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专家:对月入5千群体实施负所得税#

有专家建议,鉴于现在国内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贫富差距在经济恢复阶段不断拉大,应当对于月收入5000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从而进行补贴,帮助经济的复苏和贫富差距的消除。

这样的建议合理吗?有可能实现吗?

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一、疫情扩大的贫富差距和k型复苏

现在经济增长当中的结构性问题得到了很多专家们的关注,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这个问题,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复苏当中更加突出美国经济学家管这叫做K型复苏。

这意味着当经济复苏开始时收入较高的群体,因为有资本在资产市场当中进行配置得到了经济复苏当中各类资产上涨的红利,因此整体收入恢复和增加的更加快速,而低收入群体由于不能够享受资产市场的红利,却会更加的贫穷。

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现在美国这个问题就已经突出了出来,在经济复苏的阶段,由于疫情的蔓延,导致复苏的速度逐渐放缓,低收入群体所拥有的财产越来越少,而高收入群体却因为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而赚的盆满钵满,引发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对立矛盾。

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现在美国1%的富裕家庭,已经占有了美国30%以上的财富,这显然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对经济增长本身形成了制约。

在我国由于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经济复苏的相对较好,所以K型复苏所出现的情况并不明显,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收入分配更加平衡,贫富差距分化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相对缓和。不过这并不是说我国在贫富差距这方面就没有问题,多年的经济发展当中的结构不平衡,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这一次疫情所造成的经济衰退也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的情况,让中产阶级的收入与富裕阶级的差距不断拉大,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比欧美发达国家相对缓和而已。

这也让使用财政行为纠正经济的结构不平衡,和弥补贫富差距形成了需求。

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二、财政补贴和精准刺激

在经济衰退阶段,很多欧美国家都采取了直升机撒钱的手段,向居民普遍发放了现金补贴,这种方法确实有一些作用,但说实话并不适合我国的现状,而且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

直升机撒钱的理论来自于现代货币理论,这种说法是基于涓滴经济学的一种实践,希望通过全民的消费增加来拉动经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当中却存在致命的短板。

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向全民发放补贴寄希望于全民消费增加之后,拉动资本拥有者的生产扩张,从而带动这些生产者向劳动者增加时薪,最终带来全民的富裕。

在实践当中这中间的链条是不完整的,因为全民消费带动的物价上涨,不一定能够带动生产者扩张的投资。比如说在特朗普时期高额的减税,本质上就是为了带动薪资增长,但最终只让资本家挣得盆满钵满,而时薪却没有增长。

这也是所谓的涓滴经济学的致命短板,就是社会中最富裕的人群,并不愿意在社会总体经济流动中贡献出来全部的力量,最终全民大选仍然会导致更富有的人群越来越富。

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所以更加精准的补贴和税收平衡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在疫情的复暖阶段,我国就采取对一些贫困人群进行精准补贴的方式,这是基于我国对于基层群众贫富问题更加准确的调研和把握,也是在尽量压缩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更好的选择。

现在我国的财政税收收入,已经与疫情之前的水平相近,这为我国进行更精准的补贴打开了空间。对低收入群体采用负所得税来进行补贴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打开这些人群的消费空间,因为在月收入5000以下的情况下,基本开支都是刚性开支,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没有办法促进社会消费。而对这些群体进行免税甚至负所得税,能够带动整体的经济流动性。

只要经济补贴的目标足够精准,那么发放现金就是利大于弊的。现在全国已经实现了脱离贫困的目标,即将把经济结构的重心放在全民共同富裕上面,那么对于收入较低的群体进行更大力度的扶持,恐怕也符合国家下阶段的目标,是大势所趋。

不交税还倒发钱?专家建议给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这可行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低收入   所得税   涓滴   群体   美国   疫情   精准   不平衡   全民   人群   阶段   收入   我国   社会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