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同治的皇后顶撞慈禧时曾以“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为傲,这有什么讲究吗?

清朝时期有12位皇帝29位皇后,在这29位皇后中,只有4位皇后是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其他皇后都没有资格从大清门进宫,而这4位皇后分别是: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从这个比咧来看,阿鲁特氏是有资格引以为傲的。毕竟大清门可是清朝的国门,不是什么人都能从这道门通过的。

大清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开始是被叫做大明门的。这道门和紫禁城的其它门都不一样,就建筑风格来说,大明门没有城楼,而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建成之后,大学士士解缙亲自书写了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大明门实际上就是皇城与市井的分野,进了大明门,就是皇城的地界,中间有皇城御道,只有太上皇、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可以通过,而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必须步行通过。不仅如此,单就大明门来说,其门有三个,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一旦开启,则正门只有皇帝可以通过,文武百官走左侧门,王公贵族走右侧门。

其实皇后也能走大明门的正门,只不过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即帝后大婚之时。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是第一位从大明门被抬进紫禁城的皇后,从大明门进入再经过午门的正门进入紫禁城,成为紫禁城的女主人,母仪天下。

大明朝灭亡之后,李自成曾将大明门改名为大顺门,但这改名基本算是没有改成,因为很快紫禁城就成了大清朝的皇宫。顺治帝入关之后,将大明门改名为大清门。

有意思的是,大明门的门匾当初是用青金石刻字成型的,所以顺治帝将其改名为大清门之后,并没有撤走大明门的门匾,而是将这个门匾翻了过来,在背面刻上大清门,然后背面转为正面,这样就有了大清门。

大清门的规制和明朝时期差不多,同样正门只有皇帝一人能走,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而皇后也有一次机会从大清门入宫,即帝后大婚之后。

所谓帝后大婚,即大清皇帝迎娶皇后,举行婚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清的29位皇后(包括追尊的在内)大部分都没有资格被从大明门抬进来。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大清尚未入关,自然没有入住紫禁城。顺治帝入关之后,大清才定都北京,紫禁城成为大清的皇宫,1651年,顺治帝和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大婚,同时册立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因此博尔济吉特氏是大清时期第一位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凤辇经过大清门、午门、太和门进入紫禁城,成为紫禁城的女主人,母仪天下。

虽然博尔济吉特氏是大清时期紫禁城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人,但仅仅过了两年,博尔济吉特氏就被废了,人生还真的处处有转折。

博尔济吉特氏之后,孝诚仁皇后是第二位被从大清门被抬进紫禁城的,1665年,康熙帝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大婚,同时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不过,赫舍里氏的命运也不咋地,22岁就去世了。

赫舍里氏之后的二百余年时间里,都没有皇后从大清门被抬进紫禁城,毕竟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等,早在继位之前就已经娶了妻,也就不存在什么帝后大婚了,直到1873年,同治帝与户部尚书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大婚,阿鲁特氏被从大清门、午门抬进了紫禁城。

阿鲁特氏既是大清第三位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同时在她之前,有二百余年,大清没有皇后从大清门入宫,这样的荣耀足够阿鲁特氏炫耀一辈子了,但阿鲁特氏的一生也很不咋地。

阿鲁特氏的悲剧或许早已注定,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是慈安太后支持入宫的,虽说同治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但同治帝继位之后,却是有两位太后的,一位就是慈安太后,是嫡,一位是慈禧太后,为庶。

自古嫡庶有别,慈禧太后不得不以慈安太后为尊,在同治帝大婚立后这件事上,两位皇后是有不同的人选的,但最终却是慈安太后支持的阿鲁特氏成为同治帝的皇后,也因此,慈禧太后和这个儿媳的关系实在一般,应该说是关系比较紧张,矛盾是经常有的。

慈禧太后强势,阿鲁特氏也不是能受委屈的人,两人碰上没啥好事,以至于有野史记载,两人有一次吵了起来,阿鲁特氏朝着慈禧太后嚷嚷说自己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她虽然没有说慈禧太后,但谁都知道慈禧太后是没有资格从大清门入宫的。

毕竟慈禧太后只是咸丰帝的一个妃子,1852年入宫之后只是兰贵人,咸丰帝时期也仅仅是做到了懿贵妃,并不是皇后,更不是和皇帝有过帝后大婚的皇后,自然是没有资格从大清门入宫的,这注定是慈禧太后永远实现不了的。

当然,阿鲁特氏是否真敢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不得而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慈禧太后提到阿鲁特氏是从大清门抬进宫的人是惇亲王奕誴。有一次,慈禧太后气急了对奕誴表示要废后,结果奕誴表示:想要废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才行。

自然同样是说慈禧太后不是从大清门入宫的。不管这话是谁说的,但阿鲁特氏的进宫后的命运也不咋地,在她入宫两年之后,同治帝就去世了,而同治帝去世之后,还没有间隔百日,阿鲁特氏就也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年仅22岁,帝后就这样一前一后死了。

对于阿鲁特氏的死,有野史认为和慈禧太后脱不了干系,不是慈禧太后毒死的就是逼死的,当然,这仅仅是野史,不足为信,实际上,阿鲁特氏很可能就是病死的,她的病早有记载,同治帝的去世或许给她打击很大,以至于后来病死了,当然这样仅仅是猜测,至于阿鲁特氏究竟死因为何,只能等更多的研究了。




首先,我们还是先弄明白“大清门”为何能让同治的皇后,也就是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这样骄傲。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大清门,始建于明朝朱棣迁都的时候,也就是永乐年间,当时称之为“大明门”。

后来明朝覆灭,被李自成改为“大顺门”,只是门头还来不及换,就因为他的干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惹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

清军攻占京城后,将门头这才改为了“大清门”。

那么阿鲁特氏为何以从大清门进宫为傲呢?

这就要说到大清门的使用问题了。

大清门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门,因此平时并不打开,一般的官员和嫔妃都只能走神武门,唯有太上皇、皇太后、皇帝和皇后才能从此门进去。

这就意味着皇帝大婚,唯有皇后享有从大清门进入的尊荣,其他嫔妃只能由神武门进。

在整个清朝,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也只有5位,她们分别是顺治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继后都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和光绪皇后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同治大婚图)

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有12位,他们所立的皇后多是早在做亲王时就娶过门的嫡福晋,或者是从嫔妃一步步靠奋斗成为皇后的。

清朝曾立祖制: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物以稀为贵,奉天地祖宗之命,坐在凤舆中由大清门抬入的这5位皇后,自然地位极高,不可憾动。

众所周知,慈禧是个权力欲极强,为人专横残暴,没有人敢忤逆她,身为媳妇的阿鲁特氏为何敢顶撞呢?

说起来阿鲁特氏系出书香名门,祖上一直在朝中为官,她的父亲崇绮更是是“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的蒙古状元,她自幼受崇绮的指点和熏陶,文化素养极高,又多才多艺,再加上她颇有姿容,平时“气度端凝,不苟言笑”,因此“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

然而,慈禧并不喜欢阿鲁特氏,她一心想让同治娶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为皇后,而慈安皇太后更认可满腹才学,气质端庄的阿鲁特氏。两位太后意见不一致,在大臣的建议下,由同治自己来决定他选哪位为皇后。

(被封为皇后的阿鲁特氏)

最终,气质高雅的阿鲁特氏被同治立为了皇后,而漂亮活泼的富察氏则被封为慧妃。

同治的决定让慈禧心里极不悦,这也是慈禧日后为何百般不待见阿鲁特氏的起因。

大婚后,阿鲁特氏和同治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慈禧见此很不高兴,不仅在他们身边安插密探,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还经常要求同治少与阿鲁特氏在一起,让他去亲近一向不得宠的慧妃。

同治不愿意和没有感情基础的慧妃在一起,又不敢忤逆慈禧,索性哪也不去,独居乾清宫。

如此一来,还在新婚中的阿鲁特氏便只能独居深宫,形影相吊了。

慈安太后很喜欢阿鲁特氏,怕她寂寞,经常召见她,陪她聊天解闷。这些自然没逃过慈禧的耳报神,慈禧也就愈发觉得阿鲁特氏和慈安同心,对她也就愈发厌憎。

阿鲁特氏对慈禧一向谨小慎微,礼节有度,孝顺有加,但是慈禧却常对她辱骂不休,比如阿鲁特氏见到同治时,脸带笑容,她见了就会骂阿鲁特氏“狐媚以惑主”;再比如同治生病,由于慈禧不许阿鲁特氏接近同治,阿鲁特氏不敢去探病,慈禧便骂“妖婢无夫妇情”。就连同治宿在乾清宫,阿鲁特氏也被指责不会管理后宫,总之,慈禧对阿鲁特氏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百般找茬,任意辱骂。

(专横的慈禧)

后来,慈禧不仅辱骂还动起了手。

有一次,阿鲁特氏趁慈禧不在,悄悄去探望同治,见面后满腹委屈,便向他倾诉自己独居宫中,所受之苦。同治深知慈禧不仁厚,因此对她软语安慰:“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结果两人所言被门外偷听的慈禧一字不漏听了个全,她立刻冲进来,扯着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撕打一边往外拉,扬言要施大杖罚之。

杖责是对宫女太监用的一种手段,现在慈禧要用在贵为皇后的阿鲁特氏身上,再加上慈禧一直当着众人的面对她辱骂不止,难堪至极的阿鲁特氏于是哭着哀求:“请太后少说一点吧,媳妇好歹是大清门抬进来的。”

结果这话深深刺激了慈禧,为什么呢?

原来慈禧出身低微,最初只是个贵人,所以她后来做了皇太后,都垂帘听政了,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权势煊天,可是时光不能倒流,唯有一件,就是不能圆了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愿望,因此大清门成了她心里的隐疾。

现在阿鲁特氏这样说,在她看来就是嘲笑她是神武门进来的庶妃。因此她对阿鲁特氏恨之入骨,决心要废掉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

然而,当慈禧将任务下达给醇亲王奕譞时。奕譞却以“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拒绝了她的要求。这下慈禧愈发着恼,连带着也恨上了奕譞。

既然不能废后,慈禧难道没有别的招吗?

当然有,而且更狠。

不久,体弱多病的同治病逝。

(被慈禧指定的光绪帝)

阿鲁特氏的人生彻底悲剧了,同治的死意味着她唯一的靠山倒了,更糟糕的是同治没有子嗣,她想做皇太后,除非慈禧为同治立嗣,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她深知生路渺茫,在惊惧和悲伤中常常哀哭不止。

慈禧当然不会给同治立嗣,如果给同治立嗣,再扶上皇位,也就意味着她只能做太皇太后,那就永远地失去了权利,这是慈禧绝对不能容忍的,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她将同治的堂弟载湉承继给咸丰为子,这样就保证了她的皇太后之位。

但这样一来,阿鲁特氏却成了新皇帝的皇嫂,既做不了皇太后,又不能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慈禧的种种手段,都没有给阿鲁特氏一点生的希望,当然心狠手辣的慈禧也没想过要她活着。有一次,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试探性地想问问该如何安置自己的女儿,结果慈禧冷冰冰地说: “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是要她殉葬。

阿鲁特氏得到父亲的消息后,深知自己没有活路,于是自尽而死,此时离同治去世仅过了75天。

这个一度以自己是由大清门入而引以为傲的皇后,最终完败于从神武门而入的慈禧。




故老传说,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清代,只有结婚时正式册封的原配嫡后才是地位最尊贵的国母,才能在结婚那天有一次也是终身唯一的一次机会,朝廷打开午门用32抬大轿抬着皇后进皇宫。

这种情况很少。整个清朝历史上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这四位小皇帝的原配才有。而自康熙之后到光绪结婚之前,只有同治皇后才享有过此待遇。

而慈禧出身实在低下,四品道台在贵族中不过是个微末,最终通过选秀女,生长子的方式逐步晋升,显然被儿媳妇阿鲁特氏所看不起。而阿鲁特氏本就不是慈禧选的。同治还很喜欢皇后,慈禧那就更厌恶了。

爆发的导火索在同治死前,因为没儿子,所以同治想立嗣子,皇后阿鲁特氏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但未能实施就死了。

慈禧说动了慈安,意思是,我们姐妹当年孤儿寡母的被肃顺欺负得那么惨,再来个一个小皇孙,我们当太皇太后去享福了,可阿鲁特氏怎么当得了这个天下。实际是,慈禧不愿意就此放弃权力,当了太皇太后就得交出权力,从此荣养在后宫中做个摆设。

慈安思考后觉得很对,恭亲王得避嫌,皇位也就落到了慈禧侄儿兼外甥的光绪头上。

但是,这个决定,令阿鲁特氏不仅失去了掌握最高权力的机会,还得以寡妇前皇嫂的身份迁居(到光绪死后,宣统才被确定为嗣同治兼祧光绪,也就是说,理论上此时的阿鲁特氏才可能以光绪嫡嗣母身份做太后掌握权力,光绪皇后即便也是原配皇后但低于阿鲁特氏)。未来几十年就是枯坐等死。更得担惊受怕,慈禧随时会弄死自己。

她专门写信給状元父亲问策。她爹也没任何办法,回了一个字,死。

阿鲁特氏终于伴随丈夫下葬了。




说这句话的是同治的孝哲皇后阿鲁特氏,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大婚迎娶阿鲁特氏。由于慈禧对同治帝立阿鲁特氏为后不满,所以慈禧和孝哲皇后的予盾十分严重。

孝哲皇后身边的人劝她要讨慈禧的欢心,处理好与慈禧的关系,她却认为对长辈尊重即可,不用对慈禧阿谀奉承。亲人对她的处境感到担心,孝哲皇后就安慰道,她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地位不是可动摇的。清制规定,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才能经过大清门,午门,太和门到坤宁宫,其他宫妃只能由神武门入宫。

慈禧是通过选秀入宫的,从低品级的贵人一步步攀上了权力顶峰,她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从大清门风风光光的入宫。所以孝哲皇后的话深深的刺痛了慈禧。




同治帝只活了19岁,后宫有一皇后,加二妃一嫔一贵人。

皇后谥号孝哲毅,阿鲁特氏。他祖父是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出身高贵。

她生于咸丰四年,比丈夫大两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选秀女时被指定立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以惇亲王奕誴为正使、贝勒奕劻为副使,册立为中宫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子刻入洞房。

按照清代制度,作为国门的“大清门”中门平时是不开放的,只有皇帝(太后太上皇)可以从中门出入。而若是册立迎娶中宫皇后的,可以走一次,即所谓“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另外科举殿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在发榜时可以走一次。

至于同治皇后是否用这个话来顶撞慈禧,讽刺她原来只是咸丰的妃子,这个段子并没有正史记录,从逻辑上也不成立。

慈禧在咸丰生前是懿贵妃,已经位份很高。且她被尊为太后是按照祖宗家法的“母以子贵”,所以这个圣母皇太后是名正言顺的。从地位上要高于皇后,婆媳关系再不好,也不敢如此去顶撞,且不符合礼法。

另外慈安太后,虽然是咸丰皇帝生前的皇后,但并不是咸丰的原配妻子。咸丰二年才被选秀入宫,封贞嫔。晋贞贵妃,再立为皇后,这一年才十六,比咸丰帝小六岁。所以慈安太后也不是从大清门里抬进来的。

顺带说他一句,赛尚阿的一个庶出女儿也嫁给了同治帝,即后来的庄和皇贵妃。论起还是皇后的小姑姑,但比皇后还小三岁。




其实,同治的皇后(孝哲毅皇后)是否说过这句话,还是个问题。

目前见到的最可信的记录,是清末的旗人世家崇彝在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的记载,里面说的是:

穆宗后阿鲁特氏,尚书崇绮女。被选入宫,不得孝钦太后欢,孝贞从中敷衍之。某年,以事欲废立,诏惇王奕誴欲发表焉。召对之际,惇王对曰:“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盖讥两后皆由妃正位者。

所以根据最早的记录来看,说这句话的是惇王奕誴,而不是孝哲毅皇后。惇亲王奕誴这个人,性格很特殊,直肠子,暴脾气,经常“直言犯上”,这也是他能说出“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这种话的一个前提。正如别的答主也提到了,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孝哲毅皇后所说,那孝哲毅皇后真的是听不会说话的……

不过话说回来,嫡后如果真的要被废,要么该废也得废,并没有什么“说法”。举个例子,孝庄文皇后,原本只是“庄妃”而已,显然不是“从大清门入”的。但是后来世祖顺治帝要废后,把元后博尔济吉特氏(静妃)废掉了,人家静妃可是“从大清门入”的,不是照样被废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清门”?这门可金贵着呢?原来人家叫大明门,毕竟整个紫禁城基本上是在明朝手上重建起来的,当然这前头还有着元大都影子,但最终定型还是在明朝的手上。

所以这门开始人家叫大明门,那这门为嘛金贵呢?

咋说呢?咱的老祖宗特别讲究天下居中,而这大明门就在这皇城的中轴线上,就这线上就三大门,头一个就是这大明门,然后是皇城正门,跟着就是禁城正门,三门合一就在一条中轴线上,您说金贵不?

所以这大明门一般情况下是不开的,除非这国家有啥大典,您比方说祭天啦,祭地啦,孟春祈谷啦哎这就开上一开,在就是皇帝出巡,太后慈驾,最后就是这皇后皇帝大婚,这门才开。

所以一个女人如果和皇帝结婚,这大明门打开了,就意味着这女人一准就是皇后,这就是规矩。

那么这门的名字改了好几次,当年李自成这个不知道有几斤几两的人,拿下紫禁城,就把这门改成了大顺门,因为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就叫大顺。

其实李自成能拿下紫禁城,就是一帮子大明不做事的官员就想着混吃混喝开了门,把李自成给迎进来的,就想着有着拥立之功,这咋也能混个更加高一点的位置,结果李自成就那他们开涮了,抄家整军费,很尬的!

哎,这事咱就撩这吧,再说下去就是另一个件事了。

那么这大顺门没改多久,连门头的字都没来得急换,那吴三桂拉着陈圆圆的招牌,一晃膀子就把满人给招了进来,吴三桂这汉奸行为,让一个女人被黑锅,这人真不地道。

这不李自成着急忙慌的进了紫禁城,这屁股还没捂热乎就让吴三桂带着满人给赶跑了,自己也不知道死那去了,成了个谜。

之后这大顺门就变成了题主说的“大清门”,后来这不民国了,这就改成了中华门。

所以这门可是有讲究的。

咱接着说同治皇后的事。

您别看清朝掐头去尾一共十二个皇帝,那皇后也老鼻子多了,毕竟一个皇帝他会整很多位皇后的。

但整个清朝打“大清门”抬进去的他就五个,顺治抬进去俩,一个是博尔济吉特氏后来被废了成为清朝第一个废后,另一个是都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再有就是康熙一个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跟着就是同治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最后就是光绪皇后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所以打这大清门抬进去的也不见得好,起码有三位日子过的不咋地,这事弄的,其实挺尬的。

但您别说这尬不尬的问题,清朝还是对打这里进去的皇后,很是看重的,他们都有一规矩,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

你看同治皇帝的皇后人家是正儿八经大清门抬进去的,而慈禧这就尴尬了,丫就是通过选秀女,进去的,走的是偏门神武门,进去之后就是一贵人而已,这要是按照规矩来说慈禧的地位就比不上人家阿鲁特氏。

本来慈禧就小心眼子,他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您听着就能知道,啥话?今个谁让俺不痛快,俺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您瞧瞧。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会好奇,这阿鲁特氏为嘛没事和这权势滔天的慈禧顶嘴呢?

他是这么回事。

话说同治当皇帝的时候,还是个小不点,这就不能掌权,于是他老爹咸丰,给他准备了八个顾命大臣,然后慈禧和慈安把控宫里头的事,外加批红的权利,算是把同治给圈养起来了。

这不后来,翻脸的功夫,慈禧就把八个顾命大臣给拆的啥也不剩,该剁脑壳的剁脑壳,该流放的流放,该革职的革职。

这不权利就捞到手里头了吗?慈禧算是把控了朝政,毕竟慈安就是个清心寡欲的人,不贪恋那点子权利。

这不慢慢的同治就长大了,这就要有个回归皇权的问题,你慈禧就要把权利交还了。

那么交还的前提是,同治必须娶一个女人当皇后,这就是大婚,大婚完了,交权这才能走上正道。

慈禧就算是拖,他也拖不下去的。

那么就只能在这皇后上做个手脚,结果慈禧看对了富察氏,而慈安看对了阿鲁特氏,双方算是尬住了。

您要是论地位慈禧抗不过人家慈安,但慈安人家也没有那么多心眼,于是这事就交给了同治自己来决定。

咋说呢?人家同治特别的喜欢慈安,有啥心里话都愿意和慈安讲,慈禧虽然是个生母,但老感觉搁着那么一层。

这可以理解,毕竟慈禧这辈子喜欢的就是权力,什么儿子不儿子的,压根就是他走向权力巅峰的垫脚石,如今这块垫脚石要和他抢权力,他能开心了,才叫见鬼了。

你都不知道当年同治死了之后,这慈禧那才叫舒了一口气,回头就搁院子里听戏去了,一看就开心的很,不然皇帝死了,那可是大事,天下间这都要禁止消遣的,可慈禧不。

哎,这说的又远了,好吧,同治一看让他选,他当然选了阿鲁特氏。

好吧,这下尬住了,慈禧感觉到了自己受到了威胁,毕竟儿子都不听他的话,这要是交权了,他这个做母亲的能有个好?

于是瞅着同治和自己的皇后恩恩爱爱的,那是打心眼里的不痛快,就这么的老是敲打同治:“你呀!还小,不要和这女人挨的太近,你不懂,对你不好,好好瞅瞅那富察氏,很不错的!”

你瞧瞧,同治就很不高兴,干脆谁的地都不去,把自己关到了乾清宫做起了清心寡欲的人来了,这不后来就有了同治去把八大胡同的事吗?

这就带着一身病回来了。

接下来的事

本来人家同治其实挺喜欢这阿鲁特氏,这不有一回呀俩人偷偷摸摸的就见了面。

这当中间就说了什么,你先忍忍终会有出头之日。

结果有那听墙根的太监,把这话就传给了慈禧,毕竟慈禧这辈子最得用的人手其实就是太监,给同治弄俩钉子那是在正常不过了。

这不后来慈禧就要找阿鲁特氏的麻烦,这就要仗罚阿鲁特氏。

您要知道古代要是仗罚,那是脱衣服的,而且要太监执行,那个女人能受得了这个,很多宫女受了这刑罚,基本上就自杀了,那更加别说是皇后了。

这不急眼了,就整了一句话,咱至少是大清门抬进来的。

得咧,这家伙把个慈禧气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珠子不是眼珠子,这不就骂他不是正统吗?

而且这事同时也把同治给气到了,得咧,这一气,痘破了,这家伙可就无力回天了,同治就死了。

这好,慈禧算是重新拿回了权利,那么皇后还活着。

慈禧就有更多的手腕来对付这阿鲁特氏了,总之吧,天天找茬。

日子是没法活下去了。

再有就是慈禧为了稳稳当当的把这权利拿稳了,不就选了一个更小的小不点光绪做皇帝吗?

这阿鲁特氏的皇后就尬住了,毕竟光绪这不是他下一辈的人,是他同一辈的人,皇太后就别想了,这丫就是一皇嫂,咋弄这位分呢?

于是阿鲁特氏的父亲就进了宫就问,他这姑娘咋安置呀?

慈禧扣了扣他那套着护套的长指甲,晃着身子用宫里头那种特有的慢条斯理,轻声细语的话说:“跟着大行皇帝走呗!”

没活路了呗,在下去的话,阿鲁特氏的死会有很多方法,就看体面不体面了,甚至于他们娘家都要吃挂劳的。

慈禧可不是个好人啊!于是阿鲁特氏自杀了,同治也就死了两多月而已。

大清门进来的又咋样?还不是顶不过一个秀女出生的慈禧。

慈禧很高兴,权利又一次的回来了,享受着权利给他带来的虚荣。

之后光绪大了,跟着光绪又死了,接着立一个更小的溥仪,慈禧就想着自己的寿命咋也的比他那偶像乾隆要长吧,抗上一抗,挺好的。

结果光绪没死多久,嘎嘣一下慈禧跟着就挂了,带着一棺材的财宝下了阴森森的地底下,没多少日子,那棺材板就被一个叫孙殿英的给撬开了,据说尸体还保持的相当不错,不过人家要的是财宝,至于尸体,直接就掀翻丢在地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对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的关系有这样的回忆:“同治生病,皇后前去探望,哭诉婆婆如何为难自己,同治劝皇后忍一时风平浪静,只要好好活下去终有媳妇熬成婆的一天,没有想到这话被慈禧听见,瞬间冲进去责打皇后,还要扬言梃杖伺候。

梃杖是对宫女、太监的刑罚,现在慈禧要用在贵为皇后的阿鲁特氏身上,这时阿鲁特氏哭着哀求:“请太后少说一点啊,媳妇好歹是大清门抬进来的。”结果这句话更是深深地刺激了慈禧。病榻上同治帝看着一出家庭闹剧,病情加重,婆媳关系也跌至冰点。

那么从大清门抬进的皇后有什么讲究吗?

一,大清门是国门。

大清门,始建于于明朝朱棣永乐年间,当时被称为“大明门”。后来明朝灭亡,李自成将其改成“大顺门”,只是门头没有来及的换,清兵就被吴三桂带入关了。清兵攻占京城后,将门头改为“大清门”。

大清门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门,平时从不打开。只有重大节日或才祭祀时,皇帝和皇后、皇太后从此门进入。一般官员和嫔妃都只能走神武门。从大清门抬进去的皇后,是无尚的尊荣,其他嫔妃只能从神武进。享受这种荣誉的机会非常稀少,并不是因为你是皇后就有机会,从大清门抬进来。在整个清朝,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也只有5位,顺治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继后孝惠章皇后、康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清朝总共有12位皇帝,也只有5个人才从大清门抬进来,可见其荣誉稀有。其他皇后多是早在皇帝做亲王就娶过门的嫡福晋,或者从嫔妃一步步靠奋斗成为皇后的。

二,清朝曾立祖制。

什么祖制呢,就是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非大清门抬进的皇后,没有权利处理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这样才显示大清门抬进去皇后的尊贵。

慈禧对阿鲁特皇后的厌烦到达了极点,意图废后时,与醇亲王商议,醇亲王说道:“祖制规定,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然后以这理由拒绝了慈禧的要求。

可见,大清门抬入皇后,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除非皇帝。

那么为何就刺激到了慈禧了呢?

一,慈禧是从神武门进皇宫。

慈禧最初只是咸丰皇帝的兰贵人,入宫走的是神武门。在宫里凭着非凡的歌声吸引咸丰的注意,才得到咸丰的宠幸。在这之后 慈禧凭借过人的手腕,一步步努力,一步步的奋斗,最终成为大清王朝背后的主宰者。虽然,慈禧手握实权,但这些并不能弥补她未过大清门的遗憾。所以,她对这一点耿耿于怀。

二,阿鲁特氏在讽刺慈禧的出身低。

别看慈禧在阿鲁特氏耀武扬威的,其实从心里就瞧不起慈禧的出身。从清朝档案中可以看出,慈禧的上三代都是清朝中级官员,算不上显赫,只是普通官宦之家,在入宫前,慈禧一直居住在北京劈柴胡同。其父亲只是安徽省一个道员,这样的出身怎么能从大清门抬入呢。

而阿鲁特氏出身名门,蒙古正蓝旗,爷爷赛尚阿是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父亲崇绮是《清史稿》所记“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试汉文”唯一状元公。外祖父端华是当年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与慈安皇太后还有拐弯的亲戚,这样的出身才能从大清门抬进去当皇后。

三,慈禧害怕失去权势。

阿鲁特氏的出身,还有是从大清门抬进的皇后,再加受慈安太后的喜欢。慈禧明显感受到了阿鲁特氏潜在的威胁,对权力有着特别迷恋的慈禧,决不任何人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她要把权力牢牢地抓在手中才放心。而自己的儿媳,无论表现的多么温顺,多么知书达理,都解除不了慈禧内心的恐慌。

因为,阿鲁特氏太强大了,她必须要压制。在她听到,阿鲁特氏说道:“请太后少说一点啊,媳妇好歹是大清门抬进来的。”时,仿佛在听到阿鲁特氏在向她宣战,在嘲笑她,在挑战她权威。慈禧恨之入骨。

不久,体弱多病同治病逝。阿鲁特氏人生悲剧了,同治死意味着她唯一的靠山倒了,更糟糕的是同治没有子嗣。阿鲁特氏想当皇太后,除非慈禧为同治立嗣,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慈禧当然明白,如果给同治立嗣,再扶上皇位,也就意味她只能做太皇太后了,那就永远失去了权力,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她将同治的堂弟载湉继承给咸丰为子,这样就保证了她皇太后之位。

这样的结果,阿鲁特氏却成了新皇帝的皇嫂,做不了皇太后,又不能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处于极尴尬的地境地。慈禧彻底报复阿鲁特氏那句“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之仇。慈禧在暗暗地嘲笑着阿鲁特氏,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怎么了,我让你永无出头之日。

阿鲁特氏自知以后生路渺茫,每日在惊惧和悲伤中常常哀哭不止。有一次,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试探性问问慈禧该如何处置自己的女儿,结果慈禧冷冰冰地说:“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是赶紧死,殉葬。

阿鲁特氏得到父亲的消息后,也深知自己活路不多了,于是自尽而死,同治皇帝死后短短75天,阿鲁特氏一并西去。22岁的阿鲁特氏在两年皇宫中得到是无尽黯然神伤和精神折磨,从大清门抬进的皇后,也逃不出宫门里深似海皇宫生活,完败于从神武门进入皇宫的嫔妃。




题主的问题结论正确。清朝自满洲崛起,典章制度一般都仿汉制。只是宫殿名称有所改变而已;如将朱棣的“奉天”、“华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同治   咸丰   紫禁城   皇后   光绪   慈禧   皇城   大明   明朝   里氏   皇太后   亲王   太后   清朝   讲究   皇帝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