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神舟十二号升空:照亮星辰大海

1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


后续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飞行乘组的状态良好,本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的今天,也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日子。


遥想1999年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已经过去了超过20年的时间了。


这20多年里,每一次的点火升空,都是中国航天对太空探索的尝试。


而此次的“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会在空间站中呆上三个月,也将再次创造一项我国太空纪录。


出发!


去新家!


激动!神舟十二号升空:照亮星辰大海

图片来源:网络


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由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司机”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这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此次任务的主要工作有四个方面。


第一,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


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第二,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第三,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需要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最后是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


人类在太空中生存还是会有影响的,要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三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后,将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与生活。


预计驻留约3个月,之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2


央视也直播了此次载人飞船的升空。


我们可以从直播画面中看到船舱内的情况。


第三次进入太空的聂海胜居三人之中。


第二次进入太空的刘伯明居左靠窗,首次进入太空的汤洪波居右靠窗。


聂海胜望着摄像头咧嘴大笑。


而两位靠窗的航天员纷纷侧头望向窗外,欣赏美妙的太空景色。


网友们对此也是打趣道:“谁还不是个好奇宝宝呢!”“像极了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样子。”


舱外的摄像头也拍下神舟十二号与地球同框的画面,蔚蓝的星球显得格外美丽。


激动!神舟十二号升空:照亮星辰大海

图片来源:网络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


同时,神舟十二号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标准最高的载人飞船。


毫不夸张地说,这艘飞船的各方面指标要求都是最为严格的。


比如,它能自主对接空间站。


这也是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对接。


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神舟十二号最快能实现发射后6.5小时与空间站对接。


同时,神舟十二号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


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另外,在神舟12号之前,载人飞船都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


此次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为了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轨道位置会随着不同时间节点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


为此,“神舟”团队对返回轨道重新进行了适应性设计。


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相对范围,并改进返回的算法,提高载人飞船返回适应性和可靠性。


总之,它已经完成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将神舟飞船的综合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对于我们人民群众来说,能见证航天飞行的胜利,大伙都非常高兴。


只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中国航天之路的艰辛。


“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如是说。


就此,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以航天之父钱学森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


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同年10月,科学院派出了一支高空物理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70天的考察。


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人造地球卫星是综合性极强的大工程,技术十分复杂,目前的中国并不具备发射卫星的条件。


无奈之下,“581”小组的任务部署只能作出调整。


先弄火箭,为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然后再不断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


一转眼六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随着中程导弹(射程范围1000-3000千米)的再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


1965年1月,钱学森信心满满地写信给聂荣臻副总理,表示已经可以开始研究卫星了。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科学院提出的具体方案。


5月,中央专委决定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工程总体设计。


经过各种明确分工及方案调整,8月2日,卫星研制正式立项。


原“581”任务,也改名为“651”任务。


单是卫星总体的方案设计,就耗时了将近三年。


1968年1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任务书被正式批准。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作为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此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开创航天史的同时,也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向往飞往太空,遨游宇宙。


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敦煌的飞天仕女图、唐明皇游广寒宫的动人传说,无不寄托着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太空梦。


探月工程的人造卫星系列,就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如果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升空,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升空,就是第二个里程碑。


也是最为重大且关键的第一步尝试。


“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


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人。


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


激动!神舟十二号升空:照亮星辰大海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大部分人读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时,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因为每一个平凡且努力生活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大海,一片星辰”。


星辰和大海的意象代表着诗和远方。


是一种广袤和无限。


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


是理想求而未得。


是穷途末路,大哭而返。


但无论怎样,我们对未来的渴望,都一直存在。


漫漫长夜,照我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神舟   天和   中国科学院   飞天   苏联   人造卫星   航天员   空间站   飞船   中国   中华民族   星辰   轨道   太空   激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