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是拥有这些特征

一位宝妈吐槽说,她儿子二岁十一个月,刚上幼儿园几天,就被其他孩子欺负了3次,令她心痛不已。

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是拥有这些特征

儿子刚入园的第二天,她就发现儿子胳膊上被咬了一口,伤口处都有些红肿了。询问老师情况,她说根本不知道我儿子被咬这件事。倒是班里另外两个孩子被咬后,疼的哇哇大哭,她问清原委后,马上批评了咬人的孩子。我儿子被咬后没什么反应,所以她一时没注意到。宝妈觉得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所以没放在心上。

第二次是儿子的手破了,一问,还是其他孩子咬的。宝妈本来想和老师沟通一下,后来觉得男孩子还是应该自己处理问题,就没有和老师交流。

最近这次是儿子的脸被抓破了两处,鼻子下面和耳朵前面。宝妈担心儿子脸上会不会留疤,也感觉很困惑,儿子在家明明阳光开朗,怎么到了幼儿园一直受欺负呢?

其实,不少宝妈也有这样的困惑,幼儿园孩子那么多,怎么就我家孩子一个受气包?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受欺负,而是能找到蛛丝马迹的。在幼儿园常受欺负的孩子,一般是因为拥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

拥有这种心态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上,扮演小可怜的角色,以博取老师和其他孩子的关注。

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是拥有这些特征

这很可能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孩子与其他人玩耍时,发生一点小摩擦、小磕碰,家长就反应过激,冲过去像母鸡保护小鸡仔一样,把孩子护在怀里,柔声安慰,甚至对其他孩子、游乐设施恶语相向。

时间一长,孩子习得了这种模式,就会不自觉地复制这种相处方式。在幼儿园里,孩子也会强化原有的畏惧老师、害怕新环境、怯于和小朋友相处等印象,希望唤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怜爱之心,像家长那样对自己细心呵护。

可惜,3~4岁的孩子认知能力较差,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同理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要到6~7岁以后,才能发展出较好的同理心。

刚入园的儿童遵循的大多是“丛林法则”,他们看到这个孩子一副“缺钙”的模样,就会试探着欺负他。如果很好得手,且后续没有老师和家长的介入,这种欺负就会变成一种常态,且愈演愈烈。

杜克大学的约翰·科伊教授研究发现,孩子可以分为5种基本类型:15%的孩子是“受欢迎的孩子”,45%是“被接纳的孩子”,15%是“被排挤的孩子”,大约5%是“被忽视的孩子”,剩余20%左右的孩子是“很难被定义的孩子”。

其中,被排挤的孩子是遭受他人欺凌的高风险人群。因为这种孩子常被边缘化、孤立无援,即使出现什么问题,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更别提及时伸出援手。

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是拥有这些特征

而欺凌者希望自身安全,不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不会被被欺凌者反杀;企图欺凌行为持续下去,就会认真挑选合适的人选来欺负,被排挤者恰好满足这些条件。欺凌者经过一次次的试探,就会锁定这些被排挤的孩子作为目标。

那些受欢迎的孩子,如果受到欺凌的话,他的好朋友就会出手,一起惩戒欺凌者。欺凌者不仅没有心理上的优越感,反而可能遭到大家的抵制。

纪录片《幼儿园》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爱打人的男孩轩轩,某次与女孩玉儿发生了争执。由于玉儿平时人缘较好,另一个男孩就出头为玉儿主持公道,其他几个孩子一看纷纷效仿,他们合力把轩轩围住了。

混乱中,轩轩不小心碰到一个男孩的鼻子,鼻血马上飚了出来。老师认为这一切都是轩轩的错,罚他坐惩罚椅。其他孩子见状,都表示不跟轩轩玩了,他是大坏蛋,轩轩也尝到了被排挤的滋味。

像上文中被咬/抓3次的男孩,如果第一次被咬时,就和其他孩子一样,用哭声吸引老师的关注,老师妥善处理此事,可能他遭受欺负的事件就不会一再发生。

如果男孩就被咬一事,向宝妈表达了强烈的受伤和挫败心理。或许宝妈会更重视这件事,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老师沟通,而不是任这类事情发展,男孩反复受伤。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0%以上的受欺凌者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们曾受到欺凌。

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是拥有这些特征

欺凌事件中,发现孩子受欺凌比知道孩子受到何种形式的欺凌更重要。看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欺凌事件永远隐藏在冰面之下,家长很难发现、也很难帮助到孩子。

另外,孩子如果着装、行为等方面异于常人,也容易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家长不管不顾、没有强有力后盾的孩子,也极易被其他孩子看穿,当成“事实孤儿”这种异类,进而肆无忌惮的欺负。

孩子常常受欺负,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进了幼儿园,意味着进了真实的小社会。这里既有孩子们之间最真挚的友谊,也有成长途中不可避免的伤痛,被排挤、被误解、被伤害等。偶尔一两次不伤筋动骨的经历,反而能够让孩子逐渐成长。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在幼儿园受欺负,很可能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心理障碍,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所以,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一定要重视。

孩子入园后,虽说家庭教育的作用依然非常关键,但老师也承担着教育孩子和照料孩子生活起居的重任,在孩子心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幼儿园恃强凌弱事件中,老师合理高效地加以干预,可以让欺负他人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暴力手段并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也可以让受欺负的孩子摆脱目前的窘况,避免被边缘化,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融入班级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是拥有这些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和老师反映孩子情况时,不可一味地抱怨老师没有照顾好孩子,这样反而造成了老师和孩子的对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家长应着重告诉老师,孩子在学校面临的困境,以及希望老师怎么帮助孩子?

有些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时,一不会求助,二不会反抗,只能被动受挫。家长可以有意的设置幼儿园几种常见的场景,让孩子扮演欺负人的小朋友,家长扮演受欺负的孩子。孩子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等描述自己遇到的困境,而面对欺负,家长应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并不是只有被动接受这一种方式。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敢采用这些方式,家长需要不断的演练,直到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尝试着去实践。然后,不断的调整对策,使孩子有勇气去面对欺负事件,而不是沉溺于事件带来的伤害。

欺负事件本来就是两个或多个孩子之间的事,比起受欺负的孩子,欺负他人的孩子其实在整个事件中占据主动地位。如果能够和他们的家长沟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对方家长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采取必要手段管束孩子,就能有效遏制欺负事件的发生。

孩子在幼儿园老受欺负,家长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是拥有这些特征

曾有一个宝妈,带着女儿去吃饭,刚好遇上女儿同班的一个男孩,也被爸妈带着出来就餐。女儿指着男孩,大声的对宝妈说:“妈妈,就是他,经常打我!”男孩爸妈听到之后感觉很尴尬,很快带着男孩离开了。后来经过爸妈的深刻教育,男孩再也没有打过这个女孩了。

此外,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在幼儿园交到好朋友,让孩子不至于孤立无援;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通过逐渐掌控自己的肢体,增强自信心,进而主导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杜克大学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幼儿园   家长   孩子   孤立无援   好朋友   友谊   小朋友   特征   儿子   女儿   男孩   老师   事件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