山西,山西也是当时的经济强省,晋商遍天下,是清庭中央税收主要来源地之一,大家也不难看出清代的影视作品,为什么都好出现这两个地界。越富裕的地区往往都要受到重视的,所以也不排除康,乾去五台山祭拜菩萨(文殊菩萨的道场)的机会,到山西地界体察一下民意,考查吏治,对当地各级衙门一个激力整治作用。




谢谢悟空邀请。关于康熙、乾隆朝拜五台山,除了他们对佛教的信仰之外,也是跟民间传言顺治在五台山落发出家有一定的原因。五台山离北京本身不远,香火鼎盛,是佛教名山。就算顺治帝不在五台山出家,以康熙、乾隆的玩性,也会去五台山拜谒。

顺治帝出家的说法很多,官方的正史并没有记录,只是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有些方面的传言。在康熙年间,民间对顺治出家的传闻议论纷纷,经久不息。《清诗纪事》中还收录过一首名叫《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题壁诗》的诗,说“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出自顺治的手笔。

另据 《清室外纪》记载,康熙年间五台山有一长老,行为举止与一般和尚无异,只是颇有帝王之相,另外康熙帝去拜谒五台山五次,有三次都遇到这位长老,但是没见到这位长老对康熙行礼。

清代正史中记载顺治是病死于紫禁城养心殿,年仅二十四岁,并没有承认顺治出家的说法。关于顺治帝为了董鄂妃的死亡而对做皇帝了无生趣,最终在皇室和文武百官的百般阻拦下毅然决然的出家,只是民间的各种有鼻子有眼的传说。而康熙、乾隆去五台山是为了找顺治皇帝,更是民间的一些揣测,不足为信。




康熙是顺治的儿子,乾隆是康熙的孙子,他俩去五台山去了多次是有原因的,据传康熙的老爸顺治因为他的爱妃董鄂妃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了,顺治觉得生无可恋,心灰意冷放弃大好江山,毅然五台山剃度出家当了和尚,顺治从小就是这么任性,她的母亲孝庄皇后没少操心,大臣苦口婆心的劝阻不起作用。

(康熙皇帝)

康熙继位后,听到这传说曾去五台山朝拜,目的之一就是寻找老爸的踪迹,据说当康熙到达顺治居住的地方,发现有个僧侣的鞋子倒放在门口,其他人不解其意,康熙聪明有智慧,很快想出了答案,鞋子在当地方言发音是:“孩子”。鞋子倒放暗示说:“孩子到了”。康熙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父亲不想再受尘世的打扰,始终不肯叫儿子。之后康熙大量恩赐五台山金银财宝,重修庙宇。

康熙多次去五台山是想看望老爸顺治,乾隆多次去五台山是寻祖上的踪迹,也是崇拜佛教的表现。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谢谢悟空邀请。

《鹿鼎记》影视剧中,康熙多次派韦小宝到五台山,实际是为了了解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的状况以及该如何治理朝政等等。

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继承康熙的某些东西,也可能五台山真有什么想不到的东西。

康熙的父亲顺治是否在五台山当和尚是清初的四大疑案之一。根据正史,顺治帝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那天死于天花。在王熙的《自撰年谱》中曾纪录,事先他奉诏入养心殿,顺治帝亲口对他讲:“朕患痘,势将不起。”

顺治帝是死于天花,没有当和尚,那么康熙、乾隆去五台山干什么去了呢? 

康熙八岁继位,全是他奶奶孝庄皇后一手带大,顺治是孝庄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首先康熙去五台山是带着奶奶孝庄思念顺治的感情;其次怀着对亲生父亲的想念,身为一国之君,礼服大臣鳌拜、亲征葛尔丹、安定三藩之乱,光复台湾,其中的困难和波折或许只要在面临父亲亡灵的时,倾慕诉说管理国家困难的过程,把自己柔弱的一面表现出来。

乾隆皇帝继承王位,来源于爷爷康熙的赏识,史书记载雍正就是沾了乾隆的光,所以说去五台山即是怀念康熙,又是给康熙灵前说我做到了,把国家治理好了。

康熙、乾隆去五台山,是思念先辈创业不易,是精神的一种寄托,也是在先辈面前展示柔弱的一面,毕竟帝王在外人面前只能展示强大、不可近人的一面。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讨论,谢谢。




首先要声明,康熙上五台山绝不是为了找爸爸。

清朝皇帝与五台山,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康熙帝在位期间,先后在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四十九年,五次登上五台山。


乾隆皇帝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四十六年、乾隆五十一年、乾隆五十七年,六次登上五台山,成为中国古代巡幸五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

清朝皇帝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往五台山跑?有两个原因。

一、清朝皇帝一直是佛教忠实信徒,五台山作为北方地区规模和影响力都数一数二的佛教圣地,是清帝崇佛敬礼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常看清宫戏的人,都会对清朝皇帝的皇冠有深刻印象。皇冠正前方,往往会安置一面金光闪闪的小金牌,金牌上雕刻着佛陀端坐莲台的法相。


清帝这种头顶金佛像的历史由来已久,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建州纪程图记》就记载,万历二十三年,朝鲜使者拜见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注意到努尔哈赤帽子上的佛像,“头戴貂皮,上防耳掩,防上钉象毛如拳许。又以银造莲花台,台上作人形”,可见在明朝末年,这种习俗就已形成。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清帝对佛家的崇拜信仰渊源之深。因此清帝热衷于去五台山礼佛,并不奇怪。


二、清帝多次登上五台山,也是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一种途径。

五台山佛教流派以藏传佛教为主。而当时的蒙古与西藏地区的王公贵族与普通百姓,基本都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清帝多次登上五台山礼佛,并在那里多次接见蒙古王公和蒙藏宗教领袖人物,可以促进形成与蒙古、西藏等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对于维持这些地区的稳定,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清朝中前期,皇帝们都爱去五台山。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自北魏孝文帝至清仁宗,共有9位皇帝,先后18次巡幸五台山礼佛。其中清中前期就有4位皇帝,前后多达13次巡礼五台,占了总次数的70%以上。

清皇室巡幸五台山,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扶持藏传佛教,将五台山打造成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清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其统治和巩固边疆、其统治者除利用武力征讨、暴力统治外,还加强思想统治,针对蒙藏民族的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与汉族不同的情况,清朝于是利用藏传佛教“化导”、“柔顺”蒙藏民族。

即通过藏传传教来使让人们听从按世间帝王形象组扫的、虚幻想象中的佛的安排、让人们忍受现实的苦难,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死后升入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从而加强其统治。



对此,康熙《五台山殊像碑》中说“(兴喇嘛教)事有俾于劝俗 , 聿弘觉善之门。”雍正说:“因思古今之有佛教,特 以劝善惩恶,济世觉民为本。黄教之传,所以推广佛经之旨也。......广布黄教,宣讲经典,使番夷僧俗崇法幕义,亿万斯年,永跻仁寿之域,则以佐助王化,实有稗益”。乾隆也写诗说:”教维神道设 , 总为牖斯民 !”

这些都明确反映了清朝尊崇和扶持藏传佛教,意在统治蒙藏民族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用心。而五台山作为汉藏共存的文殊圣境,对蒙藏人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而清朝统治者将五台山作为联结和管理西藏的政治纽带,以此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正是由于清政府认识到了五台山的特殊地位,并给予积极支持,才促使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兴盛至极。

满清贵族早在皇太极时就开始尊崇五台山藏传佛教。太宗天聪八年(1634),元朝后裔察哈尔的摩尔根喇嘛携带嘛哈噶喇佛像,来到盛京,奉赠皇太极,皇太极遂于殿侧建银塔礼之。

因为皇太极知道这座佛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奉祀于五台山的金像,从此满清贵族就对五台山倾仰不已,纷纷巡幸五台山。



同时,满清贵族统治者认为“文殊”与“满洲”有着渊源。乾隆说,”文殊“梵经本称”曼殊”,乌斯藏进表也称曼殊师利大皇帝,曼殊师佛的妙观察智,曼殊的切音又与“满洲”二字相近;竺兰宝号,还和我朝国号相符。

同时,五台山地处神京之右臂,千里而近,易跋涉者较多。以至清朝诸帝多次到五台山瞻谒金容,祈福满清王朝长久治安。

《山西通志》记载:“国家绥柔蒙古,特行黄教,宏启宗门,籍资控驭,是中外乂案,边民享并平之福这二百祀。而清凉菩萨五顶近邻郊圻 , 岁或再至 ,怀柔最先,, 所迓休祥而普乐利者 , 典尤巨焉。

因此,康熙先后五次巡礼五台山,并下令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为黄庙,使得五台山首次出现完全由黄衣僧聚居修行的寺院。乾隆同康熙、雍正一样倾仰五台山,尊奉文殊菩萨,礼遇藏传佛教僧徒。他六度朝拜五台山,制碑题额,赐诗赏物,修葺佛寺,兴建行宫,举行法会,遂使五台山佛教臻兴盛。

嘉庆不仅把五台山看成是“为诸藩部倾心信仰,进关朝山顶礼接踵不绝诚中华卫藏也”,还把五台山说成是“神京之右臂”。



可见,五台山在清朝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把五台山视为内地“小西藏”,以此加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维护政治的统一和稳定。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能够顺手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欢迎评论交流,愿每一个朋友平安、欢喜、自在。




我认为古代的帝王将相为了巩固自己的集中皇权,第一会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第二会拜佛或者信奉道教等,已达到延年益寿、长期统治的效果。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圣地,传说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而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应该大部分原因去拜佛,其次的原因应该是去寻找自己祖上顺治的踪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乾隆   儒教   雍正   康熙   儒家   蒙古   佛教   文殊   顺治   西藏   天花   满清   清朝   菩萨   皇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