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为什么要将临终的老人搬到正厅?

这是从古代就延续的习俗。把逝者放在正厅意为“寿终正寝”。虽然是古代的习俗,但至今一些地区还在延续着。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规矩和习俗也很有讲究。其中丧葬礼仪是很注重“寿终正寝”的。只不过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不像农村,一家一房,一户一门,没有办法把逝去的亲人以这种传统方式安放在家里的正厅。但一般也会特远地点举行追悼。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礼仪不会轻易丢失的。

在不同的地区,丧葬礼仪也不同。其他地区目前我不太了解,在我们老家,老人逝去第二天,须穿戴寿衣,棺材内底层铺上金色垫褥,上面盖银色被面。俗称“铺金盖银”,寓意死者到了那边也能享受荣华富贵。接下来直系亲属手拿带籽的棉花,围着棺材转,边转边把手里的棉花放进棺材内填满,意为子孙绵长。至亲和自家同姓都须穿黑色衣服,白色鞋子,头带白色麻布,袖子上带上“孝”字。

倘若爷爷奶奶去世,孙女不能穿红色衣服,在头后系一块红色布条,以示辈分,孙子、孙女百天之内不能结婚。更有讲究的门第,三年内不办喜事。

家里办过老人丧事,到了新年不能走亲访友,家里对联不能贴红色,要贴黄底黑字对联。大年初一,举行新年香,把老人牌位放在正厅,亲朋好友前来磕头、鸣炮、(当然现在不允许放炮,这个环节都省略了)烧纸钱。

对于其他地区在丧葬礼仪上有什么规矩、讲究。我知之甚少。丧葬礼仪是家人对逝者的敬畏以及哀悼之心。在我们农村的确规矩多一些,礼仪繁琐一些。




方便亲人永别的最后一面。




在农村三间正房是南北朝向,有前南门,也有后北门,人死亡灵是走西北大道去阎王爷那去报道的过时不接收了。




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




这个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一个环节——“搬铺”。

《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纣王因姬昌斗胆直言,暴政不得善终:“国家只此一传而绝,所延不过四七之年;又道陛下不能善终”而最终诛杀之。足可见,在中国千年文化传承里,无论是平民,抑或是君王,对于“寿终正寝”这个朴素的要求有多么强烈。

寿终正寝,这个成语很形象地总结了人一生的最终归处与愿望。寿终,而不是暴毙,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离世,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是个好的结局;正寝,中国人讲究身份问题,既然一个人生前坦坦荡荡,那么,弘留之际,应该是家中最好的位置“正屋”,与亲、朋永辞。这样,一生便不留遗憾了。

再回到问题,临终前将老人搬到正厅,民间俗称“搬铺”。在农村,正厅一般是用来供奉神灵、祖先的位置,是神圣方位,家里有老人临近“老去”,需要在这个位置,到了阴间才能与祖先、亲人团聚。讲究孝道的传统文化影响,如果家中子女未能在老人弥留之际将其移至正厅而使老人“善终”,是会受邻里族人非议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两人同时处于弥留之际,都可以在正厅寿终。则按男性和女性区分,通常为男左女右,如果同为男性,则先到的放在左边,如果同为女性,则先到的放在右边。

在早期的风俗中,并非所有弥留之际的人都可以在正厅寿终,通常有两类人可以在正厅寿终,一是年满5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知命之年”并且已有子女的老人。二;未满36岁便当祖父母,但是还没到知命之年就已去世的人。而凶死之人、夭折的孩子以及父母健在等,均不能在正厅寿终,往往会安排在后厅或者偏房等其他地方。

云南彝族,父母病危时,如果是住在楼上,要将其搬迁下楼,必须在主房的正寝室内断气。 据说这样做一是怕亡者断气于楼上,亡灵难以下楼,二是怕日后楼上有鬼魂活动,惊扰后代子孙。

闽南一带搬铺时还必须把室内的神像、香炉等物转移到其他地方或遮盖起来,以免有所冲犯。

凡此种种,都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差异,但这个仪式中的关键“搬铺”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这不得不惊叹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会一脉传承了,因为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对于大自然(神)的敬畏,对于长者的“孝”,对于后世子孙的寄寓。这就是文化传承里的真、善、美。

另外,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十的这段描写: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故诸侯将薨,必迁于路寝,不死于妇人之手,非惟不渎,亦以绝妇寺矫命之祸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时诸侯死后,不能停尸于小寝,因为这是休息的地方,诸侯的妃嫔和近侍们都在此地,很容易借此干涉朝政或继承人,因此一定要“迁于路寝”;议事的地方是士大夫们聚集之处,可以有效杜绝后宫之祸,此之谓“不死于妇人之手”。这恐怕是第一次公开记载“寿终于正寝”服务于政权的记录吧。

这个“搬铺”只是传统殡葬习俗中的一个环节。它演化成为民间一种习俗,本身也是出于对即将“老去”的亲人的一种特殊人文关怀,虽然是基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有这样的需求,就必然衍化出形式不一的习俗来,比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磕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这些看似很唯心的做法,其实亦是生者对理想生活的一种神交吧。

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流传于民间的习俗正一点点地消失,这些消失的,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是一种传承。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具备科学的观点,对于一些传统的习俗,自然就会分辨出各自喜好,所以,一些习俗走向消亡,是一个自然的法则吧。

当然,对于现在很容易在葬礼上看到的超长的“西乐队”,坦胸露背大跳艳舞,送葬沿途大喇叭播放最新流行歌曲……凡此种种,肯定是烟花散尽无风波,谈何传承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正厅   正屋   老人   弥留之际   寿终正寝   丧葬   棺材   临终   诸侯   死者   子孙   习俗   讲究   礼仪   亲人   传统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