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鲁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也烂熟于心,在鲁迅先生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朴实善良的闰土、被封建礼教和悲惨命运折磨到疯魔的祥林嫂、虽然穷困潦倒却依然诚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孔乙己、卑微渺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阿Q等等。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后来鲁迅先生所撰写的文章被收录在我们的小学、中学的课本里,都带领我们见识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俗习惯,是每个莘莘学子不可或缺的童年回忆。

鲁迅的一生都如同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笔杆子抗击不公的命运和畸形的社会,其言辞之锋利我们也是见识过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必须肩负的使命,但有所不同的是每个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都错综复杂,就如同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高度批判当年的自己一样,我们也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过去的一切,这都是显失公平的。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鲁迅先生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然而我认为,鲁迅先生就是不可不提的一位英雄之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处于是光绪帝的执政时期,在光绪帝在位这一期间,先后发生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等等重大事情,清政府逐渐的腐败衰落也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鲁迅小的时候还在三味书屋里面念书,直到后来祖父入狱,父亲重病,家道中落,鲁迅每天为了给父亲治病经常出入药铺,后来父亲去世,原本衰落的家庭更加的惨淡,也是于父亲去世那一年鲁迅开始写日记。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由于父亲去世,让当时还年幼的鲁迅没有了依靠,所以经常遭到别人的白眼和漠视,少年的鲁迅,也是在那时就已经见识过了什么叫世态炎凉。

后来鲁迅一心求学,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虽然求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但这丝毫不能打击鲁迅学习的热情,后来还一度奔赴日本留学。

从事过翻译工作的鲁迅,还自学了德语和俄语,可见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不仅是因为他勤奋好学也是因为天赋异禀。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由于生活艰辛,鲁迅先生开始发挥所长来赚取碎银几两,陆陆续续也出版过很多小说集。富有诗书气自华,有学问有思想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文笔谋生,自然也用自己的文笔去抗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观念是可以通过原生家庭去影响和塑造的,在小的时候鲁迅的祖母就经常给鲁迅讲述一些民间故事,给了鲁迅莫大的文化启迪和学习兴趣,他而他的父亲思想开明,乐于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也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正是有了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鲁迅才能坚定不移地选择文学这条路,用笔杆子与乱世做对抗,也正是有了鲁迅先生的出现,还有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鼓舞着支持着大家,化作一道无形的力量给人们以安心,成为人们心中坚实有力的支柱,中国才能源源不断的涌现无数的有志之士站起来,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岌岌可危的现在做出渺小而伟大的抗争。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思想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一种时代产物,一针见血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露了这个黑暗时代的腐朽和肮脏给这个混沌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光明。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我们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是踩着前人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被收录在中小学生的课本里,不仅是因为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笔,而且其中包含的文学价值是非常宝贵的。

鲁迅化为什么会遭到排斥?

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一股“去鲁迅化”的风潮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笔虽然足够优美,但是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甚至有的人萌生了,要把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小学生的课本里提出的想法。换作现在的话来说,他们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占用了公共资源,就像是每年寒暑假都会在电视台无数次重播的《还珠格格》、《甄嬛传》之类的影视作品,大家已经觉得有些审美疲劳了。

甚至觉得应该腾出空间来,去给一些更有发展前景也足够优秀,也十分优秀的作家来展现自己的作品。不仅达到了与时俱进新型教育目的,同时也让青少年能够接受先进积极的教育。

还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太过晦涩难懂,鲁迅先生一直善于采用各种比喻的手法来讥讽和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他们认为,如果不是身处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样的文章很难读懂,也很难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且现在社会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活都在蒸蒸日上,反复的重复这样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理念,会使青少年的发展局限于课本,缺乏想象力。而且在繁荣安定的当今社会,这样一针见血的抨击和嘲讽实在是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既然有反对的声音,自然也有赞同的声音,有很多著名文豪和作家认为鲁迅的时代价值以及所蕴含的精神,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了思想的启迪,不应该就这样被轻易的抹去。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其中有一个人,掷地有声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对于鲁迅的作品他是烂熟于心的,他认为鲁迅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本身而言都有极大的启蒙,莫言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是鲁迅的“忠实粉丝”,就连自己的文笔,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不仅莫言,作家余华也颇有同感,余华表示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喜欢鲁迅先生的写作方式,觉得太过刁钻刻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让人读的一头雾水。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余华慢慢发现了,这让他曾经颇有意见的文章,其实蕴含着深刻又宝贵的道理,于是又重新拜读,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深度。

结语

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其实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去鲁迅化”曾风靡一时,到底要去什么?作家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面对纵横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对前人的思想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直接抽筋扒皮般的直接磨灭,对历史和文化而言,都是一种不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鲁迅   光绪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杆子   诗书   文笔   课本   见识   看法   父亲   作家   思想   社会   时代   作品   财经   文章   余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