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湿邪为六邪之一,湿邪为患,可导致多种疾病。体内有湿,自然要将其赶出去,这时便要用到化湿法了,温化寒湿法和清热燥湿法是其中常用的两种,分别可以对付寒湿和湿热。这两种方法是如何应用的?跟着下文找找答案吧。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温化寒湿法

温化寒湿法是运用温燥芳化、温阳、淡渗分利为主的方法以散寒化湿、温化寒湿,适用于湿从寒化或阳虚气不化水所致之痰饮、水肿、痹证等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湿邪有内、外之分,感邪后又有寒化、热化之异,对于湿邪寒化或阳虚生湿之证,临证选用厚朴、半夏等苦温燥湿法药物,以达燥湿之功;或加用附子、桂枝、干姜等温阳法药物为主,以达标本兼顾、温阳化湿之功。临证以温阳散寒、燥湿之温法为主,如甘姜苓术汤、苓桂术甘汤之主用干姜,渗湿汤之主用干姜、丁香,茵陈五苓散之主用桂枝,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真武汤之主用附子,实脾散之主用附子、干姜等。

在立温化寒湿法时,可根据病情配以分利、理气、辛散等法,主水、制水、散水、利水、化水同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或根据病情配以淡渗分利之利法,大多选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泽泻等药物。因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性趋下,故每于化湿方剂之中配以利法,可使湿邪下泄,从小便而出,予邪以出路,以提高祛湿效果,如茯苓皮汤在用薏苡仁、大腹皮等温化燥湿药物的同时,伍用淡渗分利之茯苓皮、猪苓、通草、竹叶,而成“淡渗分消湿浊”之方。如胃苓汤之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茵陈五苓散、真武汤、附子汤之用茯苓等,皆说明利法在化湿方剂中有较为普遍的配伍意义。

或根据病情配以利气化湿之理气法,大多选用陈皮、大腹皮、厚朴等药物。温化寒湿方剂中配以理气;其一行气有助于化湿,其二恢复中焦脾胃气机,有利于寒湿的分解,可收行气化湿、畅中祛湿之功。如实脾饮之伍用厚朴、大腹皮,鸡鸣散之伍用紫苏叶、陈皮,平胃散之厚朴、陈皮等,皆属此配伍思想。

或根据病情配以甘辛悦脾之消法、助运之法,温化寒湿之化湿方剂中常用甘辛悦脾之品为佐使,大多选用甘草、大枣等以切中证机,如平胃散之用甘草、大枣。

或根据病情配以汗法,大多选用生姜等汗法药物。在于借其宣散之力,以散内外之水湿,如真武汤之用生姜等。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清热燥湿法

清热燥湿法主要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盛(热重于湿之证)所致之湿温、黄疸、痢疾、泄泻、咳喘等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临证对于湿热蕴结、热重于湿之证,当以清热泻火、清热燥湿之清法为主,临证常选用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清热、燥湿解毒之品,既取其燥性以燥其湿、直折其湿,又取其寒性以清其热、直折其火,达到祛湿、清热双效之目的。如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之主用黄柏,王氏连朴饮之主用黄连,蚕矢汤之主用黄连、黄芩等;他如三加减正气散、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等方剂皆此配伍思想。

清热燥湿法在立法时除以清法为主外,亦应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配以分利、温燥、宣散诸法,以加强化湿之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或根据病情配以淡渗分利之利法,大多选用栀子、通草等药物。在于通利三焦、泻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如黄连解毒汤、王氏连朴饮之配伍栀子,四妙散之配伍薏苡仁,蚕矢汤之配伍生薏仁、木瓜、通草、栀子等皆此配伍思想。

或根据病情配以辛香温燥之温法,大多选用厚朴、制半夏等药物。在于加强燥湿、化湿之药力,其次通利气机、下气化湿,与苦寒燥湿药物相伍苦辛并进以分解互结之湿热,如王氏连朴饮之配伍厚朴、制半夏等。另外,配以温燥之法亦有反佐之用,如蚕矢汤之用半夏、吴茱萸,其意义在于大队苦寒药物中佐用少许温燥之品,既可加强燥湿之力,又可防苦寒凝滞之弊,寓相反相成之意。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或根据病情佐以宣散之法,大多选用芳香辛散之品,如淡豆豉、紫苏等药物。能发表宣里、宣透湿热,如王氏连朴饮之用淡豆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大腹皮   通草   茵陈   燥湿   干姜   厚朴   附子   半夏   湿法   苦寒   茯苓   方剂   湿热   病情   体内   药物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