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看到小动物就往后躲,父母缓解孩子恐惧心理,只需4种方法

为人父母,我们常常会疑惑,孩子幼小的心灵怎么会滋生出恐惧。前两天,一位宝妈就求助道,自己的女儿今年6岁了,平时活泼开朗,就是害怕小动物。其他孩子看到小猫、小狗,会情不自禁的抚摸它们、抱抱它们。可是她女儿看到小动物,直接就往后躲,眼神充满了恐惧。

6岁女孩看到小动物就往后躲,父母缓解孩子恐惧心理,只需4种方法

为了帮助女儿克服恐惧,宝爸宝妈想了不少办法。如经常带她去动物园,可女儿一到动物园马上进入戒备状态,浑身紧张、闹着想回家。尝试让她和小动物合影,孩子立马躲在我们背后,怎么哄都不出来。

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带了一只小白兔到教室,让孩子们观察。女儿却躲在角落里不敢看,老师为了锻炼孩子,把小白兔拎到女儿面前,女儿直接被吓晕了。

对于孩子的恐惧,父母往往不以为然,把它归咎于孩子还小,等孩子大一些自然能克服。有的父母,甚至觉得孩子恐惧的样子太萌新,一边拍照一边哈哈大笑。等到孩子被恐惧折磨的死去活来,危及正常生活时,父母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孩子的恐惧不容小觑。法国的莫洛亚曾说道,恐怖的痛苦格外强烈,且亦更其无聊。

孩子常常对客观存在的某些危险或潜在危险,表现出一时性的恐惧反应,如惊叫、哭喊、回避、心跳加速、面色苍白、浑身战栗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成人的恐怖症根源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恐怖经历。所以,了解婴幼儿恐惧的发展阶段、成因以及应对方法,有助于婴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

婴幼儿恐惧的发展阶段

随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认知经验逐渐丰富,婴幼儿的恐惧出现了分化,发展出更高级的恐惧形态。

1.本能的恐惧

这是婴儿一出生就有的恐惧,由于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并不发达,只能够看清附近20-25cm的东西。而新生儿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有些能够根据左右的声源,做出转头面向声源的动作。另外,新生儿肤觉比较敏锐,轻轻挠他的手心、脚心,婴儿手脚会蜷缩起来。新生儿皮肤也能够感觉到外界冷热的变化,进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所以,最初的恐惧并不是视觉恐惧,而是由听觉、肤觉、前庭觉等刺激带来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4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了与知觉密切相关的恐惧。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曾在1961年开展过,一项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视觉悬崖实验。

6岁女孩看到小动物就往后躲,父母缓解孩子恐惧心理,只需4种方法

这两个人先是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图案,然后营造出视觉悬崖的效果,并铺上玻璃板。实验过程是把6个月左右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妈妈在另一端呼喊婴儿,没有悬崖错觉的一侧,婴儿很快听从妈妈的召唤,来到妈妈身边。有悬崖效果的一侧,无论妈妈如何呼喊,婴儿也不愿意爬过去。这说明,孩子的视觉恐惧逐步发展起来。

3.怕生

怕生是指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恐惧反应。5个月左右的婴儿,需要时刻待在妈妈身边。妈妈离开他的视线范围,对他而言,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8个月左右的婴儿,则害怕独自待在陌生环境,或是单独与陌生人相处。

4.预测性恐惧

随着想象力的发展,2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害怕童话里的妖怪、巫婆等,因为他们经常伤害善良的人们,幼儿害怕他们跑出来伤害自己。3岁左右的幼儿则开始怕黑,晚上不敢关灯,因为妖怪等可能隐藏在黑夜里。幼儿也害怕空抽屉、大柜子等,担心妖怪等会从里面钻出来。

6岁女孩看到小动物就往后躲,父母缓解孩子恐惧心理,只需4种方法

婴幼儿恐惧产生的原因

恐惧大多不是直接扎根于婴幼儿心中,主要与这3方面因素有关。

1.先天性因素

婴儿出于生存的本能,会对某些事物和场景产生恐惧感,并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比如下落恐惧,婴儿下坠可能伤及四肢、躯干,甚至异常脆弱的大脑。所以,5个月以下的婴儿,会因为梦到下落而突然惊醒。

不过,因为先天性因素造成的恐惧极少。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研究表明,儿童先天的恐惧对象只有大声和悬空,其他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

2.生理和心理因素

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缺陷等,也使孩子容易形成恐惧心理,造成孩子的挫折感、焦虑感,产生逃避、退缩行为。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活动范围不一致、认知能力不相同,故拥有不同的恐惧对象。比如,1岁孩子害怕上厕所,2岁孩子恐惧妖魔鬼怪等。这类恐惧一般是一种短暂现象,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退。但是,有些孩子的恐惧却挥之不去,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

孩子出现睡眠不足、发烧、呼吸不畅等情况,身体不舒适,对肢体缺乏控制感,也容易产生恐惧。

如果妈妈对1岁半-2岁的孩子较冷漠,平时很少陪伴孩子,与孩子缺乏肢体接触,对孩子冷言冷语等。孩子会因此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变得容易哭闹,入睡困难,睡觉不踏实等。白天,孩子离不开妈妈,只要妈妈离开一会儿,他就会大哭不已。母亲的冷漠、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是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6岁女孩看到小动物就往后躲,父母缓解孩子恐惧心理,只需4种方法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不小心做了错事,就非打即骂。还有些父母在外面受了气,回到家就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贬低甚至羞辱孩子。这会使孩子神经紧张、甚至神经衰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3.社会因素

1950年,有人提出了“恐怖症习得论”,认为恐怖症是通过经典的条件作用学习而得来的,恐惧行为是巴浦洛夫式的条件反射。60年代以后,一系列的实验表明,恐惧可以由观察学习形成。孩子的习得性恐惧可以分为3种。

缓解孩子恐惧心理的4种方法

有些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恐惧,要么带着孩子远离恐惧对象,要么由母亲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安抚,这些行为,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恐惧心理。父母可以针对孩子恐惧心理的成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孩子不再为恐惧困扰。

1.积极拓展孩子的知识

古希腊的普鲁塔克在《卡伊乌斯·马瑞乌斯》一书中提到:

陌生的事物常常显得最可怕,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如此。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即使是真正可怕的事物,也降低了它可怕的程度。

如果孩子的恐惧是因为认知能力不足,如害怕妖魔鬼怪等,父母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相关知识,让孩子知道人死后形神俱灭,世界上本没有妖魔鬼怪等,统统是人类的想象。

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检查一下他的房间。让孩子亲自观察一下床底、抽屉里面、柜子内部等,是否有妖魔鬼怪等,让孩子放下心中的恐惧。

6岁女孩看到小动物就往后躲,父母缓解孩子恐惧心理,只需4种方法

2.父母要善于表达爱

对于生性敏感、情感不稳定、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父母平时可以多抱抱、多亲亲。心理研究表明,通过词语表达出来的情感只有7%,50%以上的情感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剩余30-40%的情感是通过说话的语调、声调和强弱的变化表达出来的。身体语言能够让孩子更有效的感知到父母的爱意,也能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效缓解孩子的恐惧心理。

一些父母爱得比较深沉,很难向孩子述说自己的爱意。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如在《囧妈》里面,伊万妈妈的爱就是不断向伊万投食。可惜,伊万没有读出妈妈的爱,只觉得不胜其扰。对于婴幼儿来说,父母不把爱意说出来,孩子很可能觉得父母没有想象中那么爱自己,从而心生恐惧,唯恐父母遗弃自己。

3.正视孩子的恐惧心理

有些父母故意无视孩子的恐惧心理,认为这样孩子会逐渐克服恐惧。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恐惧心理加以嘲讽,取笑孩子是胆小鬼。其实,这会导致孩子的恐惧心理不能外漏,只能逐渐积累,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击垮孩子内在的心理防线。

6岁女孩看到小动物就往后躲,父母缓解孩子恐惧心理,只需4种方法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恐惧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自己小时候也怕黑、怕蜘蛛,但是,长大后慢慢就不害怕了。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恐惧说出来,一方面可以适当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具体场景,告诉孩子该如何应对。

4.父母要树立好榜样

对于模仿式恐惧,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软弱、恐惧和怯懦等,要向孩子展示自己积极、勇敢战胜恐惧的一面。法国的波韦尔斯曾说,治疗恐惧的唯一良方——勇气。孩子观察到父母面对恐惧的行为,通过模仿习得,也会拥有克服恐惧的勇气。

当然,如果孩子的某种恐惧持续6个月以上,仍然没有消退。父母需要带孩子就医,请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声源   肤觉   恐怖症   父母   孩子   妖魔鬼怪   婴幼儿   悬崖   婴儿   事物   恐惧   害怕   女儿   因素   妈妈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