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界桥大战,“草包”袁绍大胜公孙瓒,关键时刻尽显大将风度

提起袁绍大家可能马上就和“草包“这个词联系到一起,但是笔者思来想去没有想明白,袁绍这个“草包”的光荣称号是如何得来的,易中天先生曾在百家讲坛《品三国》栏目中,对袁绍有过漂亮草包的评价,难道仅仅是因为官渡之战袁绍大败的原因吗?我想未必。赤壁之战曹操也大败。

汉末界桥大战,“草包”袁绍大胜公孙瓒,关键时刻尽显大将风度

汉末界桥大战,“草包”袁绍大胜公孙瓒,关键时刻尽显大将风度

因此,这里面可能有更深层的文化原因,说袁绍是草包是因为拿袁绍和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人相比,先看出身,刘备一个卖草鞋的,只是假借刘汉后裔之名,相当于白手起家;曹操宦官之后,东汉末年宦官乱政,家庭成分显然不会好;孙权的实力就更没法和袁绍比了;然而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是真正的名门望族,真正的红二代,官二代,天时、地利、人和占尽,只可惜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最后三分天下竟没他啥事,“草包”也许正是表达了把好牌打烂的惋惜之情吧。

不过以这种观点来评判历史人物,往往是犯了“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经验主义错误,以为只有最终胜利的人才有资格称为英雄,其实历史都是有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应该在在历史的细枝末节中来找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汉末界桥大战,“草包”袁绍大胜公孙瓒,关键时刻尽显大将风度

汉末界桥大战,“草包”袁绍大胜公孙瓒,关键时刻尽显大将风度

试想在风云莫测的乱世中,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哪怕只是在群雄逐鹿中走个过场的人,都绝非等闲之辈,必然会有过人之处。反观袁绍,能成为统领十八路诸侯的武林盟主,也绝非庸庸碌碌无能之辈,我们就此细节入手,从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看看袁绍陷入重围,命悬一线时的表现吧。

界桥之战是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案例之一。公孙瓒的部队被称为“白马义从”,是幽州铁骑中的精锐力量,常常是百战百胜,另敌人闻风丧胆,袁绍此时刚刚取得冀州不久,人马数量不足,要守的地盘却很大,而且骑兵又少,在华北平原这样的地方,用步兵来对抗骑兵,显然没有优势,元朝骑兵横扫欧亚,就能证明这点,更何况袁绍面对的敌人还是公孙瓒的精锐之师。

但是袁绍对这次大战是有充分的准备,仅靠八百名步兵和一千多名的弓箭手,再加上为“白马义从”量身定做的大杀器“大戟”,竟让公孙瓒的精锐之师,自诞生以来遭遇最残酷的重创,这对公孙瓒来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惨败。公孙瓒先锋部队被击溃后,袁绍下令一路追杀,按理说这一仗就可以结束,高潮已过,但是中间却出现了惊险的一幕,险些让袁绍功败垂成,命丧黄泉。

汉末界桥大战,“草包”袁绍大胜公孙瓒,关键时刻尽显大将风度

汉末界桥大战,“草包”袁绍大胜公孙瓒,关键时刻尽显大将风度

袁军虽然胜利了,但在追击过程中因指挥失误,竟出了差错,大家只忙着追敌人,竟然把主帅袁绍给忘记了,此时袁绍跟前只有一百多人,这时候上帝竟和他开了个玩笑,在混乱中和两千多人的敌人相遇,败方反而把胜利一方的主帅团团围住了,情况十分危险,这时田丰拉袁绍,先到一处断墙处躲避一下,在这危机关头,袁绍一句话,另部队士气大振,拼杀抵抗,颇有“兄弟们跟我上”的味道。袁绍听到田丰的建议后不仅不去,索性把头盔也摔了,喊道“是大丈夫何惧向前战斗而死!”正是这句话,在袁绍的带领下,袁军士兵拼死抵抗,最终挽救了袁绍的性命,也帮袁绍成功的化解了危机。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袁绍并非曹操所评价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公孙   草包   华北平原   大将   冀州   风度   大战   财经   宦官   财经人物   步兵   骑兵   主帅   部队   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