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赏菊,最美的意境都在这几首流传千年的名家经典咏菊诗里

金秋时节,出游赏菊。

东晋陶渊明曾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较有情韵的一首。

《菊花》

唐 ·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仲秋赏菊,最美的意境都在这几首流传千年的名家经典咏菊诗里

咏菊,一般都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丛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意趣盎然,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唐代另一位诗人韦庄借菊花表达了思乡之情。

《庭前菊》

唐 · 韦庄

为忆长安烂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译文:为了忆念长安烂漫开的菊花,我今天把你们移来栽满庭院。红兰不要笑菊花青青的颜色,它曾经让众多宾客泛酒龙山驻足观赏。

注: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人遂以“龙山会”代称重阳登高聚会。)

唐代长安城中,菊花栽种得非常普遍,诗中所吟咏的并不是绽放的花朵,而是还在生长之中的菊花。诗人以拟人口吻说,为了追忆长安遍处开放的胜景,我把你们(指菊花)移植过来,载满了庭院;后两句也以拟人口吻转而对旁边的兰花说,不要笑话菊花现在青青的颜色,她们将会在秋天的登高欢会中开放。可以看出,这首诗实际有两重主题,一是思乡,二是羡慕菊花的高洁不俗。

仲秋赏菊,最美的意境都在这几首流传千年的名家经典咏菊诗里

同样是菊花,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却以菊咏志。

《咏菊》

唐 ·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这首诗写的是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残荷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只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该诗描写了在寒霜中傲然而立的菊花,诗人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自况言志的。

仲秋赏菊,最美的意境都在这几首流传千年的名家经典咏菊诗里

而诗仙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赏菊之时却写出了伤怀。

《九月十日即事》

唐 ·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在唐宋时期,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这是李白第二次登上宴赏。就在前一日的九九重阳节,他已经登过一次龙山了,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因此,诗人才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遭馋出京流放。

仲秋赏菊,最美的意境都在这几首流传千年的名家经典咏菊诗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当涂   秋菊   龙山   百花   仲秋   拟人   长安   耐寒   芭蕉   重阳   篱笆   译文   李白   唐代   意境   名家   菊花   诗人   千年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