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远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

——托马斯·爱迪生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在学术界,原创想法(original idea,灵感)是最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准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著名华裔教授付向东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80后学术新星杨辉教授学术抄袭、造假,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一位是功成名就的美国大学著名教授,一位是冉冉升起学术新星,这两个人的身份,再加上实名举报学术抄袭和造假,这些元素放到一起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并且这次抄袭并不是国内常见的那种逐字逐句的低级抄袭,而是学术思想的抄袭

付向东指出:他在一个学术报告中介绍了他们历时9年完成的一个未发表的工作,杨辉在详细了解其思想和技术之后,换了一个方法,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不一样但是思想类似的工作。这就涉及到学术圈里一个大家都非常注意但是又经常遇到的难题:怎么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原创想法?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有人或许会说,既然害怕别人剽窃自己的思想,那不跟人交流不就行了?答案是不行的。学术交流是科学进步最重要的方式,比如波尔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极大地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并且科学通常都是在争论中前进的,所以要想在科学上有所成就,就不能闭门造车,与不同的人交流就非常有必要。

目前杨辉教授对付向东教授的举报也进行了回复,尤其是针对付向东教授说的论文造假进行了重点的反驳,倒是对于更为严重的指责——剽窃学术思想——并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期待最终的调查结果早日出炉,还原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要放过一个坏人

剽窃学术思想是学术界并不罕见,因为难以鉴别,所以不少人从中得益

虽然付向东-杨辉事件并没有最终结论,但是剽窃学术思想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由于其隐蔽性和难以鉴别,一些剽窃学术思想的人在学术界的地位甚至会超过提出该思想的人。

在这里我举一个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真实的剽窃学术思想的例子。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上世纪80年代,量子力学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博士生A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量子力学某领域一个奠基性的实验,并且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报道了他们的初步实验结果。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同样也是两位在美国留学中国博士生B和C,听了A的报告后,详细询问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回到美国后,立即就完成了不同但是非常类似的实验,比A提前一年在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成果,并且在他们的论文中完全没有提及A的会议报告和贡献。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三十多年过去了,A,B和C都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著名教授,但是该领域除了少数几个人知道该奠基性实验最早是由A完成的外,绝大部分人都只知道B和C完成了该奠基性实验,并且他们的名字和这个奠基性实验一起,写进了各种教科书。

剽窃学术思想并不只是中国人,其他国家的人同样也存在剽窃学术思想的行为

前面举的例子,如付向东和杨辉,以及后面的中国在美留学博士生A,B和C都是中国人,有的人可能就会得到剽窃学术思想只有中国人、外国人不会干这种事的结论。但实际上外国人同样存在剽窃学术思想的行为。

在这里我还是举一个在量子力学领域的例子,美国人剽窃美国人想法,只不过这次剽窃并没有成功,最后被人发现的例子。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两位美国人E和F当时在量子力学领域都有了一定的名气。E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现象,并且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了物理类的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结果这篇文章的几个审稿人中有一个F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他就一面拖着不给审稿意见,一面让自己的学生抓紧时间完成类似的工作,写文章投稿。

这件这么隐蔽的事情为什么会被发现呢?也是由于一个巧合,如果没有这个巧合,那么F的剽窃就成功了。F和他的学生完成了这篇文章之后,当然也把文章投到了物理类的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巧合就在于F这篇文章的审稿人之一就是E。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E在看到这篇跟自己的工作几乎一模一样的论文之后,立马联系期刊编辑,编辑调出审稿记录一看,F在审的E的论文还没有审完,对比两篇论文结果之后,做出了拒绝F的论文、接受E的论文的决定,所以我们现在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是以E的名字命名的现象。

如果没有上面的巧合,那么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将是以F的名字命名的现象,没有人知道E与这个现象有什么联系。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学术思想?

既然剽窃学术思想的行为一直存在,那么我们在与人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学术思想?

学术都以发表为王,谁先发表,谁就是首创,所以保护自己学术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公开发表它。学术界有一句谚语叫着“Publish or Perish”,翻译成中文就是“要么发表,要么消失”,也就是说你的学术思想无论多么伟大,如果不发表,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消失。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如何应付在审稿过程中被审稿人剽窃的风险呢?学术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才有可能实现的,即建立一个预印本网站。个人的论文不需要经过审稿就可以放到这个公开的网站上,从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上的信息来宣称自己的首创性。

目前最为出名,也最为科学界人士所接受的预印本网站叫着arXiv,网站地址如下:

https://arxiv.org/

这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立的一个网站,目前该网站上已经有了1,727,484篇文章,包含了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在这个网站上发表的论文与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差别就是没有审稿人进行审稿,但是在这个网站上发表的论文也会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比如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获得菲尔兹奖的论文就是放到这个arXiv网站上,并没有在期刊正式发表。


不防君子,但要防小人:学术交流中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想法?

在生物领域,专门建立了一个跟arXiv类似的网站,叫做bioRxiv,功能也是类似的。

https://www.biorxiv.org/

我国同样也建立了一个预印本网站,叫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功能完全一样。

http://www.paper.edu.cn/

所以,下次在与人交流或者论文投稿之前,先把自己的文章放到这些预印本网站中的一个上去,那么,你就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原创思想被剽窃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审稿人   印本   量子力学   美国人   学术界   学术交流   中国   巧合   君子   小人   想法   类似   期刊   教授   学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