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前言:你是否担忧过天会掉下来?在我小时候,我每次抬头看天,总会焦虑于那一望无际、高高在上的天会掉下来,我时常幻想当那一天真正的来临,我应该躲在谁的身边。

所幸的是,年少时的忧虑,总会随着成长中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消除,当我知道天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后,可想而知我松了多大一口气。

但那些“杞人忧天”,并不会随着成长完全消失,而是转变为了新的形式,仍在不断地出现,比如房价会不会涨?自己的决定正确吗?明天我会不会遭到辞退?我的身体是否会患病?

成年后,我们仍在焦虑于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未来、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过去,我们时常陷入焦虑的无奈之中,即使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去“杞人忧天”,但我们仍无法停止这些念头。

或许这就是人生必经的烦恼?并不是,这仅仅是“杞人忧天”罢了。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杞人

忧天

我们常常听人说,人们因工作过度而垮下来,但是实际上十有八九是因为饱受担忧或焦虑的折磨——卢伯克

人生需要居安思危,在平安稳定的环境中,预测、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并通过实际的行动进行应对,显然是一种有效的风险抵抗策略。

正如《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中提到的,我们对未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不确定。

生活中显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可能我们还未仔细体味平安稳定带给我们的舒适,便被突然出现的意外情况,打乱了生活的节奏。

因此,居安思危与未雨绸缪,是自古至今总结的经验科学,有助于我们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将损失降低至最低。

但这世间的事物,大多是过犹不及的,那些居安思危与未雨绸缪,会随着我们的担忧加重、行动减少而被打破平衡,从而陷入“杞人忧天”之中。

“杞人忧天”实际上,是对预期未来的恐惧与对过去的否定,从而导致对过去的自我评价过低,而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产生了恐惧感。

但每个“杞人忧天”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困扰与烦恼,不过可惜的是,即使他们痛恨自己的“杞人忧天”也无法挣脱,甚至于他们越是痛恨自己的“杞人忧天”,就越会“杞人忧天”。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强迫性重复的概念,指的是我们会不断地强迫自己重复某些快乐或是痛苦的体验。

虽然“杞人忧天”使我们陷入痛苦之中,但至少这种痛苦是我们“可控”的,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强迫自己不断地重复这种痛苦。

“虽然杞人忧天使我们感到痛苦,但至少杞人忧天让我们对未来的预期降到了最低,未来结果即使再为糟糕,即使使我们再为痛苦,也在我们的可控预期之内”。

那么,“杞人忧天”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又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去年我觉得自己工作并不好(对过去的否定),今年的晋升评选不仅没有我的份(未来),有可能还会被辞退(恐惧),既然形势如此紧张,我也只能默默等待了(行动停滞)”。

“企业指派了一个项目需要加班加点完成(付出),但长久的行动停滞使我们对许多事物不抱希望(期望管理),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我们的行动停滞”。

“企业指派了一项工作给我们,但我们消极的认为最终自己会失败,即使是我们在有能力完成的情况下,也会在无意识中使自己无法完成,比如通过频繁的迟到、拖延式的工作”。

综上所述,显然“杞人忧天”不仅使我们陷入焦虑,还使我们陷入了停滞之中,这种停滞不仅是行动与思想层面,甚至可以上升至人生层面的停滞。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杞人忧天”

自我沉沦

如果说,年少时候的“杞人忧天”,是知识层面过于狭窄导致的盲目,那么成年后的“杞人忧天”又是如何出现的?

毕竟成年后我们在网络中、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思考的方式,也能认识到许多思考中的谬误之处。

或者我们说的再现实一些,明明我们知道“杞人忧天”是一种错误的思考形式,但为何就是无法解决?

或许并非我们没有努力过,而是我们过于注重解决方法,认知焦点忽略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

我们每个人都是思想的产生者,而正是我们的思想、理论与观念,使我们陷入到“杞人忧天”之中,因此首先我们需要的认识到我们的思维谬误之处。


01 非理性信念

我们都是思想的生产者,我们都有着干涉我们思考的理论与观点,这些理论与观点,脱胎于我们的生长环境与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知识。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利斯,在1955年提出了非理性信念的观点,指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以无效或顽固的方式进行。

非理性信念带来的不合理、夸张化与缺乏清除思考的谬误,正是导致我们出现“杞人忧天”的根本原因。

“但世界并非围绕主观意愿运行,当事实违背了主观意愿后,往往会造成挫折感与失败感,从而导致了对过去的否定”。

“绝对化要求带来的完美主义,使我们常常感到失败,从而导致我们对评价自身便是消极的”。

同时,非理性信念还使我们滋生了一种很可怕的情绪,也正是这种情绪使我们更加难以摆脱“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02 羞耻心

羞耻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泰戈尔

你应该感到羞耻,看到这句话后,是否即使知道我并非在描述你,也会感到一种紧张的情绪?作为人类的高阶情感之一,我认为羞耻感,远高于恐惧、焦虑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恐惧与焦虑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总会找到战胜他们的方法,也能具备战胜他们的信心。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羞耻是灵魂的疾病,是一种令人心碎的体验,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通常我们形容羞耻心,总是将其与违反社会道德的卑劣行为联系在一起,从而对他人进行谴责与表达不满。

羞耻心作为一种道德的内部调节机制,具有独特的调解能力,当羞耻心出现时,我们会强迫性的停止预定行为。

“我们在演讲过程中,充满兴奋的表达,结果台下许多人人表示讲的毫无意义,此时产生的羞耻心足以使我们无法继续”。

社会道德约束我们作出符合社会秩序的行为,其中便包括在企业中表现出应有的能力、通过应有的劳动换取报酬,同时也要求我们肩负起社会角色所带来的责任。

许多时候,我们的错误行为并不是仅仅与自己有关,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比如对同事工作进度的影响、对家庭生活影响、对朋友情绪影响。

同时,我们的不断沉沦与犯错,我们逐渐会遭到社会普遍价值体系的排斥,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羞耻心。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断地重复错误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激起我们羞耻心的过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羞耻心会不断加重。

从而使我们失去自尊感,也失去了内驱动力,最终动力定型,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没有信心去抵抗这种“杞人忧天”的错误行为。

与其说我们在“杞人忧天”,不如说我们在自我沉沦。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不再

“杞人忧天”

非理性信念,使我们陷入思考谬误之中,从而导致我们出现消极的思维,开始了“杞人忧天”,而随着“杞人忧天”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我们的羞耻心得到加重,最终我们已经没有力量、没有信念去克服“杞人忧天”。

那么,既然我们知道了自身观点方面的问题,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工具性解决方案。


01 数据先行

虽然在经济学中有理性人的概念,但正如《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个体的观点基于自身思想偏好性产生的。

因此,我们的主观并没有那么的理性,我们往往是由自身的观点、信念导出的思考,因此如果我们依旧依靠我们的主观愿景去思考如何克服“杞人忧天”,那么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需要一个理性、客观的方法,来辅助、扭转我们感性的自我价值评定与对待事物的看法与结果评定。

那么如何操作?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忧虑,并且进行以数据形式的跟踪,建立相关的表格。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通过数据对我们的忧虑与最终结果进行统计,逐步的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而数据的理性客观,可以使我们挣脱出杞人忧天带来的行动停止、思想停滞问题。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02 我们生来残缺

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安妮宝贝

我们并非完美造物,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缺点与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我们生来便是残缺的。

但我们却不肯承认自己的残缺,我们过度的羞耻感,使我们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无休止的困扰着我们,也使我们的其他正面情绪因此被停止。

在以往如戴尔·卡耐基的书籍中,经常提到一种对着镜子自我练习、自我说服、自我鼓励的方法,但在羞耻心的作用下,我们甚至无法面对镜子中的自己。

难道就没有办法去调整我们的羞耻心,使我们重新获得前进的信念了吗?显然不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我们需要的并非消除羞耻心,而是削弱羞耻心。

那么,如何做?很简单,我们只需要认识到,从古至今的所有人类个体,都不是完美的,而是残缺的。

我们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要承认自己可能就是“杞人忧天”、就是“没有能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但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世界上的所有人与我们相同,都有着不愿对外展示的脆弱与残缺,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提高了羞耻心的阀限。

很多事情将不再激发我们的羞耻心,我们也终将重新获得那些使我们人生得以前行的动力。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杞人忧天”的背后:非理性信念带来的羞耻心

“杞人忧天”使我们否定了自己的过去,又恐惧于即将发生的未来,从而使我们陷入停滞、沉沦之中。

但停滞与沉沦带来的社会价值认定降低,导致我们产生了过强的羞耻心,从而使我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但所幸的是,通过理性客观的数据分析,结合对羞耻心的自我接纳,我们终将走出来,不再“杞人忧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羞耻心   杞人忧天   信念   谬误   消极   焦虑   主观   恐惧   事物   情绪   痛苦   观点   自我   未来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