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在之前的文章里,博士曾经提到过,如果把我国的机床产业发展史,写成一本书,那么每一页有“追赶”和“奋斗”。如今,在几代人的努力之后,这本书添上了光彩熠熠的一页,那就是 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数控机床

提起3D打印,大家都不陌生,用金属粉末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一层层堆叠累积,像堆积木一般构造物体,那么,铸锻铣一体化又是什么呢?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有一个成语叫百炼成钢又有千锤百炼一说,指的就是铁匠通过反复的锤击材料,来改变微观层面的晶体结构,从而在宏观上得到一块优秀的钢铁。

古人虽然不懂晶体结构,但通过经验得出了只有经过反复锻打,才能提高金属强度、韧性和疲劳寿命的结论,现代工业亦是如此,通过先铸造、再锻造、最后铣削,来把一块原材料变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但是,这办法和铁匠锤打的区别,不过是胳膊变成了机器,生产流程长,在锻造过程中反复加热,燃料燃烧带来的重污染,以及制造高精密零件的损耗,是它与生俱来的缺陷。

以生活中常见的飞机起落架为例,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模锻压机之前,我们的起落架大部分都是进口货,锻压机本身不能制造起落架,生产的都是庞大的钢锭子。

比如我国第二大的中信重工的重型锻压机,回转盘直径超过五米,能锻压600吨的钢锭,是不折不扣的工业“大象”。但不管生产直径五米的零件,还是直径一米的零件,这头大象要消耗的体力都一样,而且,钢锭离起落架还差得远,必须走一趟加工中心,进行车铣加工,然后才能产出精确到毫米的零部件。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有的观众可能会想,生产加工不是很常见吗?

可惜600吨的钢锭会损耗,不能变成500吨的零件,一块材料胚体经过车铣加工以后,体重会直线下降到,只剩原材料的10%~40%。也就是说,那么大的锻压机大象,吃下无数草料产出的钢锭,最后有至少六成得变成废品。

如果零件需要的是钛合金这种,一公斤超过一千块的贵金属,加工完只剩十分之一,换谁都得心抽抽几下。那么,单纯的3D打印不是过不了多久就能成型,很便捷、很环保、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吗?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事实没有这么简单

第一,3D打印没有经过一锤子一锤子的锻造,韧性和抗疲劳性能都比锻件低,比起饱经风雨的锻件,3D打印件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面对风雨的摧残,自认娇弱。

第二,3D打印的质量不稳定,气孔是导致铸件缺陷的常客,一旦有了它,原本平滑的表面会出现圆圆的鼓包,或者直接有了裂纹,没有经过高温熔合的3D打印,时常让气孔有可乘之机。

第三,就是成本问题,一台家用的3D打印机,几百上千就能拿下,可用于工业生产的时候,热源多采用大功率激光或电子束,需要整体处在密闭保护之下,有了“壳” ,成形空间有限,薄利多销,量大价优的路子走不起来。


材料成本就变得昂贵了,原本无模具快速成型技术,虽然省去了锻压机的“浪费”,但内部不均匀,根本无法受太大的力,让它在工业生产的地位是一降再降,只能做些配角甚至龙套的工作。

本期的主角则融合了两种技术的长处,按技术领头人张海鸥教授的话说,制作精密零部件就像包饺子,从和面、擀皮到捏形状,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后的成品都会不尽人意,破了的饺子还能凑合,安慰自己煮成了面片肉丸汤。

精密零部件却万万不能凑合,有了一点瑕疵都得报废,而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数控机床,不仅把和面、擀皮和捏饺子控制在同一张桌子上,也将过去必须要用“大象”完成的产品,交给了更智能的分工合作小蚂蚁,这项技术完全颠覆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它打印出来的零件,可以直接接受“锤子”的打击和铣刀的考验,是真正的微加工,具体的数据,很遗憾又很庆幸地告诉大家,这项技术被国家好好保护了起来,细节只能靠传统加工数据推测。

比如,如果我们需要一个长1.5米、高1米、厚0.2米的钛合金承重架,按照原本的锻压、加工分开搞,就需要先制造一个至少长1.6米、高1.2米、厚0.22米的钛合金板材,然后再运到加工中心进行加工。

工期长、消耗大、还麻烦,但如果使用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这项世界首创的技术,就可以在3D打印中实时跟进,每打印出0.01米,机器就自动进行锻压和加工,等到3D打印完毕,框架也就造好了。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领先世界的技术,往往是科研人员心血的结晶,正如居里夫妇为了镭元素奉献了一生,张海鸥教授和他的妻子王桂兰教授,亦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居里夫妇,这对伉俪于我国最需要工业人才的年代,放弃了国外一片大好的就业前景,回到祖国成为了两个穷教授。

2009年,张教授开始思考,如何攻关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的,让金属3D具备锻件性能的技术,无数学者专家在此止步,原因无他,3D打印虽然有了三十年历史,但一直由于无法锻造而“骨质疏松”。

张海鸥教授当时自己也不确定,这条路子能不能走通,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刚跟妻子王桂兰教授提出自己“铸锻铣一体化”的思路,在研究经费微薄,实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王教授一点犹豫都没有,掏出了家中仅有的积蓄。从此,两位教授踏上了充满荆棘的道路,学生们四班倒,他们却从未下过实验室一线。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张教授的爱徒符友恒博士回想起那段日子,仍然对等离子弧炙烤脸颊记忆犹新,他们度过了每一个细节都苛刻要求的日日夜夜,终于,大型飞机蒙皮热压成形模具的诞生,给张海鸥教授摸索前进的科研之路,带来了第一束光

其后,又是五年冷板凳,2015年,微铸锻同步复合设备诞生,虽说还差一个“铣”,它已经能打印出铁路关键部件辙叉和航空发动机重要部件过渡锻。

2020年,本期的主角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技术完善,随即就被委以核电领域的重任,而今,张、王两位教授和他们的团队,已经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和先进轨道交通等多个大国重器领域,发挥了超乎想象的力量。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在遇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技术前,一直未能突破飞机研制中气密、复杂、大型复合材料模具,难度大、成品少和周期长的瓶颈。

而他们是这样评价的:“微铸锻制造技术让制造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模具往往只需一次就可成型

据说,令我们骄傲的歼20飞机,所配备的承重钛合金框架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这样革命性,甚至划时代的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引来了各方势力的窥伺。国际权威打印杂志《乌勒斯报告》认证了它的性能后,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就多次登门拜访,向张教授开出了极高的价格,只为一台铸锻铣一体化设备,而教授意志坚定,立刻拒绝。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集中了锻压材料的坚不可摧和车铣加工零件的丝丝入扣,把传统的锻造和3D打印甩在身后,这的确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技术。

于是,去年的8月28日,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调整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赫然在内。

这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不啻于最高的荣耀。

在瑞士机床那一期中,博士提到过,目前,我国制造业部分领域,优势在大而全,而不是小而精,中低端数控机床钱够就能买到,部分高端精密机床却被“卡脖子”。

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诞生,我国限制出口,美国求购被拒

而张海鸥教授和王桂兰教授的研究,正在向高性能的复杂精密零件发起冲锋,势要打破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的局面,让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我国在复杂大型零件制造方面,从齐头并进,到先进,从先进到领先和持续领先。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国之重器”科研人员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会见到这一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居里   钢锭   我国   起落架   精密   锤子   美国   海鸥   大象   零件   打印机   钛合金   教授   飞机   加工   材料   财经   世界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