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五)

求学之路系列之五


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


李庆曾

(续前)


1987年初我考取了耕今同志的博士生,这样与他的联系就更频繁了。


在耕今同志的指导下,我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的组织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87年我被提拔为经济体制研究室的副主任,1988年由社科院破格晋升我为副研究员,1989年初我被任命为《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李庆曾:忆我的博导王耕今先生(五)


我点滴的进步与成长,都蕴含着耕今同志的帮助与教导、寄托着耕今同志的嘱托与期望。


在我主持《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的工作后,耕今同志特意给我办公室打电话表示祝贺,并请我下班后到他家一叙。


一进门,耕今同志就握着我的手说,我刚听说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的工作具体由你来负责,今天把你请来的目的有二:一是对你的进步表示祝贺;二是我作为农经界的老杂志人,对你这个新人谈几点希望。


耕今同志说,我自1980年到1985年,是中国农经学会的机关刊物——“农业经济问题”的总编辑。经历了这本杂志的从小变大的整个发展过程,并成为我们农经界发行量很大、影响很广的国家级刊物。相比之下,我发现我们本所的两份刊物则显得比较沉闷,与改革后农村的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有些脱节。我在所里曾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具体工作都是由编辑部组织安排,其他人也不好直接插手。现在好了,你不仅是这个杂志社的常务副主编,还兼任了编辑部的主任,希望你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把那些反映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动向的有关文章,作为你们选稿的重头戏。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站在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前沿,把那些反映重大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的文章发表出来,展现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风貌。他说,理论是灰色的,但现实却是鲜活的。


听了耕今同志的一席话,我非常感动。他这时已年近80,仍旧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上。我暗下决心,一定按照耕今同志的教导办好杂志社所属的“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与社会”这两份刊物,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新一代的期望。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机关刊物   农经   博导   农村经济   杂志社   刊物   中国   编辑部   中国农村   年初   很大   科研   同志   理论   杂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