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质量管理的“红与黑”

任何事物都有两点,即都有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这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研发过程也不例外,总有做的好的和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质量人员通常会用“红黑榜”进行晾晒以达到一定的改进效果。那么反思己身,质量人员在研发质量管理中又存在哪些典型的“红与黑”呢?


研发质量管理的“红与黑”


红:追根溯源 黑:头痛医头

质量管理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解决质量问题,就好像医生的职责天生就是要解决病人的病痛一样。好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症下药彻底根治病情;孬的医生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时间能收到效果,但总断不了病根。


举个例子,近期小Q在审计时发现,很多项目不执行代码评审活动,导致转测质量很差。于是他要求项目组后续整改,必须提供代码评审记录。项目组也很配合地做了“整改”:欺负小Q不懂技术,拿一些其他项目的代码评审记录糊弄一下。小Q也不深究,对改进效果沾沾自喜。


这种情况,建议小Q这样做:召集技术经理、开发人员等核心干系人开会讨论,详细了解项目执行过程,可以利用5WHY、鱼骨图进行引导,追根溯源,挖掘不执行代码评审的根本原因。是项目进度太紧?还是不涉及核心代码修订?抑或是真的质量意识淡薄?只有找到病根,才好对症下药。

红:不忘初心 黑:唯指标论

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质量管理也离不开有效的度量。我们在质量改进过程中,会设定改进目标。但很多时候,目标被曲解成了KPI(指标),通过指标分解,层层加码。希望通过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的方式,达到推行质量管理的目的,并坚信只要达到这些指标,就满足质量要求,达成改进目标。


举个例子,近期生产问题频发,小Q被要求评估各事业部产品质量现状。于是,小Q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马一个质量度量体系,大大小小的指标50多个,定期出报告晾晒数据。各事业部为了达成指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疲于奔命。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一片大好河山,可质量却内卷了!


这种情况,建议小Q这样做:忘掉指标,不忘初心。首先,领导的真正诉求是什么?需要充分挖掘,不要改进错了方向;其次,改进目标设定时,可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借鉴平衡计分卡等工具,从不同维度设定综合指标;最后,定量指标设定最好选取结果指标,过程指标支撑结果指标并分解。

红:思想先行 黑:工具至上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质量管理有很多先进的控制、分析、改善的技巧和工具,比如:新老质量管理七大工具。于是,很多质量人员开始推崇“工具至上”的理念,无所不用工具,胡乱使用工具,脱离实际只为形式化的管理往往带来巨大的浪费。


举个例子,小Q心血来潮,想分析近一年来测试发现的BUG解决时长的情况。于是,他下载BUG数据,安装minita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控制图。他找出所有异常情况,比如:数据点超出控制线;连续9点在中心线一侧等,并要求技术经理分析每个异常的原因并给出整改措施。这真是闹了一个大大的笑话,浪费人力不说,还特不专业。


这种情况,建议小Q这样做:了解工具背后的管理思想、适用场景,只有了解质量工具使用的真正意义,才能找到适用该工作的工具;平时需要提升质量专业能力,质量工具只有不断应用才能熟练掌握,切忌一知半解,照猫画虎式的使用。

红:群策群力 黑:单打独斗

质量管理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情。但由于质量人员人数较少,在开展工作时又往往会遇到阻力,所以容易形成“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一项工作,从头到尾自己干到底,几乎不进行协同。这样带来的后果多半是工作流于形式,做了形象工程。


举个例子,小Q发现近期缺陷漏测情况比较多,于是想分析一下测试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并推动改进。他找了几个测试经理却碰壁后,决定自己分析。由于小Q不是测试专业出身,仅凭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判断漏测的原因,导致原因分类有重叠、不完整,问题定责不正确等问题,分析报告完全不可用。


这种情况,建议小Q这样做:通过摆事实、列数据等方式,获得领导授权,尤其是主管测试领导的支持;利用集体的力量,协调相关干系人一同参与分析,群策群力。缺陷漏测必然不只是测试的问题,也可能在需求阶段就引入需求遗漏、需求描述歧义等问题。另外,在分析应对措施时,也需要借助技术专家的力量,通过技术改进或工具优化减少漏测的几率。

红:有始有终 黑:虎头蛇尾

一个房子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在质量管理上,也很容易形成这种破窗效应。很多工作轰轰烈烈地开了个头,然后越做声音越小,最后就悄无声息地结束,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


举个例子,小Q在牵头一次重大的质量回溯工作,由于该问题涉及面广,且为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他声势浩大地开了启动会议,乌泱泱坐了一屋子人。后续又陆续召开几场专题分析会议,光改进措施就列了二十几条。可因为有的措施需要长期跟踪落地、有的不具备可执行性、有的流于形式等,该回溯真正闭环的改进措施寥寥无几,改进效果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建议小Q这样做:质量保证或质量改进活动中的改进措施不在多而在于精,挑选团队确实能改进或够一够能改进的,做一件成一件,有始有终;利用改进措施跟进表或借助跟踪工具,定期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对于需要长期解决或者解决难度较大的措施,可以通过专项改进的形式推动。

小结

以上只是总结了一些典型案例,类似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我是不是存在以上问题?我有没有针对问题做改进?我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问题?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相信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文章来源于:苏项荟

作者:苏宁金融--王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先关注然后私信我哦

研发质量管理的“红与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了解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质量管理   头痛医头   度量   指标   措施   目标   效果   代码   建议   质量   测试   工具   项目   财经   工作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