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六)

求学之路系列之五


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


李庆曾

(续前)


1989年6月我出访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为期三个月。主要工作是在澳大利亚多所大学举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大会上,作有关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专题报告。

李庆曾: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六)


我此次出访的邀请单位是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其主任叫华安德(Andrew Watson,下称: Andrew),是个教授,也是澳洲数一数二的中国问题专家。在文革期间,他曾在西安外语学院生活工作过两年,是个中国通,懂得中国文化,对中国人也非常友好。

李庆曾: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六)


在我出访澳洲三个月临近期满时,国内的朋友给我带信儿,说不要急着回来。Andrew也同意我延长讲学时间,这样我就留了下来。在阿德雷德大学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室开始做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后来在亚洲研究中心做客座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 Fellow),继续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


澳洲的科研制度不同于国内。国内有大批的专业研究人员,全部由国家开支。而澳洲所有研究人员都是跟着课题走。申请到了课题,也就得到了经费支持,于是就可以招兵买马,组成专业团队进行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搞完了,这个团队也就解散了,所有的研究人员也就“下岗”了。


而Andrew与我不同,他既是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又是他所在部门的教授。大学教授的职位是长期聘用,甚至是终身聘用,要比一般研究人员的职位稳定得多。但是他作为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室的负责人,也要不断地为研究室申请课题,这样才能够取得经费上的支持,这个研究室也才能够不断地运营下去。


一天Andrew找到我,说可以帮助我申请下一个阶段的研究职位,这个职位称为“伊丽莎白女皇二世研究员”(Queen Elizabeth II Fellowships)。


这个职位的申请,除了要填写必要的表格之外,还需要有两个本研究领域的教授作为推荐人。Andrew说他可以作为澳洲方面的推荐人,因为我的学习和科研背景主要在国内,所以建议我在国内找一个人推荐。当时我在国内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熟悉,所以就说没问题。


国内有这样几位权威人士可以做我的推荐人,包括社科院的副院长刘国光、我们所的所长陈吉元、我的硕士生导师刘文璞、我的博士生导师王耕今和农业部政研室的主任郭书田等。这些人按年龄来说都是我的长辈,但是在国内时我跟他们都熟悉到推门就可以进的那种。最后我还是选定了王耕今。


大约在递交申请的一两个月后,Andrew告诉我,我的申请没有被批准。我也没多想,只是认为可能申请的人比较多,竞争比较激烈。自己没有入选,也属正常。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伊丽莎白   澳洲   澳大利亚   推荐人   博导   中国经济   研究室   研究人员   研究员   中国   课题   教授   职位   国内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