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邂逅那1%

★★★大家好,我是田舍妹。

有读必写,方法落地,读完这本书,我花了一个多小时。

这是我读过的最实用最有启发的一本书,最重要最关键最震撼的是,它把我从心里桎梏中解脱出来,引起了观念的变革——


《快速阅读术》:邂逅那1%

初中时,与同学一起读一本小说,发现自己读书慢。大学时,与室友摆谈复习方法,发现自己复习慢。参加工作后,依然一直慢,对每本书都细嚼慢咽。希望自己的仔细认真能过目不忘知识广博。却印象寥寥,读书量少,买来的书越堆越多,直到——

印南敦史的出现。他从读一页书需要五分钟,直到年读书量700本。他的当头棒喝,使我猛然醒悟:

✔读书时受的观念束缚太多,这几根绳子有:

学习,仔细,崇拜,试图记忆……

✔读书方法严重有问题,体现在:

不分类型,不分节奏地仔细地逐句地阅读。

印南敦史,作家、书评家、自由撰稿人、编辑。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曾在广告代理公司工作,担任过音乐撰稿人、音乐杂志主编,后成为自由职业者。自从在广受商界人士欢迎的网络媒体“生活骇客(LifeHacker)日文版”撰写书评以来,他发现快速阅读大量书籍的有效方法。


详解如下:

一、快速获取知识的两种方法:

快速阅读和笔记流式的阅读。

1.快速阅读的意义:

他说,在开始撰写书评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事实:★★★“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不奢求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个大型积木块,而是先通过多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

不要把读书当作“一本正经的学习”,而要当作听音乐一样,无意识地欣赏、享受。

解决时下人们只买不读的烦恼,“避免堆积”的读书法。

★★★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不要总是试图存储。


2、每月阅读20本书视同等闲,形成“多读规律”的三个步骤: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一:在“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读书。

固定“时间段以及情境”,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二: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本书的探讨对象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但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也是存在的。

在读这类书时,我们这些读书缓慢的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三:同时阅读多本书籍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细细品味无法快速阅读的书的过程中,会同时准备好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比如说,我每天给自己规定的阅读时间为60分钟,那么,最初的30分钟我会用来读不必快速阅读的书,余下的30分钟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也可以80%时间专,20%时间博。

这样将时间分割开来,同时阅读多本书,在每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都会集中精力,反而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请大家一定要尝试一下。


3.选书的比例

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选书的大致的比例标准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在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请注意“9∶1”这个原则

4.“一天读完一本书”,能够加深理解。


为了享受阅读过程,我们主张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天,这是一个原则。前面也提到,如果确实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阅读的书,也请一定准备好另一本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搭配阅读。

我在阅读需要撰写书评的书籍时,一定会注意做到一天之内通读完毕,绝不隔夜。

★★★与其拖拖拉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前者也并不能记住多少,后者却能快速把握核心要点。

利用手机闹钟保证阅读时间!不必熬夜,早上一醒来就开始高效的“床上阅读”。


二、加深阅读记忆,提高阅读效果的最好方法——呼吸式阅读。

呼吸式阅读,即为写而读。读为吸,写为呼。有读必写。

对新闻网站的读者来说,他们希望在书评中看到的并不是书评人的主观意见,而是“信息”和“事实”。“读了报道(书评)之后,能够获取多少信息”。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让读者感到有所收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摘录”,将书籍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并呈现出来。


1.令人心动的段落,不要记忆,要记录。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视觉上的信息采集,还亲自将信息进行了重组,有了这一步,较之单纯的通读或单调的仔细阅读,阅读效果显然是不同的。

准备好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遇到想记住的内容,就摘抄下来。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如此不断累积。另外,

★摘录的时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我将这种摘录方法称为:“一行采集。”

2.用A4纸摘录积累,制作“阅读集锦”

当然,并非所有摘录的内容都会用在书评当中。相反,在撰写书评时,大部分的摘录内容都会被束之高阁,书评中所选用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才保留下来的。但是,我们却对书进行了呑咽和消化。

在读完全书后,一定要再次认真翻阅回顾一下摘录的部分。

你的这份摘抄集录,就好像从一张音乐专辑中,选取了自己喜爱的片断,重新编辑成的混音音频一样。如此,可使你的阅读乐趣倍增。

一边读书,一边整理出属于你的摘抄集录,掩卷之后,再次浏览,并从中挑选出“最精华的一行”,仅此一行。可以说,阅读一本书的所有价值,皆凝于这一行。

留住对“那一行”产生共鸣的原因

为什么会对这一行文字产生共鸣呢?”从这个角度简单记录下来即可。

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逐渐遗忘为之心动的原因。这样一来,摘抄便会失去意义。


3.我们需要在记录“一行采集”的笔记本之外,再准备一个精华本,用来记录“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先记下日期、书名、作者,然后摘抄“一行精华”,在此之后,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写下“一行评论”。


有的读者可能会想:“如此短小随性的评论,能有什么意义?”但如果能帮助大家摆脱缓慢阅读者的状态,阅读更多的书籍,那么,这仅占一行的短小评论就也是有意义的。

以一天阅读一本书的速度计算,一年后,评论的篇幅就能达到300行以上。


4.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

另外,在回顾短评的时候,请思考以下问题:

• 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最后,在这12本书中,甄选出最佳的一本,让它成为自己近期阅读的书籍中最精彩的一本。到了年终,再从这一年历次选出的“最佳”中,选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

下面是精华本范例:


《快速阅读术》:邂逅那1%

“啊!这本书好棒啊!”——在我们不断回味这些感动的过程之中,自己的阅读经历,也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份珍贵的体验。


手抄的三大好处:

深入理解,只抄精华,累计起来有成就感。

用来记录评论的笔记本或日记本,我建议大家选择稍微宽一些的尺寸,比如A5,较为宽大。


三、跳读

明确了为了写书评而读书的阅读角度,就形成了区别重要的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的标准。

对于不重要的部分,完全可以快速浏览过去(甚至可以跳读)

1.看小标题,不需要的就跳读。

鉴定跳读内容的三个标志

✔标志一:为了区别其他同类书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

这类作者自述,在我们希望缩短阅读时间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舍弃。

不过,因为这部分内容描述了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籍的特点,因此,当我们在书店里选购书籍的时候,这些内容还是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的。

✔标志二:印证理论或主张的特殊事例、经历。

舍弃事例,直接跳读到总结的理论部分,完全不会妨碍理解。

✔标志三: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

读过此书,你的人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来说,如此自我标榜的书,大多不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谈阔论的书,我一般都不太信任。

2.流水式阅读的4个步骤。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步骤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步骤三: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具体阐述:

✔无论如何编排,阅读正文之前都最好先确认目录,翻阅全书内容,把握书籍的整体框架结构

✔在此基础上,再决定要“以多少内容为单位进行阅读”(建议阅读单位最多为20页)。

✔难以决定是否跳读的章节,只读最初5行和最后5行。如果读了序言和目录以后,还是难以判断哪些部分是必读的,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个办法。

☆☆第一,使用这种留白的阅读方法,读了A和C,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推断“其间是B”。当然,因为是推断,也会有失误,但是一般来说不必过于担心。

☆☆第二,商务类书籍、时下一些畅销类书籍的解释说明性内容,一般多采用以下结构。

.开局 提出主题或观点

. 中局 举例展开说明主题,用论据论证观点

. 结局 基于事例及论据,再次确认主题或观点

每一个话题的开头,一般都会率先提出即将展开论述的主题或观点。

其后便会列举采用了“××方法”的个人或企业的具体事例。

☆另外,各章节的后面,一般都会为下一章节的内容进行铺垫。尽管篇幅长短不一,不过一般来说,首尾的观点,都在5行左右。


《快速阅读术》:邂逅那1%

因此,从这里直接读到下一章节的开局,就完全可以轻松把握书籍的整体结构和推进。

并非只有依序阅读,才是正确的阅读方法

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文意衔接不上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再回头浏览一下中局的内容。

3.通过确认开局和结局各5行的内容,就能够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阅读这一单元。

如果开头、结尾各读5行后,发现这里很重要,再返回单元开头认真阅读即可。


4.只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搜索阅读法

因此,我想为大家推荐的最合理的阅读方法就是“关键词搜索阅读法”。确定不想漏掉的关键词,一边搜索,一边阅读。

在确定关键词的那一刻,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就泾渭分明了。与关键词不甚相关的段落,可以快速浏览过去,包含关键词的段落,可作为“一行采集”的素材。

如果觉得只阅读包含关键词的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其内容,那么我建议大家倒退几页开始阅读。或者把关键词所在的这一小节仔细读一读,就基本能把握大致内容了。


四、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首先,要找到自己在读书时最舒服的(容易读下去的)阅读节奏。

如果使用一成不变的节奏来读书,就必然会感觉时间的推进变迟缓了。这就好像我们在无所事事地等待时,会感觉时间很漫长,如果节奏单调毫无变化,人们焦躁不安的感觉也会随之增强。


这样的读者,请注意缓急有度。具体说来,就是要拥有两种以上的阅读节奏。

★★★不仅要有仔细阅读时的基本阅读节奏,还要有1.5倍速的中速阅读节奏,2倍速的高速阅读节奏,以及5倍速的流水式阅读节奏等。像这样,设计出多层级的阅读节奏以备随时调用。

这里似乎意义不大,使用流水式阅读节奏吧。”“咦,这里好像有关键词,用中速阅读节奏吧。”像这样,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使之缓急有度。

这样,在一次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意区分出浓淡,即可避免由于阅读感受过于单调,而陷入茫然拖沓的刷字阅读状态。

五、不要在书上勾画,做笔记。

大部分人在读书时,看到触动自己的地方,并不会特意抄写下来,而是会用笔画线做标记,或在书页留白处书写笔记。

这种方法不建议大家使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弄脏书籍

二,画了线也记不住,而且一般不会再看。

三,笔记做在书上不便分类查找。

我提倡的流水式阅读,是对于以储蓄知识为目的的存储式阅读理念的一种反驳,以享受阅读过程为出发点。

但是,我并非主张“在阅读中一无所获也没有关系”这种观点。

重要的是,从书中得到的收获,不应仅仅储存在自己的脑袋里,更重要的是要储存在身外。实现这一目标的技巧,就是我在上一章介绍的“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这三个步骤。


六、制订一周阅读计划,一日一本视同等闲

以“一周6本”为基准

“一周6本”,以“一天一本”为基准。那么余下的那一天呢?

必须找出一天,策划一周必读书目

每周的自由日,最好固定下来,并在这一天对下一周的阅读书目做出计划。比如,周一读这本,周二读那本,以此类推。

在用来书写“一行评论”的笔记本或小册子上,预先写好6本书的书名,只等着填入摘抄和评论。


《快速阅读术》:邂逅那1%


《快速阅读术》:邂逅那1%

七、整理书架的原则:并非应该丢弃哪些书,而是应该保留哪些书。

另外,通过思考“哪些书需要留下”,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情趣爱好。从保留下来的书中,能够看到自己。

从中挑选出“最佳的一本”。因此,如果一周阅读6本书的话,可以每两周进行一次回顾。


《快速阅读术》:邂逅那1%

八、读书的心境——适合需要慢阅读的书籍


醉心于收集知识的人,往往会误以为自己非常优秀。

拥有大量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非常了不起。这与全身穿着名牌的人觉得自己优雅高贵是同样的道理。

“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读书提高自身素质”“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读书”等说法时,都会觉得是无稽之谈。

如果以这种心态去读书,我们还能够享受阅读的过程吗?

我经常希望,自己能够不忘13岁时的心境,用当时的状态来聆听音乐,阅读书籍。虽然,这也许很难。

我希望,各位10年之后,我们还能够以13岁时的心境去读书。

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心境,那么,无论年龄或阅历如何,我们一生都能遇见令自己感动的书籍。


★★★最后小结一下:

不要继续你的错误——

✔不要试图存储或记忆

✔不要仔细勾画细嚼慢咽

✔不要膜拜式学习阅读

✔不要所有的书籍同一种阅读方法和速度

相反,你可以——

✔带着目的或问题阅读

✔跳读

✔关键词检索阅读

✔多节奏换挡阅读

✔慢读与快速的书籍同时进行,比例为9:1

✔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抛开一切阅读术,享受13岁时的读书心境


或许,你会说,印南敦史的这本书啰啰嗦嗦,含金量不高,

或许你会说本书理论建构不够高大上,

或许你还会说,跳读和一行采集榨干了水分

或许——

你会有许多或许,但是,它并不妨碍对许多人的解放、震撼与改变。

印南敦史说,我们读书,更重要的是邂逅那1%,对作者来说,能邂逅那1%的读者,又何必不是一种欣慰呢?


★★★码字不易,求点赞

★★★求关注

★★★求转发

★★★祝你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快速   缓急   都会   事例   书评   步骤   节奏   仔细   关键词   观点   书籍   精华   时间   方法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