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双输大战:渤海信托查封泰禾集团闹剧

2021年5月10日,唯恐天下不乱的网络又被一场闹剧刷屏,渤海信托公告查封泰禾总部,事件之所以劲爆,主要在于两个主角的不简单,都是近期资本市场自带流量的网红,两位同在破产边缘挣扎的债务重症患者不顾偶像包袱互扯头花,也难怪会迅速点燃市场的八卦热情,本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宗旨,本文整理了两位主角的背后故事,让群众能够明明白白的吃瓜。


一、查封事件


2021年5月9日泰禾集团收到债主渤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的公告:要求未经抵押权人渤海信托同意,擅自占用抵押财产的第三人泰禾集团5日内撤离抵押财产泰禾北京公馆,否则将采取法律行为,申请查封保全。

一场双输大战:渤海信托查封泰禾集团闹剧

渤海信托的做法借鉴了民间借贷催收的手段,将公告张贴在了泰禾集团董事长每天上下班经过的泰禾北京公馆电梯口,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起到了很好的舆情效果。


渤海信托此举的依据是2019年7月,泰禾集团全资子公司福州泰禾锦兴置业有限公司向渤海信托申请信托贷款,提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58号的资产泰禾北京公馆作为贷款抵押,双方约定:未经抵押权人渤海信托书面同意,债务人福州泰禾锦兴置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抵押物的全部或部分,包括出租、赠予、转让等。如果抵押财产被第三人强占或处置,应及时通知抵押权人,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债务人的股东泰禾集团未经渤海信托书面同意擅自进驻办公即为第三人强占抵押财产的行为,因此渤海信托才有发公告一举。


根据网上报道,泰禾集团是因为无法缴纳房租,不得已才将办公地点从招商局大厦及海航大厦搬到泰禾北京公馆,泰禾集团第二天就把张贴的公告撕去了,应该大概率不会按渤海信托的要求5日内搬离。接下来渤海信托如果采取法律手段,则会向法院申请抵押物保全。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财产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请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如果抵押财产价值减少,抵押权人有权请求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也不提供担保的,抵押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渤海信托要取得法律支持须证明泰禾集团擅自入驻导致抵押财产价值损失,一旦损失成立,福州泰禾锦兴置业需要恢复财产价值或重新提供担保,直至提前清偿债务,这相当于给已经债台高筑的泰禾集团又加上了一笔到期债务。


二、中国破产第一案涉案公司下属子公司渤海信托


查封事件中强势的债权人渤海信托其实也是深陷麻烦的苦主。渤海信托的三大股东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破产第一案中的三个关联破产重整企业: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海航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新华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三个股东目前都被法院纳入海航破产重整案件实质合并重整的企业名单中,鉴于渤海信托与股东海航集团关联交易达到101亿,其很有可能在后期被纳入到这个名单中,即使不被纳入,全部股东都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渤海信托的资产,包括对外债权也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破产重整程序的影响。


此外,渤海信托的经营也充满了风险,据资料显示,渤海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共涉及法律诉讼超过1000起,历史被执行人5次,不良率6.66%,不良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处于全国68家信托公司不良资产规模的前六位,第一位和第二位是近期爆雷的安信信托和四川信托。房地产业是渤海信托非常重要的资金投向,2019年投入房产金额高达670亿元,随着地产政策的不断收紧,行业风险的不断暴露,该部分投资的不良风险越来越大,其中正源地产、泰禾集团、成都天利来已先后爆雷。


三、震惊市场的地产爆雷案主角泰禾集团


另一位主角泰禾集团则早已是舆论风口浪尖的著名地产大雷了,从2020下半年以来,泰禾集团深陷债务危机,各种自救手段不断搅动市场的风云。以下简要盘点泰禾近期刷屏资产圈的各个名场面:



一切似乎正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近期形势突然急转,不利消息接踵而至,泰禾的自救努力进入瓶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期泰禾所做的种种努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寄予厚望的白衣骑士万科迟迟没有落实入股,母公司所拥有上市公司股权被强制清仓,泰禾人寿未出售变现,成功的重组案例严格意义上来讲仅有与长城资产关于珠海、深圳项目债务展期,但债务展期仅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拿到增量资金,推动项目复建、入市销售,深圳、珠海项目目前仍未实现入市销售。


与此同时,泰禾的现金流几乎已经枯竭。2021年一季度,泰禾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仅有7.75亿元,期末的非受限制现金仅有11.7亿元,相比目前近950亿元的有息负债比起来,缺口过大。其总资产中存货价值1517.5亿元,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此处存货价值仅为账面价值,真正的“存货”价值是680. 4万平方米未出售物业,要变为真正可售物业,大部分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


此外,大量停工项目缺少资金无法复工,将有更多的业主因延期交房而向政府维权,即便有福建省政府的支持也无法有效解除现实问题,在维稳压力下,恐怕龙海区政府的做法会成为日后政府普遍采取的方案。市场对泰禾自救的信心越来越少,破产重组也许才是最后的希望。


三、震惊市场的地产爆雷案主角泰禾集团


这场充满了草根气质的闹剧虽然对两位当事人都没有实质性的法律效力,但却揭示出当前市场环境下存在的深层问题。



问题一:市场各环节连环爆雷。本轮爆雷潮具有连锁反应的特征,往往是一个行业出问题连带其他行业也出问题,呈现出多米诺骨牌效应。本次事件就可生动体现出这一特征,泰禾所在的地产行业受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理、集中供地等系列政策的影响,前期依靠高杠杆高周转发展的市场主体纷纷出现资金链断裂、停工停产、销售停滞、债务违约等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而房地产企业的爆雷又导致扩张时期重金向其提供资金的信托行业产生巨额不良,引发渤海信托等重仓投向地产行业的信托公司爆雷;此外,渤海信托的母公司海航集团在扩张期依靠高杠杆融资疯狂并购,体量疯狂膨胀,遇到降杠杆的政策大环境,债务之上建立的帝国立刻就会分崩离析,而为控股集团提供高杠杆融资渠道的集团下属金融机构必然受拖累最重,立即就会陷入危机。


扩张期时,地产、城投这些靠高杠杆赚取高利润的行业吸引了主要的市场资金,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甚至地方国企都将重金投入这些行业,何况为了规避监管层的监管政策,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间还通过各种复杂的嵌套和通道业务构建起资金网络,地产、城投、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地方国企早已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风险被一层层沉淀叠加,当地产行业被严厉打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被严格管束后,只要有第一个雷爆发,后面必然就会引发连环爆破,各个行业一路传染下去,然而最后一颗也是最大的一颗雷是终端市场参与者,普通自然人,例如买房的业主,资管产品的投资人等等,当风险传导到这一层面,就不再是经济问题债务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从四川信托投资人集体维权事件、龙海区政府介入福建泰维事件可初见端倪。


问题二:对现存资产的争夺。本次查封闹剧实质上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控股股东)争夺存量资产,泰禾集团之所以堂而皇之的擅自搬进泰禾北京公馆办公正是因为其压根就认为这是自己所有的资产,即使在法律层面所有权属于子公司,即使已经抵押给债权人且约定了不得未经债权人同意擅自处置或使用,而渤海信托之所以气势汹汹的发公告驱逐也是因为深信自己对泰禾北京公馆有约定了独占权的抵押权,不经自己同意即使是债务人的控股股东也不能使用,此处不必去追究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法律概念认识错误和对契约义务的蔑视,两方都是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大机构,断不会缺少法务和律师来把关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的法律常识,两方毫无章法的泼妇掐架其实暴露的是各主体穷途末路之际对现存资产的争夺,不管是抵押权还是所有权,是否设定了担保物权、用益物权,还是约定了限制条款,只要有一点可以主张的权利就一定要去挣到自己手中,此次闹剧还是在两方都还没有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情况下,一旦一方或双方都进入破产重整,甚至破产清算程序,对现存资产的争夺将更为激烈,此间资产处置和债权分配的复杂程度将会导致一场旷日已久的法律大战,破产程序原本就是零和游戏,破产财产必然是锱铢必较寸土必争。推而广之,当各个行业主体连环爆雷继而交叉破产之时,对资产将是如何的一番殊死决斗,甚至如果牵涉到最终端的自然人群体时有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动荡。


2021年民商法界可谓是颠覆式的变革,民法典出台,随后一系列司法解释的废改发,破产法修订,以及一系列与破产重整、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政策文件出台,几乎将以往几十年的民商法体系推倒重塑,体现出监管层争分夺秒构建法制基础的急切意图,要抢在最大的雷爆发之前打好法律基石,以应对将来不可预测的混乱局面。


问题三:资产处置及运营能力的匮乏。从本次的闹剧中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事件的核心资产泰禾北京公馆大部分应该是空置的,否则也不能接纳泰禾集团总部那么多人办公,位于北京黄金地段,平均每套1200万价格、物业费29.27元/平/月的精装豪宅居然大部分是空置的,如此优质的资产却无法产生现金流,在两位当事人眼里,或是免费安置的办公点,或是不能使用的抵押物,如果让其运营起来产生现金流是否会比现在的情况好?再看泰禾目前手中的资产,据网上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泰禾总资产中存货价值1517.5亿元,就是680. 4万平方米未出售物业,泰禾70多个未售物业的项目中,权益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有27个,只中国院子一个项目就还有26659平方米的权益建筑面积未售出。这些项目不但无法产生现金流,反而在消耗巨额现金,这些项目大多数处于停工状态,每天承受着停工损失,而且需要继续注入现金才能复工建设。泰禾也非常努力的想将这些资产变现,但效果甚微,仍然只能端着金饭碗要饭,债权人其实也十分明白解决债务问题最靠谱的还是要落到这些资产的售出回笼现金,也为此努力过,泰禾、万科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同设立纾困基金平台、长城资产对珠海和深圳项目的债务展期都是,但最终落地又是遥遥无期。渤海信托这样的债权人除了发公告宣示主权(自以为的主权)也明白并不能获得任何实质好处。


泰禾是一个案例,而在这一场爆雷潮中有多少被闲置的资产,房地产、基础设施等等,这些价值巨大的坑浪费了多少社会资源,而目前对这类资产的处置能力还差的很远,专业不良处置机构还是更热衷于用打折创造利润,做不良资产倒卖生意,真正的资产处置甚至是运营,能者寥寥无几,尽管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场债务危机最终还是要靠盘活这些资产才能真的解除,要想大家都解套还是要靠运营起这些资产,赚到真金白银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渤海   集团   展期   债权人   公馆   闹剧   债务   北京   股东   财产   大战   资产   资金   价值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