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上离职都会抱个纸箱?现实中却从来没见过呢?

你应该没经历过离职吧?否则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从一个公司离职的时候,已经在那里工作了整整十年,而且走得很突然,几乎就是今天递的辞职信,第二天就走人了。

在一个地方工作时间长了,留在办公室的东西会很多,就像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家里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多。当时估计留在办公室的东西应该一个大号旅行箱都装不下,有衣物、书籍、电子设备、健身器材,还有家具和厨具(我真是把公司当家了,公司却这么对待我,真的没天理,我必须走!)

走的时候毅然决然,因为当时我就是想“特么老子不干了!”

走的时候只带走了贵重物品,装满了一个电脑包。

当然我没忘了把办公电脑格式化,并且删除了分区表后重建了分区。(很重要,你怎么知道有哪些个人隐私藏在电脑的哪个角落呢?)

办公桌里的信件和各种单据放到了碎纸机里。

回家以后各种欢乐,享受了一段时间不用起早贪黑的自由。

前公司打电话来要求我把剩下的东西都拿走,前去一看,发现原来的同事都帮我归置整齐装好箱了,好感动。然后发现自己的估计严重失误,整整三个大纸箱子,车太小,拉一趟根本不行。




那是拍电视,看起来整洁干净还利落,实际上如果离职的话,你会发现水杯,水壶,各种衣服鞋帽,会发现工作了这么久你的私人物品原来这么多,就像搬家一样,好几个大包,抱个纸箱子?那得多大的箱子啊




这样表演手法,现在大家已经在脑子习惯了“在单位抱纸箱=离职”这个联系,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只要从电视到看到这个抱纸箱的画面,就会自然的联想到离职,而且这仅限于现代剧,古代剧要有个离职抱纸箱的画面,估计只会把观众带出场景。

为啥现实中没见过,因为离职的场景并不常见,而且既然离职,基本都是前期就都准备好了,最后也就是签个字就走人了,谁还会在离职的时候抱一大堆东西,那不就像个傻子吗!




首先你得找个纸箱,现在纸皮那么贵,早被阿姨收走了。

其次抱个纸箱的话,门口保安会不会让出门口。

在则纸箱抱手上不容易做武器攻击领导,实战性价比不高。




电视上离职是一瞬间的事儿。

现实中需要好多复杂的手续。作为一名医生,见过很多离职的同事。单纯是因为赔偿金以及档案的问题就要来来回回的折腾好多次。

当然也有裸辞的同事,档案都不要了,还有什么值得再往回抱呢?

另外不得不说的1点,可能在电视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报纸箱的人,一般他还会遇到别人上来或者是嘲讽,或者是安慰他。

而现实中,至少在我的身边很多其他科室的同事走了都不知道,有时候都走了1个多月了,才从不同的途径知道他走了。有一个同事想要走的消息是怎么漏风的呢?竟然是他的女儿告诉了他的班级同学,孩子的同学家长,就是我们的同事,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早。

[捂脸][捂脸]




需要用最简单的动作来展示离职,难道还要去拍一下签离职证明,注销内部账号等操作吗,哈哈哈,不过现实中离职都是提前计划好的,很早就开始收拾东西,最后一个袋子带走完。

也有大包小包的,比如农民工、电子厂员工,在厂房宿舍住,被开除了铺盖都得带走。




所以这就是国产剧不好看的原因。其实咱们大多数人都不止有过一次跳槽,辞职吧。既然是自己或者公司暗示离职的,不都是在走的前几天就把自己东西拎走了吗。有几个人是公司要求立即离职的,就是开除也得有个过程吧。更别提还有保安押着,咱也不知道啥公司,你离职还有保安看着,一点同事情谊都不讲吗,让其他在职同事如何看待




我非常理解你,把电视剧里的套路生搬硬套的用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寻求印证。

很多人都这么做过,到最后都会失望。

既然你的问题是从电视剧提出的,我们就从电视剧说开吧。

很早的时候,我们对外国人的印象就只存在于译制片当中,那时候首先很奇怪,外国人为什么也会说中国话呢?而且说的这么流利,虽然他们的腔调很古怪,在生活中我们是遇不着的,很奇怪,不过听着很优美,很有意思的。

后来渐渐明白了,那是配音,是中国演员给他们配的音,但是也总觉得那种腔调非常的高雅,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外国人说话都是这种腔调,而且曾经有一度我正在怀疑外国有没有方言,因为我们老家在农村相隔三十里五十里口音都有所欣慰的差别全球这么大,为什么所有的外国人说话都是一个腔调呢?后来明白了,那个声音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只存在于译制片当中,是中国电影厂的艺术家们发明出来的。后来就展开想象的翅膀,那外国是不是也有方言,也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口语俚语,想想那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和外国人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人都吃五谷杂粮,都以声音为媒介,向外传递信息。

90年代我们又迷上了以香港TVB为主的港台影视剧,港台影视剧里的声音大多数都是配出来的,因为他们那些演员不会讲普通话,但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些啊,我们就认为香港和台湾人说话真好听。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就刻意的模仿他们说话的口音,一直以为后来闹了不少笑话,也让自己面红耳赤过不少次。

影视剧里的语言那是一种舞台语言,那是由艺术家设置出来的,他为了便于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听得懂能接受,能有美的享受,肯定是有很大的加工和润色,但是在生活中当然就不存在了。后来我认识了很多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他们说话其实跟那点人说话没什么区别。他们也有普通话讲不好的自卑,跟我们出门说话家乡口音特别重的时候,那种自卑感是一样的。所谓的TVB音和台湾音,也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之中,那些配音演员回到家说话之后也不是那个样子。

我记得那时候我刚上初中,看了新闻联播的时候,我很好奇问我爸爸,我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回家说话也是这样子吗?我爸爸反问我,你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你在家里说话也会是那样子吗?我说那肯定不会,我爸爸说那是一样的,他们也不会。

所以啊,生活归生活,艺术归艺术,两者可千万不能混为一谈,或为一谈,那就要闹笑话了。

艺术只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要高于生活的,艺术毕竟不是生活,生活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电视需要展示情景感,现实是残酷的,当然不需要!




我离家最近的一份工作,辞职后自己的东西放到电动车上,电动车能带多少东西我就有多少东西。十几分钟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纸箱   译制片   都会   电视   腔调   口音   外国人   影视剧   保安   同事   说话   现实   外国   声音   东西   艺术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