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谈到日本,谈到佛教,最先进入我们脑海的想必是鉴真东渡和奈良招提寺。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日本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对日本的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佛教也在此进程中与日本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质的佛教文化。

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就是佛、日文化融汇创新的一个典范。

戒名,又称为法名,原本是一种佛教用语,一般指僧人出家受戒之后由师父根据对应谱系编排而授予的名字。

事实上,戒名最初是起源于中国的。北宋名相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二:“诏唃斯罗前妻赐紫衣师号及法名。”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但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佛教逐渐东传,戒名也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而进入日本并且与日本原有的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日本独特的“死后戒名”这一文化现象。

一、 戒名流深

1.中日相别

死后戒名,即在日本,戒名不仅与出家受戒、遁入佛门相关,也与普罗大众的生活联系密切,每一位死去的日本人都会拥有独属于他的“亡者的名字”

这一文化现象逐渐传播、深入发展,到了江户时代,死后戒名已经普及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而非仅限于统治阶层或武士阶层,以至于当时许多文化水平很低的农民都有死后戒名。

与之相比较,虽然中国佛教的戒名文化逐渐发展为并不一定要求出家受戒才能拥有戒名,许多在家信者也可以获得戒名,但却始终没有出现作为亡者名字的戒名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2.江户流变

戒名文化在日本的流传、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日本,戒名本是僧侣或尚未出家的信徒被授予的佛教徒凭证。

时间来到江户时代,佛教在日本不断传播,逐渐深入人心,随之佛教式的葬礼逐渐普及到了日本的各个区域,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现代,当今日本的葬礼仪式中有许多明显的佛教式葬礼的痕迹。

伴随着佛葬仪式的推广,死后戒名也出现在日本许多地方。葬礼期间家人须请僧人给死者取戒名,为死者授予戒名成为日本葬礼佛教化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戒名本是属于出家人的名字,然而授戒却广泛普及于丧事当中。

无论死者生前是否笃信佛教,均要为其授戒做法,以示皈依佛门。在江户时代,戒名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戒名的构成产生变化,出现了接近现代的戒名形式。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原先,戒名只有两个汉字;但随着死后戒名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戒名被大量使用,出现许多重复,这就诱发了戒名形式的改革。

戒名开始转变形式,原先已有的二字戒名成为新的广义戒名的组成部分。

“院号+道号+戒名+位号”格式构成的所谓广义戒名,以传统的二字戒名为核心,前缀院号、所属宗派的道号,后缀代表亡者身份、性别的位号,如“居士、大姐”或者“信士、信女”等用来装饰,以上整体作为广义戒名的总称。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戒名,不分性别全部以“阿弥陀佛”为位号。

与此同时,在日本的流传中,戒名也带上了日本社会独有的色彩,除去性别、年龄和身份之外,不同地位、经济实力的人也对应着不同等级的戒名。

3.内涵特质

江户时代的著名寺院——宽永寺的“护国院”和江户近郊的寺院“妙好寺”两座寺院所藏的戒名是十分典型的。

“护国院”埋葬了数位大名和众多武者,而“妙好寺”则是江户近郊盐农们的寺院。这两所寺庙所藏戒名涉及江户时代日本的各个阶层,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戒名既有差别性,也有一定的持续性

其中,差别性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同一阶层却不同地位的家族之间、同一家族内部的不同人物之间,他们所用戒名的类型和首次出现的时间都有差异。

首先,地位越高,所使用的戒名等级越高,也能越早的使用高级的戒名。其次,家族中地位较高的家主和他的家室,包括妻妾、近亲等使用的戒名等级也相应的较高。

而持续性则主要是指时间上来讲,各个家族在整个江户时代长期固定地使用戒名,并一直延续到此后,有的甚至对当今日本社会有着明显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4.文学魅影

死后戒名的存在和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被日本人民誉为“国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在其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我是猫》的第二章中,有一段描写人们为邻居家的猫(名为“花子小姐”)举行葬礼的内容。

花子家人谈论道:“花子虽然是猫,竟然还请和尚为她念经,取法名。说来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

这可以说是死后戒名在日本深远影响的典型表现了,在文学作品《我是猫》中,不仅是人,就连爱猫死后都会拥有自己的戒名。

二、寻根究源

那么,江户时代的这种特有的死后戒名是因何产生的呢?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1.随佛而传

檀家制度和寺请制度是戒名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中世后,由于寺院与武士、农民的接触加深,形成“寺檀”关系

江户时期,由于幕府大力镇压基督教,老百姓被规定必须作为檀徒(施主)归属某一寺院,从而得到非天主教徒的证明;老百姓归属某宗某寺被作为制度固定下来,结婚、旅行、搬迁时,必须由所属寺院出具信教证明,方可进行,这就是檀家制度和寺请制度的主要内容。

在这两个制度的推动下,佛教在江户时代成为“国民性宗教”,影响力极强并仍旧不断传播。

而在此情况下,就如同前文已经提到的,死后戒名随着佛教仪式葬礼的普及而遍及整个日本。

当时日本丧葬仪式中必须邀请僧侣进行超度,继而出现了牌位、佛坛、戒名等习俗,亡者必须剃发,然后再由主持授予戒名、引导往生。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家中永立佛坛,佛坛里安放牌位,正面上书死者的戒名,背面记入卒年月日和享年,以此供养死者。

2.等级昭示

身份制度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十分擅长学习的民族,在封建时代他们常常以中国为师,学习中国强盛王朝的技术、制度以至于思想观念,德川幕府也不例外。

德川幕府仿照中国建立了“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身份等级制度,并且划分出“秽多”“非人”等日本的游民阶层,将其视为贱民。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还确立了同一阶层内部不同家族之间的等级制度

在此基础上。1731-1751年代,与身份等级制度相对应的戒名的等级制度确立,戒名原有的佛教意味更加淡化,政治意味进一步加强,成为了不同家族、人群显示自己身份等级的方式之一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而死后戒名的出现和发展,也在亡者世界建立了和现实社会身份等级相对应的等级制度,当时的群众认为这是现世身份制度的补充和延伸,而事实上这是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加强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推广的一种政治策略。

3.美好祈愿

江户时代的家族制度。小农自立使近世社会中的武士、町人、农民都以“家”为单位构成。家族的延续成为家族成员最大的愿望。

其背后的精神支撑是“对先祖的崇拜、祭祀”的思想。戒名反映了家族制度的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家族内部有严格的上下等级,第二,追求家族的延续

戒名的传承体现了家族成员希望家族繁荣永存的美好心愿。家族成员去世后,其戒名被刻在家族墓地中的墓碑上。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在子孙代代的供养下成为家族的先祖,守护着家族和子孙后代,使家族和子孙繁荣昌盛。

4.姓名传统

除去以上三点以外,还有些人认为死后戒名现象的流行,尽管是由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及其世俗化对日本民众的生活起居产生影响所致,但是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对姓名根深蒂固的禁忌传统 ,应该也是“戒名”如此盛行的一个文化基础 。

戒名,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中国传入日本以后,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死后戒名。

死后戒名这一文化现象在日本不断传播,并在江户时代出现了变革性的发展,形成了全新的结构形式,渗透到日本的日常生活、宗教领域与文学作品之中

中日文化交流在佛教上有哪些体现?聊聊日本江户时代的“戒名”

戒名的演变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以及日本的等级、家族传统等息息相关,是文化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绝佳例证,也是我们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的一个切入视角

参考文献:

1、《关于日本戒名的考察》

2、《日本社会文化中的名字与禁忌》

3、《论近代日本人的生死观—以“我是猫”中的死亡描写为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佛教   日本   法名   时代   寺院   文化交流   葬礼   死者   中国   阶层   中日   身份   等级   家族   制度   社会   文化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