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以偏概全,而是要用全局思想来思考问题,这才是理解经济问题的正确方式。

一课经济学,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如果你经常关注经济领域的一些新闻,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面对同样的一个经济问题,两位顶级的经济学家经常会对其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很显然,两个人中一定有一个是正确的,而另外一个是错误的。面对这样的状况,很显然我们并不容易分辨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记得早年在阅读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的《经济学》时,前言中泰勒关于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一段表述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学习一些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以及技能,比这更重要的是能够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社会问题。

一课经济学,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今天教会你正确的思考经济问题的方法,同时向你剖析经济学中的谬论,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在经济学中存在如此多的谬论呢?这里边有两点重要的原因。其一,是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是综合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有天然的复杂性;其二,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逐私利的天性。所以很多人,特别是权贵阶层会因为利益而向大众掩盖真理,让本来已经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更具有迷惑性。接下来,让我们从一个著名的谬论开始讲起,拨开层层迷雾,来寻找分析经济学问题的正确方法。
在一条商业街上,一个小男孩用石头打碎了面包店的橱窗然后逃之夭夭。这时候,面包店的店主可发愁了——补上这扇窗户要250块钱啊。可这时候,围观的群众却不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他们在私下嘀咕:你看,面包店老板花250块钱把窗户补上,对面的玻璃店才有生意啊,玻璃店的店主赚了钱自然会去消费,这样不就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吗?

一课经济学,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根据这样的一个思路,经济学家A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破坏行为能够刺激经济活动,从而增加就业,激活市场活性。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谬论”。既然是“谬论”,那么自然会有经济学家B出来反驳这个观点。
经济学家B解释道,上述的分析并没有错,但问题是,面包店店主损失的250块钱可能原本是要去做一套西服的。可就是因为这个意外,虽然玻璃店老板赚了钱,可是面包店老板买西服的钱却没有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制衣店的生意也就没有了,怎么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呢?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会更复杂一点。比如,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遭受原子弹摧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经济得以复苏,这在当时的经济学界有一种主流的说法,说这是因为日本战后百废待兴,所以在被摧残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反过来促进了内需,最终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而事实上,日本战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美国的扶持,同时也更是因为日本在战后制定了符合日本国情的发展战略,最终迎头赶上。

一课经济学,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再比如,在凯恩斯时代就出现了一种流传非常广泛的说法:在一个国家里,如果老年人不退休,不把自己的岗位让给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结论就是老年人的工作时间越长,那么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就会越大。
事实上,在机器刚刚开始代替手工作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顾虑,那就是机器的出现会让自己面临失业的窘境。还记得古装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边的情节吗?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手工作坊逐渐被机器纺织所替代,孙俪饰演的周莹最早引进了西方的纺织机器,希望提高陕西纺织工业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手工业者却担心机器让他们失业,把周莹千辛万苦买到的机器砸个稀碎。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个场景会觉得当时的手工业者是在无理取闹,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绝大多数人就是被像“破窗谬误”这样的理论蒙蔽了双眼。

一课经济学,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破窗谬论”的正确解释。事实上,把打碎的玻璃看成是消耗品,的确可以促进经济的内循环,也就是我们说的“内需”。但是,这样的“内需”却是不健康的。如果面包店的玻璃没有被打破,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可能用赚的钱去玻璃店买更高级的玻璃,提高面包店的档次,这样会有更多顾客光顾面包店,这才是真正创造“内需”的方式。
这个关于“破窗谬论”的故事表达的核心思想:在探讨经济学问题的时候,“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要重要。在研究任何经济行为及经济预案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其短期效果,也要看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讨其主要后果,更要注重其次要结果;不仅要看其对特殊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其对所有人的影响。探讨经济问题一定要全面、客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分配我们社会中所拥有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经济学理论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课经济学,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人们,特别是权贵阶层追求私利的天性让经济学这门学科充满了迷惑性,但是作为经济中的个体,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一双慧眼,穿越层层迷雾,看穿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泰勒   经济学   手工业者   经济   面包店   谬论   内需   日本   块钱   战后   经济学家   迷雾   学科   真相   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