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的《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读汪曾祺的《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这篇短文是汪老在1986发表在《光明日报》的随笔。

作为当年那个时代有机会到香港的文化人,汪老的角度可谓有趣。

开篇就是“香港多高楼,无大树”,直接点题。

的确,当年内地人到香港,第一印象必然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完全被震撼。

然后开始描述摩天大楼,从高度,从材质,从色泽,细腻!

因此再次点题,“无隙地可种树也!”

然后开始描述香港的树。香港还是有树的,都在半山,都在海洋公园。

读汪曾祺的《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注意,汪老说的是树,而不是高树。

另外汪老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他在海洋公园游玩的场景和体会。

比如对于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游乐设施,作为老人,看着年轻人的兴奋不已的神情,感叹逝去的年华!

但我看来,汪老其实心态一点不老,能和年轻人一样喝可乐,就是心态的表现。

同样,作为老人,汪老自己说不愿意逛街。这很正常。

尤其是离家几天,自然思念北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那些大树。大树在这里就是家乡的投影。

这里提高了两个作家。

古华。原名罗鸿玉,电影编剧、作家,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芙蓉镇》。

张辛欣。江苏省作家。代表作《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

当然,当年能到香港,还是有公事的,就是文化交流活动。

到香港,文化交流怎么能不到大屿山呢?

那是香港人度假的地方,海边风景是非常优美的。

但是,古华依然纠结于大树。他认为,大屿山上应该有大树,会更好!

当然作为湖南人的古华,家乡自然有很多大树。

回到北京,汪老借用了司机的话,来表达自己感受,“北京将来也会有这样的速度的”。

的确,经过35年的高速发展。北京已经将香港远远抛在后面。

北京的摩天大厦不一定有香港多,但其活力无与伦比。

即便如此,北京依然保存了大树,比如故宫等各大公园的古树依旧。

但因为道路的拓宽,两侧的大树的确越来越少。

希望按照汪老的预言:“北京有大树,北京才称其为北京”。

通读汪老这篇作品,字字珠玑,润物无声,没有贬低香港和北京,而是用楼和树的对比,印证现状,展望发展,文笔之细腻,二零年代独树一帜!

读汪曾祺的《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香港   半山   北京   光明日报   大树   隙地   故宫   地平   代表作   文化交流   高楼   细腻   家乡   当年   作家   公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