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产业链

锂电池负极材料框架图


负极材料产业链

负极材料中最主流是人造石墨,占中国出货量的84%;

竞争格局

负极已经形成“四大三小”的竞争格局,一体化和连续石墨化将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负极材料产业链


供需

负极产能扩张基本与下游需求增速基本一致,供需关系健康。石墨化紧缺将持续至22年;


竞争核心

1.石墨化布局,石墨化不仅稀缺,而且目前来看,想要扩产也不容易,因为石墨化是高耗能项目,占用能源指标,所以审批也在减缓,因此对于一家负极材料公司来说,布局石墨化,不仅是技术的体现,也是对未来的保障。

2.技术工艺,中高端具备较高壁垒,低端负极材料对其产品的性能要求相对较低,技术上较为容易实现,门槛较低。高端产品工艺复杂且下游需求不断更新,龙头通过产品快速迭代保持领先。以璞泰来为例,其通过快速迭代保持领先,每半年度G系列产品的性能指标均有所提升,持续满足高端客户功能改善、性能提升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负极材料产业链


关注点

1.石墨化,石墨化自供比例显著影响毛利率,自供比例提升20%,毛利率提升近6%。

2.有石墨化能力的,一体化生产企业。


负极材料产业链


未来材料发展方向

碳系性能触及天花板,硅碳负极优势显著,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2020年达到35OWh/kg,2025年达到40OWn/kg(工信部要求),碳化石墨理论极限为37OWH/kg,无法满足需求。

硅碳负极有两条技术路线

1.在碳负极中掺氧化亚硅(特斯拉已走这个路线,但是续航效果一般),

2.掺纯硅,虽然掺纯硅可以得到更高的比容量,技术不大稳定,还没有量产。


负极材料产业链


负极材料产业链

个股

1.璞泰来,凭借其二次造粒技术定位高端人造石墨市场,产品均价7万元/吨以上,高于市场平均40%以上,我们估计在消费电池巨头ATL中份额超过70%。

2.杉杉股份,作为人造石墨的黄埔军校,技术积淀深厚,但由于近几年团队变动,高端市场被紫宸(璞泰来旗下)超越,但公司人造石墨份额依然维持第一,主要定位动力电池市场,是CATL、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厂商的主要供应商,整体产品竞争力较强,17年均价5.6万元/吨,18年上半年回升到6万元/吨,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左右。

3.贝特瑞,在天然石墨市场地位多年保持第一,且出口比重大,是三星、LG的重要供应商,为维持市场份额,公司在人造石墨领域开始发力。

4.东莞凯金,发展势头较猛,产品定位在中低端,深度绑定CATL,CATL占其出货量50%左右,产品均价4.5万元/吨左右。星城石墨、翔丰华、正拓能源目前人造石墨规模较小,且产品定位低端,价格均较低。


负极材料产业链


负极材料产业链


负极材料产业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三星   负极   泰来   材料   毛利率   出货量   高于   石墨   产业链   低端   性能   需求   竞争   财经   市场   产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