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百科「第4期」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聊聊孩子之间的矛盾


育儿百科「第4期」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聊聊孩子之间的矛盾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话题引发了诸多孩子家长的讨论: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某档节目中回答的一位观众的问题:我的孩子回家告诉我:妈妈,我被同学欺负了,他们打我,您会不会跟孩子说“打回去”?当时,李玫瑾教授非常坚定地告诉家长:打回去。

我也非常赞同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如果从防止校园暴力的角度来看,的确如此。但孩子之间的纷争,我们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呢?


育儿百科「第4期」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聊聊孩子之间的矛盾


孩子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产生纷争的原因是大不相同的。1岁半之前的孩子,很少会与同伴发生争执。而孩子一旦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会与同伴之间产生矛盾。所以,1岁半-3岁之间的孩子,经常会因为抢玩具发生矛盾,而这个时期孩子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会出现推人、抓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导致矛盾的发生。

而3-5岁的孩子,矛盾经常会发生于游戏中。例如:抢玩具、游戏中存在分歧、破坏了对方的作品等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社会性交往的关键期,他们渴望与同伴之间的交互,同时又缺乏正确的交往技巧,情绪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容易在游戏中发生矛盾。

4-7岁的孩子,学会了拉帮结派。仔细观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说:我不跟你玩、我不要跟你做朋友;或者你不要跟他玩,要不然我就不跟你玩。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团队意识的萌芽,并对不同于自己意见的人或事会选择排斥,无法谅解和理解对方。

还有一个特点,3-7岁之间的孩子,经常会拒绝第三者加入到自己的圈子。所以,他们对新伙伴、新朋友需要时间来慢慢接受。如果对方强行冒犯,或家长强行介入都会引发孩子之间的矛盾。

7岁以上的孩子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小团体。这个时候就可以体现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了。比较喜欢暴力的孩子就会聚到一起,然后合伙欺负被其他团体孤立、排斥的对象。


育儿百科「第4期」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聊聊孩子之间的矛盾


孩子经常被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我的孩子经常被欺负?难道是命苦吗?在学校经常被欺负的孩子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好胜心强。对所有事情都需要争个输赢,无形之中得罪了身边的朋友,慢慢地被孤立。

第二、过于软弱。懦弱的人是难以被人尊重的,甚至会让同伴嗤之以鼻,逐渐也会被孤立。

第三、爱惹事,自己又不够强大。身边总有这样的孩子,喜欢去惹别人,看见狠的不敢惹、看到弱的就去欺负。这样的孩子不被孤立才是奇迹。

第四、爱打小报告、挑拨是非。这样的孩子也不少,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关注,特别喜欢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然后用同样的方式挑拨同伴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孩子也是孩子之间最痛恨的。

所以,校园暴力的主要对象,一定是被排斥、被孤立的那个人。他没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团队里面的同伴都是一丘之貉。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被打的情况。孩子也是在被打的经历中渐渐地成长起来。但如果孩子经常被打,就必须引起重视了。


育儿百科「第4期」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聊聊孩子之间的矛盾


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美国就有这样一项心理研究,追踪一些校园暴力受害者的成长经历。经常被欺负的孩子,不一定会对他未来的工作、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他们的人格塑造普遍出现较大的问题,甚至有一定比例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而这类人群,大概率的形成懦弱、自私的个性。

所以,经常被欺负的孩子,会给他本身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育儿百科「第4期」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聊聊孩子之间的矛盾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被打的对象?

孩子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到最后经常被欺负,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我们要从孩子社会性交往的初期就要关注。

第一,3岁之前,教会孩子交往的方式。很多家长都会出于成年人的思维,要求孩子大度的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分享。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劝导,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千万不要强硬要求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分享。同时,要杜绝孩子去抢别人的玩具。教会孩子征求别人的同意。

第二、3-6岁,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社交方式。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坚持自己的想法。4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出现告状的现象,这时候正好处于孩子社交行为的关键期,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的社交行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发泄情绪的小技巧,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让孩子尝试新的社交环境。孩子的社交圈子要避免太过于固定,多鼓励孩子进入新的社交圈子。同时,孩子选择的社交圈子,家长要尊重。即使孩子选择的朋友令你不满意,也一定要给孩子去尝试的机会。即使出现了问题,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家长也要尽量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否则,孩子永远接触不到你认为的“恶”,就剥夺了他学会处理社交危机的学习权利。当孩子自己感受过之后,他一定会作出自己认为更合适的选择。

第四、不要因为社交问题对孩子发脾气。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建议家长因为孩子的社交问题对孩子指责孩子。任何情况下,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够及时出现。

第五、改掉议论是非的坏习惯。实践证明,孩子喜欢挑拨关系很大程度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不要消极评价自己的丈夫、妻子、公婆,更不要议论别人的是是非非。相反,让孩子学会管理好自己,不要干预别人,学会尊重他人。

所以,只要让孩子不脱离群体,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圈子,就不必担心未来成为“命苦”的孩子。但是,孩子之间的社交行为不是成年人可以强求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让孩子慢慢成长和积淀。

如果您对本期话题有什么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您对育儿方面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告诉我,我会为您解答。

点赞、专注加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提示:本文有视频版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矛盾   孩子   都会   关键期   年龄段   孤立   社交   同伴   百科   家长   对象   圈子   父母   玩具   发生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