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当我们被赋予生命时,我们便已经身处变化之中,细胞的不断分裂,使我们最终踏入这个世界之中。

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所积累的点点认知,最终形成了我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思维,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变化而来,也在变化中成长。

但我们却很难接受变化,在几千万年的生存进化过程之中,对安稳、不变、舒适的追求,刻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成为我们的本能。

所幸,社会会推着我们变化,也会推着我们成长。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那不变的

变化

变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它既是爱人的到来,也是爱人的离去,它既是新的技能,也是新的挑战。

有时变化的来临是使人充满愉悦的,与爱人第一次的相拥、接到入职通知书时的雀跃,但有时变化却是痛苦的,感情破碎后爱人离去的背影、自己出现在裁员名单中的突然。


01

所幸,变化的愉悦与痛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挽回破碎的感情,我们可以去探讨、商议留在企业的方式与要求,当我们的目的达成,曾经痛苦的变化,便会快速转变为愉悦。

但有一种变化所带来的痛苦,却是很难改变,甚至于说是我们并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使其由痛苦转化为愉悦。

如果变化是出自于事物的完全消失,我们也便失去了改变的可能,自然也就会产生更大的痛苦,正如爱人的离世与企业的破产一般。

变化是愉悦还是痛苦,首先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改变的希望。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02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斯宾塞·约翰逊

当变化是由事物的消失所导致的,则意味着我们无法再对其施加影响,也意味着我们永远的失去了再次体验、再次尝试的机会。

但变化所带来的愉悦或痛苦,本就是我们看待变化的方式,同样的变化在不同的人群看来,会呈现出不同的感受。

当企业重心在内部管理时,后台部门将获得更多的权限,从而抱有喜悦的态度应对这种变化;而此时对于销售部门来说,可能会丧失掉部分资源并接受更严格的监管,自然与后台部门有着截然不同的反映。

企业破产时可能在一些一直想要辞职的人看来,是一种轻松的解脱;但与公司荣辱与共、紧密相连的人看来,是一种痛苦的失去。

变化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们对待变化时所产生的态度。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本能抵抗

变化

在面对相同的变化时,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态度,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好”与“坏”的评价,而“好”与“坏”的评定,则来自于变化倾向于哪一方的利益。

即使是爱人的离世,我们从偏向理性的角度,也可以拆解出痛苦后的未知、变化与沉没成本,那些痛苦的背后也有着利益的影响。

此处的利益,指得并非是单纯的金钱、物质收益,而是变化的倾向性,是在满足我们自身的欲望,还是在阻碍我们达成自身的欲望。

许多人之所以近乎本能的反对变化,那么多半在现有不变的环境中,他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01 欲望

如果我们从人生的维度来看向一个具体的事物,我们很难说事物不断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为事实上,我们是在变化-适应变化-变化-适应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循环的。

变化所裹挟来的巨大喜悦或痛苦,都将随着我们的接受而内化,成为我们内部规则的一部分。

而这个适应过程,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里的成本或是时间成本、或是学习成本,甚至于是机会成本,总而言之便是,我们在接受变化、习惯变化的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心血与努力的。

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最终可以为我们获得一段平静的时光,我们在某一个领域、场景中“如鱼得水”,“怡然自在”,享受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正如在加入新企业度过三个月试用期后的心情一般。

于是我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我们获得了收益,而这些满足与收益,则来自于我们在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改变,所修改的标准与掌握的能力。

当我们再次面临变化时,那些曾经的满足与收益,则面临着威胁,那些曾经的改变与能力,也就变得一文不值。

尽可能的抵抗变化,尽可能的阻止变化,近乎本能的反抗,是我们对自己收益的保护。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02 已知与未知

当我们适应了变化之后,变化便是已知的,哪怕它不够那么完美,甚至于会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伤痛,但我们仍能对其具有掌控。

企业岗位调整后,自己可能被调整到了不适合的岗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即使我们仍感不适,但可以知道我们将要面对什么。

但变化伊始,往往是最为煎熬的,因为随着一条短信或是一份通知揭开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

我们无法知道变化后的环境,是会使我们得到更多,还是使我们失去些什么,而出于对损失的厌恶,在没有获得切实利益之前,我们都会抱有反抗的思想。

正如一些企业扶持性的政策消失之时,即使是从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透露着更好的未来,但变化后的环境是未知的,在我们未获得切实利益之前,我们仍会抱有反对、反抗的思想。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接受与适应

变化

我们可以抵抗变化,甚至于在某些时刻,我们可以掀翻棋盘,狠狠的说出:“我不干了”,然后愤然离席,潇洒的走出公司。

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依靠那份薪资、那份收入去满足我们的生活所求,我们却无法去阻止变化。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态度影响了我们对变化的看法与感受,如果我们无法扭转变化、如果我们无法逃避变化,那么我们不得不找到接受变化的方式。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01 情感预测

变化意味着未知,我们不知道变化对我们来说是“好”或“坏”,我们只知道当下的变化使我们感到痛苦。

我们在预测变化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时,往往会高估它的强度与持续时间,正如一段恋情结束所带来的伤痛,我们认为会贯穿我们一生一样。

于是在面临变化时,我们会认为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将使陷入消沉与堕落,并且持续较长的时间。

但心理学家Gilbert与Wilson认为,我们在对未来的情绪进行预测时,往往是具有很大偏差的。

一段恋情的结束,虽然会使我们痛苦,但可能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企业的一次降薪,虽然会使我们痛苦,但可能也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

变化所带来的“好”或“坏”,并不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情绪影响总会慢慢消除,我们也会逐渐接受。

对变化近乎本能的抵抗,在于我们在对变化后的未来进行评估时,无意识中放大了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正如我们一开始所说的,我们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接受、适应变化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学会了接受变化。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02 态度转变

我们总要适应变化,但不同的人适应变化会需要不同的时间,有的人习惯性的进行反抗,以消沉、愤怒、堕落去试图阻止变化,直至不得不接受。

有的人却会主动的拥抱变化,尽可能的去快速适应变化后的环境,这取决于不同个体对社会进行适应的能力。

在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看来,我们个体需要不断适应社会,根据社会的变化、刺激改变自身的行为规范,才是良好的社会生存策略。

越快对变化进行适应,我们则可以越快的跳出负面情绪,毕竟变化所带来的痛苦,来自于我们抵抗社会刺激所产生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

我们对变化的反应由我们的态度决定,来自于我们的心理倾向、利益倾向,而越早的适应变化我们则可以越快的找到新的利益点,并且减少我们的痛苦。

因此,在面对变化时,我们需要的是态度改变。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03 改变态度三程序论

当外界产生变化时,我们的态度会产生阶段化的变化,我们越早的度过这个过程,我们则可以越早的将精力投入到寻找新的利益点之中,也就实现了“抢占先机”。

当企业重心变化后,假如我们所处部门受到负面影响,在其他同事抵抗变化,不断抱怨时,我们的态度如果率先完成转变,则可以最先发现新环境下最适合的工作方式,从而获得领导的青睐。

在心理学家凯尔曼看来,我们的态度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现,分别为依从、认同与内化。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所谓依从,指的是我们为了逃避处罚、获取奖励,在“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下,采取了表面上的认同行为。

比如我们在一段感情结束后,为了防止朋友看轻我们,因此我们即使内心仍具有很大的痛苦,但我们却会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样子。

又比如,企业重心转移后,我们虽然很不满企业的改变,但为了防止领导的不满,我们表面上支持企业的决定。

虽然我们在表面上表现出了依从,但我们内心中却对自身的依从行为并不认同,我们认为这是“形势所迫”的不得以为止。

因此,在依从阶段,我们会由于认知-行为的不一致性而产生痛苦,并且由于内心没有真正的认同,也会使我们的行为改变流于表面,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变化。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认同,则是我们出于对某些行为与态度形成共识,从而在内心深处支持、用户某些行为、态度,并愿意对自身行为进行改变。

比如我们在结束一段恋情后,看到他人对待相同事件的处置方式,我们认为这是成熟且理性的,那么我们也会主动的进行模仿与学习。

又比如企业重心转移后,我们发现了转移的必要性,或是高层领导的高瞻远瞩,那么我们认为这是有必要并且很关键的改变,那么我们也会遵从企业的重心转移,并主动改变自身行为已进行契合。

认同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我们开始接受变化,变化所带来的痛苦,将随着时间飞速变化为愉悦。

在行为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收获、学习、掌握更多技能所带来的快乐。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内化,则是我们完全的适应变化之后,依照变化后环境的标准与规则行事,此时变化已经结束,我们不再感受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似乎变化从来没有出现过。

正如结束一段感情后,我们已经完全的适应、接受了事实,甚至于无法记起曾经的伤痛,甚至于遗忘了这段感情。

又比如企业重心转以后,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行为模式,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甚至于会认为,企业本来便是如此。

当我们达到内化阶段,便已经完成了态度的转变过程,变化不再对我们起到影响,直到下一次变化来临之前,我们都是舒适、愉悦的。

如何面对事物变化?本能拒绝的背后是过往的态度作祟


在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转变之中,其实隐藏着许多机会,越早的完成感情破碎后的态度变化,便可以使我们更快的投入到新的感情之中,从而确保自身不会错过更合适的人。

越早的完成企业重心转移后的态度变化,则可以更快掌握新的规则,更早的获得更多利益,从而实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马太效应。


04 如何快速转变

其实,态度的转变主要阻碍在于依从到认同之间的变化,而想要快速的跳过依从进入认同之间,有着一定的诀窍。

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为变化进行合理化辩护,使我们找到变化积极的一面,从而以利益作为驱动,完成依从到认同的转变。

比如企业重心转移到市场的拓展,那么对于后台部门人员来说,哪个部门可以率先对这个目标起到支撑,便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就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当我们认同了变化,又该如何快速进入到内化阶段呢?我们需要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替。

这便需要我们对自身的知识库进行更新,比如一段恋情的结束,我们想要更理智的进行处理,那么则需要阅读一些关于情感、心理的书籍。

同样,企业重心变化,部门的管理职能向支撑转变,则需要阅读相应的企业协同类书籍,或者是主动的询问目部门需求。

能否快速的进行转变,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是我们是否愿意转变,二是我们是否有能力转变。

不管变化的是“好”是“坏”,是已知还是未知,只要我们的态度进行了转变,便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利益。

难道,你还要抵抗变化,弃利益而不顾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斯宾塞   本能   态度   内化   重心   愉悦   事物   爱人   痛苦   利益   感情   部门   快速   环境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