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之下,个贷不良债务转让,暴力催收会“东山再起”吗?(二)

1、个贷不良债务转让,从“禁止”到“允许”整整历时八年之久

2021年1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21〕26号),正式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

与2020年6月的征求意见稿相比,首批试点参与不良贷款转让的银行仍为18家:六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试点参与不良资产收购的机构包括:五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包括刚刚获批的银河资产)、符合条件的地方AMC、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参加试点的地方AMC应经营管理状况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监管评价良好,并由省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出具同意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被从不良贷款试点通知中剔除。通知指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消费抵(质)押贷款、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等抵(质)押物清晰的个人贷款,应当以银行自行清收为主,原则上不纳入对外批量转让范围。

再往前追溯,2012年1月18日财政部、银监会《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12〕6号)规定,“个人贷款(包括向个人发放的购房贷款、购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其他消费贷款等以个人为借款主体的各类贷款)”不得进行批量转让。

两相对照,从“禁止”到“允许”,“不得进行批量转让”到“正式批准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监管部门允许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运行和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开始合法化,这一转变整整历时八年之久。

2、各市场参与主体加速入场,纷纷抢滩个贷不良资产市场

2021年3月1日,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在银登中心以公开竞价方式成功开展首批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业务。当天,共有6单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功竞价,涉及不良贷款本息金额合计6.57亿元,全部采用多轮竞价方式。

2021年9月3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统计数据显示, 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金融机构合计471家 ,其中银行325家,占比69%,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6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65家;收购机构146家,占比31%,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04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39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3家。

自年初银保监会推动开展个贷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以来,参与试点银行积极探索,已在银登中心平台挂拍处置个贷资产包22个,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均有多个贷不良资产包挂拍,股份制银行中则主要有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挂拍处置了个贷不良资产包,拓宽了不良贷款处置渠道。


新规之下,个贷不良债务转让,暴力催收会“东山再起”吗?(二)


由于个贷不良批量转让系首次放开,且地方AMC参与此项业务不受区域限制,所以吸引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积极参与,成交较为火爆,不少个贷资产包都是大幅溢价成交。除个别资产包由东方资产、华融资产竞得外,大部分个贷资产包都被地方资产公司收入囊中,广西广投、重庆富城、陕西资管等都参与竞得2个以上资产包。

3、监管部门态度转变背后是中国整体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个贷不良资产规模激增

2012年1月,财政部、银监会《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12〕6号)下发的文件是在全球危机后,同时也是为了盘活资产,对于个人贷款,数量大,金额小,涉及面宽,容易引发更大的纠纷,资产处置公司也不一定愿意接,所以先从企业开始,运行后逐步放开。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贷款率1.9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2020年通过清收、核销、转让等多种形式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7200亿元,增幅达31.30%,处置金额及增幅均创历年新高。

个人不良贷款领域中占比的就是信用卡不良贷款,根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8.59万亿元,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7.76万亿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信用卡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增大。

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渠道是清收重组和减免、自主核销、不良资产对外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其中,速度慢、批量化处置能力不足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推出顺应趋势。

由于疫情持续的爆发致使个人贷款风险管控仍将持续面临较大压力,监管机构开展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有利于商业银行综合采取清收、核销、不良ABS、批量转让等多种方式多元化处置不良资产,缓解不良贷款处置压力。

4、个贷批量转让将使银行、AMC、AIC和实体经济企业受益

2020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叠加疫情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压力陡增,大量不良资产处置积压所带来的压力引起了各方重视。此前于2016年2月开始试点,至今已有6年时间的个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ABS)一直开展的不温不火,而《通知》针对于此,放宽了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限制,这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

我们要看到,监管部门在试点通知中明确将个人住房按揭和汽车金融不良贷款项目剔除在外,这些不良贷款仍保持银行自行清收为主,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难理解。考虑到监管层正处于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的相关贷款占比时期,若将此类不良贷款纳入批量转让范围内的话将会给银行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其后续发展将有可能出现与美国次贷危机相似的情况,最终将令国内经济和金融受到重创。这也是为何房贷、车贷等不良贷款未被纳入其中的核心原因。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通知》发布就是为了减轻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让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盘活风险资产,说白了就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尽快处理掉个人不良贷款并再借贷出去,从而提高资金的整体流动效率。一旦高达数万亿规模的不良资产市场迎来全面的开放,银行提高了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无疑会增加银行盘活风险资产的能力,并有效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新规之下,个贷不良债务转让,暴力催收会“东山再起”吗?(二)

虽然此次试点仅允许有资质的机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而这些参公司或机构通过低价买进这些不良资产,并进行催收或其他操作来获得收益,在催收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AMC和AIC要比银行更专业;也有专业人士表达不同意见,但从中长期来说从事相关业务的公司和机构将面临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鉴于已经实施的“三条红线”、“集中监管”等诸多房贷政策,银行的出借方选择或将变得越来越少。相应地,受到相关方面的挤压后,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贷款比例必将提高。这与政府提出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方针吻合,并且也是当前情况下的选择。

这里所指的“实体经济”,无外乎是剔除了房地产和金融的其他行业,直白点说那些不通过“以钱生钱”的行业均可被归类为实体经济。中国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的决心坚定,这也令实体经济成为最终的收益方。

那么受损方都会有谁呢?我们将在近期的文章中进行阐述,记得要来看看有没有你自己。

关注我,给你说点不一样的知识!

关注我,让你的思维更有价值!

关注我,或点击下方评论区联系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商业银行   不良   东山再起   债务   中国   批量   实体   不良资产   试点   不良贷款   暴力   资产   压力   银行   通知   地方   经济   财经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