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成材吗?


“打骂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成材吗?

图中跳桥的男孩是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产生了冲突,遭遇了母亲的一顿批评。冲动的少年,随即打开车门纵身跳下大桥。

悲剧已经发生,我们不去评判对错,毕竟孩子的离开和一个家庭的破碎已经成为悲痛的事实。

古话说: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的“恐吓”中长大的,即便是长大之后那句耳熟能详的“你是不是欠揍了”依旧能让人汗毛竖起。

“打骂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成材吗?

其实,我们并不倡导用打骂来教育孩子,打骂就跟抗生素一样,单纯的感冒只为了见效快,直接上抗生素,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却给身体埋下的各种危害。打骂不仅不能实质性解决存在的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内心会变得十分脆弱,也及其自卑,他们对父母会持有恐惧的感觉,为了避免遭受父母的打骂,只能唯命是从,久而久之就变得胆小、自卑。

那么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取代“打骂”呢?

1) 从了解孩子开始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 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此时,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尝试来倾听孩子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

“打骂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成材吗?

3) 修正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待孩子的表现。

4)不在暴躁的情绪中教育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论如何也平静不的时候,父母要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有时各退一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打骂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成材吗?

当然,有的家长脾气比较暴躁,加上孩子比较调皮,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如果实在克制不住,想要立刻教育孩子,那么以下几种话不要说:

1.难听的话:“你就是个傻瓜、是个骗子、就是个不中用的人。”

2.强迫的话:“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让你不要去做,你偏要做。”

3.威胁的话:“作业写不发完,看我揍不揍你!

4.侮辱的话:“这点事情你都做不好,废物一个,笨蛋,饭桶。”

5.压制的话:“不要和我解释那么多,你别再狡辩。”

6.贿赂的话:“你只要听话,我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考到一百分,我就带你去游乐场。”

7.挖苦的话:“扫个地都扫成这个样子,长大以后能干嘛?还不如去搬砖。”

其实教育的实质不应该是残酷的,父母和老师,不仅仅是要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宽容真诚的教育,更加动人,也会事半功倍。

“打骂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成材吗?

儿童精神疾病医生、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常常在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的终身畸形负责。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如果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

克制自己的情绪,温和地教育孩子,让家庭环境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才是对孩子最大的馈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孩子   棍棒   成材   抗生素   粗暴   暴躁   自卑   教育孩子   温和   耐心   平静   情绪   状况   父母   儿童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