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你觉得什么是孤独?是形单影只,还是站在人群中,却格格不入?我想这两者都是“孤独”,也就是从观感上来划分,“孤独”有两种形式:

(一)有形的孤独,即身边没有可以说话,没有可以陪伴自己的人;

(二)无形的孤独,看似有一堆朋友,可以叽叽喳喳、玩玩闹闹,聊个不停,但内心却充斥着一种疏离感。

不管是有形的孤独,还是无形的孤独,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会与“孤独”相处,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人格带来好处,还是影响人生成就的重要一环。

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孤独修心课》封面

《孤独修心课: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这本书从停止从众、交友宁缺毋滥、构筑避风港、勇于暴露弱点等9个方面,帮助我们正视“孤独”这件事,知道“孤独”并不可怕,相反还会为我们创造独立的思考空间,增强个人价值。本书的作者和田秀树,曾经是一位精神科医师,目前开设了自己的“田秀树身心健康诊所”,致力于为更多人解决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和不断的临床实践中,他对“孤独”这个课题的兴趣日渐浓厚。于是,试着从专业的精神心理学角度,深入解析了内心产生孤独的原因,并提出了9个简单有效慰藉内心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孤独,爱上孤独,让内心获得幸福和喜悦的同时,从孤独中收获成长。


一、认识孤独

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的根源,在于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当我们能充分认清“自我”时,就会从容面对他人的指责,偶尔的犹豫、彷徨,也不会妨碍选择属于自己的路

在书中,作者和田秀树提出了一个“他本位”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将“他人”放在了“自我”的前面,产生的一种错位现象。具体表现为没有主见,从众、一味地盲从盲动,不去思考,这样的人常常患得患失,习惯依赖他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

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孤独修心课》内页

精神医学将“我本位”置换为“他本位”的情况,称之为“应激反应”,是人们面对孤独时,下意识产生的。根据具体的表现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一)从众型;

(二)网络交际型;

(三)沉迷网络及游戏的与世隔离型;

相对于从众型将关注点、依赖对象放在“人”身上,后面两个类型则更倾向于将依赖对象放在“物”身上,尤其是虚拟世界的“物”,因其更能寄托自己的情感、情绪

比如,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是陌生人,不必担心被人认出来、被人指责,所以可以肆意发泄内心的愤懑,将现实中的“面具”脱下,把不为人知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出来。可这样做真的就不孤独了吗?

实际上并不是,看似规避孤独的应激反应,从根本上是加剧了我们自身的孤独感。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从“A”转移到了“B”身上,从表层上是削弱了孤独感,给人以摆脱孤独的错觉,实际上孤独感还在。那么,到底该如何直面孤独呢?


二、直面孤独

我们总是害怕孤独,渴望被关注、被爱护,常常极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活泼开朗、善解人意的一面,但却无法抵御住一个人时的悲伤落寞,甚至无法对他人倾诉内心的情绪。关于“直面孤独”,在《孤独修心课》中,作者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抛弃“孤独=坏事”的定式思维

我们对于“孤独”这件事产生恐惧,或者心生厌烦,是因为觉得“孤独了,就是被人讨厌了”,把孤独当作是一件坏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孤独修心课》内页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道路。”用这句话来解释孤独,恰如其分。很多天才科学家们,都是“孤独”的宠儿,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他们都是在“享受孤独”的过程中,创造出了非凡的价值。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顶尖的科学人才,但我们也要不逃避孤独,勇敢直面孤独,享受孤独,把孤独的时间,作为一个可以充分思考的时间,作为培养独创性与独立人格的契机,没准你我也可以变成自己圈子里的“天才”

(二)摆脱从众,强化个人性

当大多数人的观点、说法、决定……与你内心的答案产生冲突时,你会选择从众,还是表明真实观点?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面一种做法,毕竟没有人愿意去跟“大多数”作对,那样明显会被孤立、排斥。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也发出了类似的质疑——“从来如此,便对吗?”那么,大多数人的观点,就一定对吗?答案显然是不一定。

有研究表明,盲目地偏听偏信,不积极思考,不仅会弱化我们的思维能力,还会加深我们的孤独感。所以,积极思考,培养个性化意识,也是摆脱孤独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积极表明自己的真实观点, 即使是错了,也没关系,因为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个人信心,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孤独。

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孤独修心课》内页

(三)学会正确依靠“他人”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善于借助他人之力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作者和田秀树说:“我们大可不必凡事都自己扛,很多时候尽可以求助他人。”从这点来看,我们感到孤独,是因为我们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

比如,身在他乡,朋友、亲人都不在身边,孤独感就会表现出来,或者加重,而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可替代的依赖对象,我们可以尝试结交新的朋友、参加同城的老乡会、加入兴趣班等。

战胜孤独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拥有多个依赖对象与选项。这就像备用牙刷、备用轮胎一样,当其中一个没办法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人是群居动物,即使能够很好地与孤独共处,但也不妨碍我们与他人进行互相支撑,共同进步。


三、做真正不孤独的人

在看完了《孤独修心课》——为孤独者准备的9堂课以后,让我最有共鸣的是用“阅读”来摆脱孤独这部分内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的一个“孤独者”,或者曾经是一个“孤独者”——害怕孤独、将希望寄托给别人、不愿被指责、一味听从……甚至活成了别人,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就处于这种“孤独”的状态。整体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什么,工作、生活完全没有条理性,还变得爱发脾气。打开聊天软件,也不知道跟谁聊,有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找谁说——跟亲近的人说,怕他们担心;跟陌生人说,又觉得说不着,毕竟,没有人愿意做情绪的垃圾桶

后来,强制自己坚持每天读书。在这之前也有在读,但只是断断续续的。开始坚持以后,收获很多。比如,没时间胡思乱想了,因为想做的事有好多;思维能力提升了,即使是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也能一下子理清逻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知道别人说的不一定都对,不一定适合自己,要有选择……最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孤独感了

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孤独修心课》内页

在《孤独修心课》中这样写到:懂得越多,不了解的东西也越多。读书是了解自己最有效的途径。所以,与其依靠别人,担心随时而来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不如努力让自己成长起来,直面孤独,与孤独为友,携手看遍风景,走完人生之路。



我是书不白读,每天分享好书。愿你和我一起,书不白读,皆有所获!感谢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爱因斯坦   孤独   都会   本位   和田   心甘情愿   天才   情绪   内心   担心   身上   观点   对象   习惯   精神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