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摘下性别标签,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乐高摘下性别标签,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乐高摘下性别标签,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文|张蔚斐

图|unsplash

来源|成长的可能


10月11日,丹麦玩具公司乐高表示:不再为其产品贴“适合女孩”和“适合男孩”的性别标签。我们发现,原本在乐高官网上按照性别标签来搜索产品的功能也一同下线了。


此前,有人认为乐高把汽车机械类标注为“适合男孩”,烘焙过家家标注为“适合女孩”的行为是加强性别刻板印象的做法。


为此,乐高还宣布启动“Ready for girls”项目,致力于消除积木产品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早在6月17日,乐高玩具就曾提出过“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形状”,鼓励更多女孩玩乐高。


从这一系列改变中不难发现,乐高在积极鼓励用户更多地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乐高产品,玩具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越来越受关注。


#1

玩具有性别之分?

社会环境导致性别刻板印象


“你是男孩,就该玩小汽车。你是女孩,玩什么小汽车?”这样的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为什么一件玩具被打上了性别标签?


可以观察到,有“性别”的玩具大多和长大后的社会角色、职业选择挂钩,是由成人的社会经验决定的。强调非生理性的性别差异,其实就是性别刻板印象。不同于性别歧视,它是一种固化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男孩要坚强,怎么能像女孩一样哭哭啼啼?”“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家长的举动,无不在向孩子灌输着性别差异带来的限制。


年幼的孩子大多对性别差异的概念并不明确,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来源于家长的告知,由于家长本身因社会环境而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孩应该玩机械汽车,女孩应该玩过家家洋娃娃,不自觉就传达给了孩子,在选择玩具时,家长也会更有倾向性。


就像很多家长常常说的:“男孩理科好,女孩文科好。”其实也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乐高公司曾进行过一项全球调查,研究团队以问卷形式共访问近7000位家长与他们6到14岁的小孩,以了解家长与小孩对创造力的想法。


据乐高研究发现,家长更鼓励男孩从事创意游戏,接触科学、科技相关的活动。这是因为在家长的认知中,需要创造力的职业通常以男性为主。女孩则更常被鼓励进行感知类、艺术类、表演类的游戏。


由于家长从小向孩子们灌输这样的观念,男孩自然而然地比女孩在理科方面的发展上得到了更多鼓励。孩子的大脑不断接收这样的信息,刻板印象带来的差异化对待,可能导致男女生文理成绩的分化更明显。


乐高摘下性别标签,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截图为纪录片《No more boys and girls》


BBC纪录片《No more boys and girls》(男女不再有别)中,认知神经影像学教授吉娜·里蓬说:“男女大脑几乎不存在结构差异。”


并非是生理结构差异导致了孩子们的行为认知差异,而是后天环境影响,让他们对于男性女性分别擅长什么、该玩哪些玩具、什么样的职业、社会角色更适合自身性别这件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判断。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王亚平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当天,“女航天员上太空有啥不一样”话题登上热搜。据央视新闻报道,男女航天员在选拔标准上没有很大差异,由于女性身体激素影响,女航天员对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持久。性别刻板印象的藩篱逐渐被打破,社会角色分配也给了我们更多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教授在《促进性别平等儿童工作指南》发布会上提到:“想改善儿童性别不平等,要先改变儿童身边人的性别意识——即家长和教师要先有社会性别的认识。”


#2

性别标签在扼杀孩子的自信和创造力


BBC纪录片《No more boys and girls》(男女不再有别)中,英国的贾维德·阿伯德莫乃医生对23名七岁儿童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与实验。孩子们的观点显示出: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仍然根深蒂固,日常语言、教学氛围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于性别和自身的看法。


乐高摘下性别标签,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乐高摘下性别标签,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截图为纪录片《No more boys and girls》



“男孩比女孩聪明。”

“男人在事业上会更成功。”


性别刻板印象往往会导致女孩低估自己的能力,自信程度也比男孩低很多。在成年后也依然影响、限制着她们。10月14日,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数据显示,中国已有的约1亿心境障碍患者中,女性占据六成以上。女性更容易将情绪内化,不够自信又心思细腻的她们往往更能感受到孤独和抑郁情绪。


对于男孩来说,从小被要求坚强的他们在情感表达上稍显乏力,长时间的压抑反而会导致攻击、暴力等行为。


家长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发展空间,在乐高出示的研究报告中显示,76%的家长鼓励儿子玩乐高积木,而仅有24%的家长鼓励女儿玩,女孩的创造力被忽略了。


有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可塑性很强,比如,玩过家家玩具三个月,孩子会变得更细腻;玩建构类玩具三个月,孩子的空间想象力能显著提升。


家长潜意识里的性别刻板印象,最终体现在养育方式上的差异化,逐渐影响孩子的性格、能力、影响他们的人生。


正如“女孩学理科”这件事一样,在不被期待的环境中发展的事件,她们受到的阻力往往更多。同时,也有部分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因刻板印象强迫女孩选择学文科,这样也会导致孩子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很多兴趣和天赋因此被扼杀。


孩子的自我选择能力得不到发展,小到玩具,大到未来的专业课程、职业,孩子正在接受被安排的人生。而真正良性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告诉孩子,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样子。


以性别标签粗暴区分的男孩游戏和女孩游戏其实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能力培养。传统的男孩游戏更多的是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女孩游戏则帮助培养情商、艺术感知能力、想象力和修养气质。这些能力不分性别,在男孩女孩的身上同样重要。


接触差异化明显的玩具更有利于孩子们获得丰富的社会认知和技能,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其实,早在1974年,乐高玩具盒中就有一封给父母的信:


创造的冲动在所有孩子心中都同样强烈,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关键是想象力而不是技巧。照着你希望的样子,去建造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床、卡车、娃娃屋、太空船。


许多男孩喜欢娃娃屋,他们比太空船更贴近人性;许多女孩喜欢太空船,他们比娃娃屋更激动人心。


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合适的材料放在他们手中,让他们创造他们喜欢的东西。


乐高摘下性别标签,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图为乐高1974年的信 来自网络)


乐高玩具公司曾传达给大众的信息是:不要因为性别束缚孩子的喜好。孩子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平等的性别观念更有利于孩子激发潜能。


#3

消除儿童性别偏见

让每个孩子自由发展兴趣爱好

如何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呢?


一、警惕性别营销


犹他大学社会学副教授Kyl Myers发布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研究中提到,家长需要意识到“性别营销”的存在,在童书市场上就有这样的案例,一册可以写完的书,被分成男女不同版本,例如《成为真正的男孩》和《成为真正的女孩》。有时候,这只是商家获利的途径。在儿童消费市场上,玩具和服饰也存在典型的性别差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不同区域逛一逛,告诉他们,男孩也可以喜欢粉红色,女孩子也不一定要穿裙子。


二、理解并支持孩子的选择


有时候,孩子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后天环境影响导致的,比如男孩本身喜欢粉色,家长也支持他,但是当他上了幼儿园,接触了其他小朋友之后,会因为“喜欢粉色”这件事遭到其他人的异样眼光。久而久之,他就不喜欢了,认为自己是“异类”。


这些外部声音和过多干涉,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此,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遵从内心喜好,更要给他们强大的心理支持。要主动引导孩子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告诉他:“男孩可以喜欢粉色,是你的同学理解错了。”


三、打破标签限制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玩一些交叉标签的游戏,比如角色扮演,打破性别标签的刻板印象和限制,让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角色体验中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在过家家游戏中让男孩照顾宝宝,让女孩开汽车、建房子,接触多元化的游戏有助于孩子在游戏中培养社交能力、共情能力。


四、以身作则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则,比如,父母共同承担家务,不能给孩子造成“女性就应该承担更多家务”的错误观念。家长要把性别平等的意识融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


五、尊重孩子的兴趣


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导向性进行培养,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的自驱力。而不是根据性别刻板印象强势“规定”孩子必须喜欢什么、玩什么游戏、从事什么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创造力   性别   印象   标签   孩子   纪录片   认知   差异   家长   男孩   玩具   能力   女孩   喜欢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