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成长的契机

作者:筱泓

1


“我非得去学校撕了那小屁孩不可!”娜叉着腰站在我面前愤愤地说着。

怨不得她这么生气,她的心头肉哒哒,刚从外地转学回来,在班上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毛毛。

可没过两天,哒哒就开始一天一个伤痕,前天脸被毛毛的指甲划了一下,渗出小血丝;昨天胳膊被毛毛掐青了一块;胳膊上的淤青还没有化,今天傍晚放学后,又发现哒哒膝盖的皮破了,原来是被毛毛推倒在地。

娜娜气得七窍生烟:“这熊孩子,才多大就这么坏,他爹妈不管,明天我一定去管管他!”

我拉住她:“你想怎么管?打他?骂他?还是跟他父母互相怼?”

她被我这么一说,愣了几秒,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那有什么办法呢?”

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打被人骂被人欺负。

亲眼看到尚且受不了,更何况自己看不到管不着的地方,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就会焦虑得不要不要的。

娜娜看着哒哒天天带伤回家,抓心挠肝般的难受。

可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却无法避免。

每一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成长的契机


2


读小学时,我的同桌是个男生,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争争吵吵:写字时,他双臂撑得大大的,把我挤得只剩一点点地方;喜欢擅自动我的铅笔、橡皮;把我的乒乓球拿去玩,结果弄瘪了……,在生气的时候,就在桌上画一条三八线,彼此不越界;和好的时候,三八线就不见了。

争吵打闹,在孩子的世界中极为正常,即使有时候也会你打我一下,我咬你一口,可要不了多久,就又和好如初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童年,都会找到类似的影子。

心理学家李雪说:

童年是经历各种自发体验的过程,既有温暖的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冲突,嬉笑怒骂构成童年百态。

孩子本身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经历过,就会既不执着也不恐惧任何一种状态,发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3


昨天带小桂圆下楼玩的时候,看到晓晓和琪琪为一只小猪佩奇争了起来,原来两人各自都带着自己的小猪佩奇下楼过家家,后来就玩跳绳了。

等到准备回家时,发现没了一只,琪琪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晓晓妈一看,问清楚事情经过后,就拉着晓晓到一旁的草丛里开始找起来,一会儿就捡到另一只小猪佩奇,跑到琪琪妈面前:“阿姨,你看,这只才是琪琪的小猪佩奇。这上面有琪琪给佩奇画的花呢。”

琪琪一看,立刻破涕为笑,不好意思地从地上爬起来,接过佩奇,小声地对晓晓说:“对不起。”

晓晓妈一边走一边说:

“以后遇到这样的事,不要着急,先动动脑筋想办法,哭闹吵架解决不了任何事。”

每一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成长的契机。我们可以因势利导,籍此锻炼他们的冲突解决能力。

2014年,心理学家Frank Vitaro对3208位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

在幼儿园期间经常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的孩子,到小学1年级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然而,只要这些孩子拥有了良好的冲突解决能力,那么他们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攻击行为,而且还会更好地和同伴相处,获得高质量的友谊。

冲突解决能力,在于我们对孩子的引导,我们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都在孩子的眼里心里,他们将成以我们为榜样,复刻处理。

因此,如何面对孩子的冲突,至关重要。

每一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成长的契机


4


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在冲突过程中磕磕碰碰,优、劣势各不相同,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呢?

 

1、不盲目介入

曾看过一个故事:

幼儿园家长群里,默默妈因为默默被曦曦划伤了脸,在群里闹开了,要曦曦妈给个说法。

曦曦妈表示疑惑,因为没有听老师说孩子在班里惹事。

于是找来孩子问个明白,发现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曦曦和默默在幼儿园一起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拿一个玩具朝着默默扔过来,差点砸到她,我就伸出手去挡,结果不小心把她脸划伤了。

曦曦马上就道歉了,默默说没关系,老师表扬了她们。老师觉得事情已经解决了,就没有对家长说。

老师在群里解释道:默默幸亏有曦曦帮着挡了一下,要不被玩具砸到了,后果更严重。

那位家长又问了孩子,详细了解情况后,在群里说错怪孩子了,直接道歉了。

让我们学会做个“倾听者”吧,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另一方面也能更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

2、孩子打人,家长一定要及时道歉

《育儿大师》中,小花不知轻重,玩闹中多次伤害到圣恩,但小花父母却笑嘻嘻地看着小花伤害圣恩,没有任何愧疚的表情。

圣恩的爸爸看到圣恩被淘气的小花拖来拽去,先是不停提醒“慢点”“不能这样”,后来看小花爸爸妈妈无动于衷后,忍无可忍,站起来指使圣恩还手打小花,怒吼道:“你妈不管你,我替你妈教训你!”

任何人看自己的孩子被人打,是比自己被打还要难受的,如果看到孩子总被欺负,对方却毫无歉意,最后一定会介入,于是孩子间的冲突,往往就会变成了双方家长的矛盾冲突。

不管是什么原因,当孩子主动打人、伤到别人时,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带着孩子向对方的孩子和家长道歉。

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诚意、消退怒气;又能让自己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要承担代价。

每一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成长的契机


3、教孩子自我保护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曾发布过一条动态:

去幼儿园接女儿早早时,发现早早的脸上有个明显的牙印,老师说早早是在中午睡午觉时,被睡在她旁边的小男孩咬的。

一下午时间都没有褪掉,可见被咬得不轻。

王小骞按捺住心疼,问她有没有哭。早早说因为小朋友都在午睡,她担心吵到别人,就一直忍着。

问她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她指着咬她的小男孩说:“他跟我玩着玩着就不知道该怎么玩了,所以就咬我了。咱们别说这件事了,走吧……”

早早又嘻嘻笑着说:“妈妈,我不告状。”

王小骞说:

“好孩子,心地纯良,为人着想。但是,亲爱的宝贝,除了替“肇事者”解释和不打扰其他睡觉的小朋友,你也该知道让自己免受伤害是底线,无论对方出于善意还是恶意。

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爸爸妈妈希望你可以第一时间推开他,可以大声制止他,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绝不是告密。”

在每一场冲突过后,我们不仅要教孩子解决冲突的办法,还有告诉他们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

每一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成长的契机


5


网上有一份在教孩子冲突中保护自己的法则,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1、抓住对方的手,直视对方的眼睛,大声告诉他“不要”。

2、如果对方不予理睬,那么不要理他,径直走开。

3、如果对方还跟着你,想办法寻求帮助,找朋友或者大人帮忙。

对于年幼的或者特别内向的孩子,我们可以在家里跟他玩角色扮演。

让他扮演主动动手的一方来推大人,此时,大人示范的重点是:

1、摔倒的时候,要双手保护头部;

2、一定镇定,稳住自己,认真且大声地对方说“你不要推(打……)我”;

3、如果对方继续,让孩子迅速跑开,可以去找大人,也可以出手反击。

我们与孩子,还可以角色互换练习。

永远把孩子护在我们的身后,并不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而是当有一天,他长大成人之后,我们能确定:他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冲突   孩子   都会   契机   小花   小朋友   幼儿园   童年   大声   大人   爸爸   家长   父母   事情   老师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