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作者:李晴雨

编辑:贺婧

风品:沈禾 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潮起潮落,商海多浮沉。想来,共享单车业应有更多体会。

热钱褪去,行业洗尽铅华,从业者也在经历痛苦蝶变,OFO“行将就木”,摩拜卖身美团“金蝉脱壳”,哈罗单车作为大战幸存者,当下正在冲击共享单车第一股。

这次资本会给多少分呢?

4月24日,哈啰出行正式赴美上市,计划筹集1亿美元。

当然,这不是单纯的共享单车商业价值验证:频频多元延展的哈啰,早已觊觎本地生活的大蛋糕。只是,种种新故事好讲么?

01

3年亏损48亿 顺风车能扛起大梁?

上市消息一经确认,外界最关心的就是经营状况。

毕竟,共享单车以“烧钱”著名,且烧死的不止OFO一家。

曾几何时,哈啰也曾夸下海口:2020年5月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其管理层表示,共享单车和助力车业务2019年获得一些毛利,2020年实现整体盈亏平衡是可预期的。

2020年11月,哈啰宣布上半年两轮出行业务已实现经营转正,值得欣喜。

然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哈啰出行营收分别为21.14亿、48.23亿、60.44亿元,相应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15.05亿、11.34亿元,三年总亏48亿元;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26.08亿元、29.98亿元、44.66亿元,三年总亏超100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资金为负值,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5.045亿元(7730万美元)。

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三项费用率也逐年走高。2018-2020年,销售和市场费用率分别为4.3%、5.6%和6%;一般和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0.9%、9.7%和12.7%;研发费用率为5.4%、10.4%和11.3%。

而毛利润分别为-11.47亿元、4.19亿元、7.15亿元,远不能覆盖公司成本。

然而,哈啰业务仍处扩容进行时,除两轮共享单车,2018年上线哈啰助力车业务,2019年上线顺风车,2020年上线电动车业务。

三年前,哈啰CEO杨磊曾言:“共享单车业务在哈啰业务里最好只占一成。”

野心勃勃,但现实也残酷。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哈啰共享两轮业务营收分别为21亿元、45亿元和55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100%、94%、92%,仍是绝对主力。

以2020年为例,拼车佣金和其他新业务收入仅4.6亿元和2亿元。

另一厢,主营业务共享单车带来的反向压力也不可不察。2018-2020年,哈啰单车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别为流出41.89亿元、19.35亿元、41.53亿元。大部分用于购买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

据媒体报道,哈啰出行对共享单车和电动助力车都采用直线法折旧,折旧时间3年。这这意味着每年要产生大量的折旧成本。而共享单车本也不具备双边效应,相较高昂的运营成本,仅靠用户租赁费用较难实现盈利。

重压之下,哈啰出行不得不将目光放在用户身上。2019年8月,其将部分地区计费改成前15分钟收费1.5元,之后每15分钟便收1元,累计算下来骑车1小时共计费用4.5元。对比美团:骑车1小时为3元钱。

对此,央视报道指出,如果企业们把割韭菜的镰刀伸向消费者,难免有吃相难看之嫌。注定走不长远。

加价戏码,也立竿见影,2019年哈啰两轮车实现了毛利率转正,2019年和2020年毛利率分别为6.4%和6.7%。

相比之下,四轮故事似乎更有野望空间。

招股书显示,2020年哈啰130亿元的交易总额中,顺风车业务以69.7亿元超过共享两轮的58亿元,哈啰强调顺风车是未来发展重点。

信心是有底气的。虽然2020年顺风车业务仅营收4.6亿元,但同比2019年已大增131.2%,毛利率81.4%,毛利3.77亿元,已超过两轮服务,同比更大增大增166.97%;全年完成9450万次顺风车服务,市占率38%。

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表示,共享单车是实体,成本高,不仅需单车本身,还要配套管理,有统计称后期维护费用是单车本身价值的数倍。而顺风车业务几乎不需任何的线下硬件,纯粹是一个互联网平台,运维成本相当低的,比较看好。

简言之,轻资产模式更“香”。

只是,哈啰顺风车真能挑起盈利大梁吗?

放眼赛道,同样强者如云:滴滴2020年王者归来,嘀嗒也于近日冲刺港股上市。

仅对比嘀嗒:2020年顺风车搭乘订单1.463亿份,同期交易总额约81亿。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也是我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占据66.5%市场份额。

同时,中小分蛋糕者也不计其数。交通运输部3月网约车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全国共有22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

七麦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iOS出行类APP搜索榜单上,哈啰出行仅位列第7位,滴滴出行、携程、花小猪、首汽、享道出行、嘀嗒出行等竞品均处领先优势。

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此外,顺风车的法律监管仍处初级阶段。

换言之,一旦监管细化,运营成本增加、模式也未必会有多轻。比如目前各地顺风车牌照规定不一,不排除后续法规细化、平台自持等自营可能。

02

下个美团?多元豪赌vs造势不造血

当然,哈啰畅想不止在出行,其快速拓展的服务边界对资本诱惑更大。

打开“哈啰出行”APP,主页面5个显著图标logo的显示分别为单车、火车票、顺风车、全网叫车、酒店。以出行逻辑链条延伸,从起家两轮到叫车服务四轮,再到远途的火车票,甚至延伸到下车后的酒店业务,窥视本地生活大蛋糕之心溢于言表。

多元动作也频频。2019年6月,哈啰出行与宁德时代、蚂蚁集团合作推出“小哈换电”业务,为两轮电动车用户提供换电解决方案,目前已在55座城市布局;

2020年,哈啰开始申请注册“哈啰请轻店”、“哈啰公寓”及“哈啰客栈”等相关商标。此外,还在广州、沈阳等几城市上线了到店团购业务,并招募团长。

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不过,据界面新闻报道,目前哈啰到店团购业务还处小规模探索阶段。哈啰单车在“同城物流”、“网约车”、“团购”、“酒店”、“本地生活”等领域的探索也集中于2020年。

是否为IPO前的紧急冲刺、大规模拓新是否为资本噱头,仁者见仁。

但不少明眼人能看出,这个扩张路径,应与当初美团从外卖延伸到本地生活的思路相似,即哈啰也想开启一场“无边界”游戏。

看看美团的万亿级市值,这的确是门好生意。只是哈啰毕竟不是美团,后者的本地布局也非“一蹴而就”。跨界步子是否盲目?胜算几何?

发问并不算苛求。

哈啰出行的原始出行用户与美团的起家外卖用户“属性”不同。“出行”起点更追求便捷性,而“外卖”更贴近生活。协同性、关联性的先天缺陷,延展性自然会打折扣。

另外,扩张边际越大也代表竞品越多。如基础实力、专业性不足,很易陷入“四面攻击”的围城。看看美团、滴滴、携程等巨兽级对手,“后起之秀”哈啰除了冲劲足,还有多少多少竞争优势?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创业公司的生存逻辑,是找到未被巨头注意的“战略洼地”蓝海,元气森林、今日头条、完美日记、拼多多等都是以此逆袭崛起的,而哈啰的多元化步伐似乎有些正面硬刚,破局难度及失败几率不容忽视。

更意外的是,面对造车风口,哈啰也不甘落后。2021年4月7日,其发布了VVSMART超联网车机系统,并宣布开始售卖哈啰电单车,进军电动单车市场。

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虽是两轮造车,但从服务平台到硬件制造,跨度也不小。竞争单上又多了小牛、雅迪、艾玛等浸淫多年的老师傅。

放眼行业,电动车智能化一直没有明确标准。两轮出行高度共享化的当下,卖车前景如何?哈啰有多少造车基因?是否沦为造势不造血呢?

一番梳理,热衷多元、扩容心高涨的哈啰出行不乏一场豪赌。究竟是跨界小能手,还是先烈踩雷者,仍需时间作答。

不多元似乎也不行:单一的共享单车主业,几乎找不到盈利方向。重资产、重运营、客单价低的模式痛点下,也只剩下活跃度高这个撬动流量的杠杆价值,以此拓展更多出行产品和服务,逻辑上走的通。

但实操是一场险途: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出行“最后一公里”,由其延伸的本地生活空间有多大?全员通吃、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如单点突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在哈啰整个生态中,共享单车积累的流量是其基础,哈啰试图通过多元业务的赋能来形成互联网生态循环。上市虽是里程碑事件,但更为重要和值得期待的还在下半场,如何做好基于出行的普惠生活平台。

能否突围?重点在普惠,而普惠基础仍是专业力、专注力。

况且,还有一个灵魂问题,资金。

新业务不断推出,无论基础入场还是推广获客,少了资金怎能玩的开。

看看美团,几项新业务豪横烧钱,是因其外卖、酒旅业务都有稳定现金流贡献。而哈啰有哪个主业进行喂养?如何会又沦为一个亏钱造势?

看着热闹繁华,但投资者也不傻。史上没有第二个哈利波特。同样,单纯复制也成就不了哈啰出行。多不代表精、大不代表强。左支右绌间,其核心竞争壁垒在哪、核心独有标签又是什么?

03

大股东依赖VS合规性拷问 什么最重要?

好消息是,刚刚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2021年一季度多项数据表现强劲:收入超1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4%;其中共享两轮收入增至11.7亿,同比增长89%;顺风车收入从6400万增至1.68亿,同比增长高达162%。调整后净利亏损收窄至3.83亿,同比增长39%。

核心数据改善值得肯定,但也与疫情触底反弹的大环境有关,能否持续值得观察。同时,有些困境也不是单靠钱能解决的。成长性如是,稳健性亦如是。

于哈啰出行而言,大股东依赖与合规性隐忧都是利剑。

行业分析师郝瑞指出,“差异化策略、智能化技术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成本控制力和用户体验”并不是哈啰出行能活下来的全部。哈啰出行能有今天成就,离不开蚂蚁金服。

2017年12月开始,不足3年时间,蚂蚁金服先后6次为哈啰注资,且在流量与入口上给予大力扶持,支付宝扫码即可打开哈啰单车。

凭此喂养,哈啰一路高增,完成从夹缝生存,到全球最大共享两轮车服务平台的蜕变。

然直上青云的另一端,是这个年轻巨头如何逐渐减少依赖性。

哈啰出行CEO杨磊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哈啰是一家非常独立的公司,“支付宝是我们的大股东,但并不是我们的控股股东,我们公司仍然是由哈啰的管理层拥有最多投票权的公司”。

甚至杨磊直白呼吁,用哈啰出行APP扫码骑车,否则就看不到其用心良苦的酒旅、跑腿、火车票等多元业务。

不可否认,无论CEO态度,还是哈啰APP的业务多元,都表露出其摆脱支付宝的强烈意愿。但理想终究是理想,来看看股权:

根据招股书,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Antfin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为哈啰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36.3%的股份,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杨磊占比10%。此外,董事会15名成员中,还有2名来自蚂蚁金服。

再看债务,2020年初,网上流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一份文件显示,哈啰出行的运营主体公司已将所有单车资产抵押给蚂蚁金服旗下子公司。

对此,哈啰出行回应为“正常展期”,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但这一幕,行业并不陌生。2018年2月,捉襟见肘的OFO曾两次将单车作为抵押物,用800万辆单车,换取阿里共计17.7亿元人民币融资,履约日期分别为半年期和两年期。

如上所文,2018—2020年哈啰出行净亏损逐年扩大,归属股东的净亏三年达到100亿,结合上述债务抵押,哈啰现金流压力及发展稳健性值得关注,别忘了ofo暴雷就是因为现金流断裂。

另一厢,合规性也是高悬利剑。

2019年6月,北京市交通委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专项治理行动中,哈啰出行未备案车辆达5960辆,未备案率98%,被处5万元顶格处罚,并分别作出限制投放区域、投放数量的处罚,要求限期回收车辆。

尴尬的是,接受处罚后,哈啰并未按要整改并再次违规投放。由此招来二次约谈及处罚。同样是2019年,哈啰出行也因多次整改和调减车辆不到位,被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罚款4.5万元。

2019年12月,哈啰出行违规投放电单车被上海市闵行区交通委约谈;2021年3月,又被武汉交通运输局约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数一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依然设限。如北京2020年5月发文称不发展共享电动单车。各个城市的种种“限摩”、“限电”政策也为从业者带来发展禁锢。

至于“后起之秀”顺风车业务,合规考量更甚。

2020年12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哈啰、嘀嗒等顺风车平台公司进行提醒式约谈,指出哈啰、嘀嗒等顺风车平台上的“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用户头像显示性别等信息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招股书也坦言,哈啰旗下共享两轮车业务,正在受到监管部门严格审查。,某些过去和当前的违规行为及将来可能未遵守任何适用法规,或者中国或地方政府采用新法规或对现有法规的修订,可能会对哈罗业务,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基本盘不乏不确定性,缺乏稳健力,这应是不少投资者的大忌。

基础品控方面,也有漏洞。截至5月27日20时,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哈啰出行共收到10636条投诉。其中“乱收调度费”、“用车途中坏车率高”、“按约定地点无法正常还车”等为投诉高发区。

无论共享出行还是本地生活,说千道万都是服务为王、口碑为王。面对上述问题,哈啰品控壁垒、风控力如何?相比跑马圈地、频频多元,深耕打磨、修炼内功是否更重要?

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04

200亿后 哈啰还要烧多少钱?

先变强,再上市。一番问题梳理,再温哈啰“共享单车老大”、“注册用户4亿”、“普惠生活平台”等标签,是否反差明显?

规模越大、责任越大。放眼中国经济,各行各业都在抛弃速度,盲目规模追逐,进入质量为先、效能为先的下半场,谨防大而不稳、大而不强。

况且,哈啰“共享单车老大”的基本盘也不安稳。

易观《2020中国共享两轮车市场专题报告》显示,滴滴旗下青桔单车小程序目前的月活用户已达3491.6万,超越哈啰出行的3153万居于榜首。同时,哈啰订单交易指数上的优势也逐渐被青桔取代。

4月14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经测算出行需求,今年北京中心城区共享单车总量控制在80万辆内。“美团”“哈啰”“青桔”的运营企业已书面承诺今年在北京中心城区车辆投放上限,分别为40万辆、21万辆、19万辆。

数据信号已满满,往期跑马圈地的野蛮扩张已尽尾声。市场已进入存量比拼,哈啰出行如何纵向深耕、夯实专业力基础,不失一道严肃考题。

只是,其有多少反思呢?

哈啰出行CEO杨磊曾表示,哈啰的最终形态,将会是一个以出行为基础的生活服务平台。

足够雄心,足够野望。问题在于,这还要烧多少钱,又能否烧出未来?

哈啰出行多元“豪赌”?200亿背后 杨磊警惕造势不造血

据企查查,2016成立至今哈啰出行经历过至少14轮融资,最近一轮时间是2019年12月31日。粗略统计已获200亿人民币“输血”!而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哈啰出行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8.25亿元。也就是说,哈啰这些年已烧掉190亿热钱,堪称吞金巨兽。

玩味的是,杨磊曾言,一个公司真正想要长期地发展下去,首先财务上要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状况,靠融资和烧钱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从一开始相对比较保守,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我们仍然会坚持这个方式。

那么,哈啰是否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呢?

本文为首财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哈罗   助力车   毛利率   现金流   外卖   单车   蚂蚁   费用   成本   业务   基础   数据   用户   财经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