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金融的乱象与烦恼

马上消费金融的乱象与烦恼


作者:李冰

编辑:郝科科 冯琦

风品:孟极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2021年,消费金融业迎来“新纪元”。

“乱象王”P2P告别历史舞台,小贷公司遭遇资本断崖。鱼虾尽扫、激浊扬清中,持牌消金公司多年媳妇熬成婆,开始主导这个万亿级市场。

水大鱼大,头部企业自然更易站上C位。这不,营收净利排名前三、成立6年的马上消费金融开启A股IPO,意图谋求更大发展。

只是,资本市场不认资历、只看实力。聚光灯下,受困业务乱象的马上金融价值成色几何呢?


01乱象拆解 何以明知故犯?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6月15日消息,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马上消费金融存在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产品定价管理不规范、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合作商管控不严、联合贷款管理不到位、不合规催收、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将严格依法依规对该公司进行处理。

消息一出,即时刷屏。不止是其IPO的档口,在消金业愈发合规化、健康化的当下,被官方通报的消金机构并不多见,而头部企业马上消费金融一次竟出现7条违规,怎不令人错愕。

逐条看,问题也扎眼:

首先营销宣传夸大误导,并直指其核心产品安逸花。

《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安逸花”APP宣传存在夸大误导,首页有“超低利率”的宣传表述,实际贷款年利率7.2%-36%;“极速放款权益”弹窗显示“免费领取”,点击则将消费者导入联合贷款审贷流程。“小马花花”卡的消费自动分期内容体现在服务协议中,需消费者点击协议条款才能看到,无单独醒目提示。

联合贷申贷流程中,未向借款人明确告知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或担保的合作机构、联合贷款合作银行,未充分告知涉及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的各项信息。以某笔安逸花APP借款测试为例,贷款由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联合出资,由保险公司承保,整个贷款申请流程没有事前告知投保个人保证保险所需费用,也没有对关键保险条款的提示和说明。

相信经历过P2P之苦的读者,都对36%格外敏感。金融业有“两线三区”,即年利率24%以下、24%-36%、36%以上。

早在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显示: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年利率36%,则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借款人有权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

一边是超低利率,一边是逼近法律容忍红线,加之申贷流程的不透明,马上消费金融的业务粗放性不言而喻。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年利率36%是一个忍耐红线,监管层对其之所以敏感,在于当年臭名昭著的“砍头息”、“714高炮”等违规之举,便是年利率超36%的变种,不仅大大侵犯借款人利益,亦对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带来不利作用。

遗憾的是,马上金融第二个违规问题,亦与高利率有关。

《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定价管理不规范,个别服务定价不合理。公司将对借款人实际收取的贷款利息、罚息、提前还款手续费等综合资金成本超过36%的部分作为“溢缴款”管理,在合同中约定借款人可申领溢缴款,但未在客户端以显著方式告知借款人,存在部分借款人贷款已还清,但溢缴款未返还到借款人账户的情况。2020年8月末,合同约定还款期已截止的借款人溢缴款余额86.52万元。公司标准会员服务卡存在低成本卡种定价高的情况,定价不合理。

事实上,在银保监会通报前,已有一些借款人反映马上消费金融的高利率问题。

2021年6月8日,黑猫投诉编号17353560840显示:2020年12月20日应疫情影响公司效益不好,在不知情情况下贷了2笔,无意中发现年利息达到百分之35和保险费用,百分之35利息太高,还款压力太大,要求降低到正常利息,要求退还超出百分之26利息和保险每月按时还款。

马上消费金融的乱象与烦恼

2021年6月5日,黑猫投诉编号17353514681显示:前些日子因为急用钱,在马上金融里借钱,没仔细看利息,要还款才发现利息超级高,不是国家规定了年利率要求在15.6%吗?怎么还有这种高利贷。

......

马上消费金融的乱象与烦恼

(以上投诉均通过平台审核)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学生贷。

《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不同产品对“非学生承诺”的要求不一致。商品分期要求20-24周岁的申请人作出“非学生承诺”,现金分期、循环额度则要求18-22岁的申请人作出承诺。某借款人的母亲通过客服电话要求注销账户,询问如果知悉借款人为学生,是否会停止向其贷款。公司客服回复,即使是学生,如果是本人的真实意愿,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经系统审核通过可向其放款,最终以APP系统审核为准。

与前两项违规行为类似,学生贷乱象也是P2P时代的典型遗毒。

2021年3月17日,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早在2016年,教育部、银监会等部门就接连发文,要求各部门加大对不良网络借贷的监管力度,并根据“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整顿校园网贷业务。2017年起,多个部门更不断发文,对校园贷、学生贷专项整治,强调机构合规合法经营。

换言之,马上消费金融是明知故犯。


02风控力拷问


当然,乱象责任也不能全由马上消费金融一家来背。

第四、五条通报内容,即指向马上消费金融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中的违规行为。

《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商管理制度不健全,管控不严。公司对第三方合作商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对合作商的培训管理机制,未规定对合作商巡检的频率、覆盖范围等,对合作商及门店的风险限额管理缺少制度规范。与医美商户的合作合同缺少对培训事项的约定,贷款限额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一定意义上说,这也非马上消费金融一家问题。伴随互联网与消金的深度融合,场景金融蓬勃发展,一些合作乱象由此产生,如租金贷、培训贷、医美贷等等。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4.1万家医美相关企业。医美贷款投诉量一直居高不下,与金融机构风控缺失不无关系。

聚焦风控,也是马上消费金融第五个问题:联合贷款管理不规范的症结所在。

《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联合贷款管理不规范,存在监管套利行为。与某银行的联合贷款合作协议中,马上消费金融未按照承贷比例共担风险。存在将贷款利息作为服务费支付给合作银行的情况,如与某银行在合作协议中约定,将利息的一部分转化为向该银行支付的金融服务费,年化费率1.5%。在与合作银行开展的联合贷款业务中,公司汇集借款人保费并定期划转至合作保险公司,属代收代付保费行为,但自身并无保险中介资质。后在业务环节中加入保险经纪公司,但并未改变代收代付保费的行为性质,存在监管套利。

《通报》指出的监管套利问题,虽然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却没有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和整体风险,不仅加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降低了监管制度的有效性。

种瓜得瓜,种种贷前贷中的不严谨,也导致了马上消费第六条违规行为——暴力催收。

《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催收管理不到位,存在不合规催收。公司对委外催收机构审核不严,未建立委外催收机构评级、考核制度及实施细则。公司催收短信、催收电话、律师函存在向无关第三方催收的内容。电话催收存在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借款人信息及侮辱、攻击等情况。

不止是通报,浏览黑猫投诉,暴力催收也是马上消费金融被投诉的重灾区。

2021年6月12日,投诉编号17353605003显示:一大早平台又再次的乱发信息直接到朋友家人手机里骚扰他人,恐吓他人!是不是可以未经过本人同意,平台就可以泄露个人隐私告诉他人这种行为???干嘛不直接发到本人手机里???要求还款也不用这种行为操作吧,而且本人未说过不还款,一步一步把人逼迫!!!要求停止,给个解释!!!平台连自己名称都不写全名,这是什么原因?而且一次次名称都不同!


马上消费金融的乱象与烦恼

马上消费金融的乱象与烦恼

......

(以上投诉已经过平台审核。)

种种问题之下,马上消费金融的内控风控能力受到拷问,这也是其第七个问题: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部分职能未落实到位。

《通报》还指出,“安逸花”APP、部分第三方合作平台贷款申请页面展示的利率未折算为年化形式。公司官网产品信息、定价及服务内容公示中提前还款费用标准披露不明确。《隐私政策》收集客户信息不符合“必要”原则,如向客户收集“短信记录”,未对收集的通话记录、设备、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时间限定和范围限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机制未覆盖全流程,没有对设计开发、定价管理等环节实施有效审查,如标准会员服务卡种调整和定价测算未经消保部门审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表示:“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无照驾驶”、不能利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不能搞暴力催收。”

从上述违规之举看,马上消费金融做到多少?品控风控力提升有多急迫?

尽管漩涡中心的马上消费金融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已基本完成相关问题的整改工作。

但从黑猫投诉的最近投诉看,一些问题乱象想要彻底整改根除并非易事。截止6月21日17时,马上消费金融相应投诉达到15339条,近日投诉中仍有高利贷、暴利催收、乱收费等。


马上消费金融的乱象与烦恼

03营利双降 烦恼知多少 能否知行合一


这些显然不是其IPO的加分项。

早在2020年9月11日,重庆银保监局正式发布《关于马上消金首次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的批复》。原则同意马上消费金融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规模不超13.33亿股。

今年初,马上消金开始接受上市辅导。

从上述违规问题看,无论宣传夸大误导,还是校园贷、医美贷款、联合贷款方面的违规问题,本质上都是为降低贷款门槛,以便更大范围引流增利。

要知道,不同于传统银行坐拥海量线下流量窗口资源,消费金融的业务表现长期受制于用户流量。正处IPO关键期的马上消费金融,如想向资本市场展示成长实力,吸流量提业绩也在情理中。

尤其在其出现业绩下滑趋势的当下,这一点更为重要。

4月1日晚间,重庆百货公布2020年财报:2020年,马上消费金融营收76.04亿元,较上年的89.99亿元下滑15.50%;净利7.12亿元,较上年的8.53亿元下滑16.53%。截至2020年末,总资产524.84亿元,较上年末548.15亿元下滑4.25%;总负债453.32亿元,较上年末的483.75亿元下滑6.29%。

面对连串飘绿数据、背负营利双降之压,马上消费可谓甘苦自知、烦恼自知。

作为金融机构稳健性的重要考量,其资本充足率表现也不算多出色。2017年至2019年9月间,马上消费金融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03%、13.99%、11.49%,徘徊在10%“红线”附近。

同时,马上消费金融2021年第一期金融债募集说明书披露,截至2020年9月末,该公司的不良贷款率为3.07%,资本充足率为13.03%,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105.06%。

在2020年9月银保监会对其上市的批复中更是明言要求“本次发行所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应全部用于补充你公司核心一级资本。”

可见,诸多违规行为的表象背后,马上消费金融也有种种急迫无奈的综合考量,烦恼不算少。

问题在于,这些值得同情,却不是其铤而走险的理由。

即使上市前夕,仍“重拳出击”,监管态度已很明确:对金融业乱象“零容忍”的态度从未改变。

规模越大、责任越大。可以说,在捷信消费金融放弃上市后,马上消费金融的资本表现牵动整个行业的心。不止消金业,放眼整个金融业,合规经营、高质量发展也是趋势关键词,带病冲关、粗放逐利并不符合政策要求,亦与价值投资不符。

如何破局呢?

对马上消费金融来说,上市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当家人亦持相同态度。

在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看来,消费金融机构应坚持理性、审慎、稳健的发展理念,不盲目追求盈利增长,不做能力落后于规模的事

字斟句酌,也有满满合规之心、精进之心、敬畏之心。如何能力与规模匹配、如何不带病冲关,破局之法也早已蕴含其中。

关键在于,马上消费金融能否知行合一?


本文为首财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金融   年利率   借款人   金融业   黑猫   金融机构   利息   利率   贷款   烦恼   资本   机构   业务   银行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