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二)

求学之路系列之五

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

李庆曾

(续前)

在1981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三、四十个从农村返城的知识青年从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北大未名湖畔招待所小礼堂,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发展组)的成立会议在这里召开。

会议正式开始前,大家都三言两语地做了自我介绍。记得参加会议的有:陈一咨、杨勋、何维凌、王小强、邓英淘、白若冰、周其仁、罗小朋、张木生、王小鲁、江北辰、杜鹰、陈锡文、白南生、白南风、李零、高小蒙、冯存诚等。

这个会议由王耕今同志主持。我与耕今同志就是在这个会议上认识的。他当时的主要身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后改名为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受邓力群同志(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委托,由他担任“发展组”领导小组的顾问。

1982年我从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毕业后,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农经所刘文璞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我既是“发展组”的成员,又是本所的研究生,这一双重身份迅速拉近了我和耕今同志的距离。

在接触中我了解到,耕今同志是在1938年入党的老革命、是薛暮桥同志的老部下。在1950年代就是国家计委委员兼农林水产局局长。可以说他一辈子都是在做官,但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们却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

那时几乎天天都有我们发展组的成员,三三两两地到耕今家里请示汇报工作。发展组的每个成员都自认,是我们把耕今家的门槛给踢破了。可见耕今同志在我们这群年轻人中的人缘有多好。

关于这一段历史,北大经济系的杨勋老师在她的书中是这样记述的:

“暑假过后,陈一咨约我去三里河国家计委宿舍农经所副所长王耕今同志家。同陈一咨一起去王耕今家的还有他的研究室主任王贵辰同志。……陈一咨提议由社科院农经所和北大经济系联合组织一批人研究人民公社问题,先去安徽农村实地调查,回来写研究报告文章报中央。我为陈的大胆设想叫好,表示将全力以赴,并建议利用学生暑假组织志愿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执行。……王耕今对这项农村调查计划表示热情支持,说利用大学生调查既省钱也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比用专职干部和专业研究人员好,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完成上面交办的任务而调查。大家还就如何组织和争取领导支持等出了不少主意。这天,我们在王耕今家吃了饭,各自散去。

王耕今是老资格农经研究者,早年曾在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调查减租减息,那时他是山东省委调研室的研究人员,薛暮桥同志的部下。……王耕今是一位非常善良热情又思想深刻的学者,对青年同志无保留地支持。……我们在王耕今家吃饭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当时王耕今已经70岁了,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智慧而慈祥。他对青年人就像一个父亲对孩子一样。我们在王耕今家可以无拘束地随便谈话,不需要任何提防。正是那次谈话决定了不少青年人的前途和命运。因为正是在王耕今家的餐桌上画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组的蓝图。”(杨勋:《心路:良知的命运》,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国家计委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风   农经   经济系   博导   和蔼可亲   青年人   研究人员   中国农村   北大   成员   同志   农村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