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证计划的重要性

两个月的假期里,培养了非常规律的作息。每天的事情很多,但时间也足够多,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很妥帖,井井有条。

由于形成了固定的规律,就慢慢放弃了写每日计划,反正就那么一些事,反正有那么多时间,总做得来。

新学期伊始,百般忙碌。虽然才几天,却明显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

开学一周,已有好几天没有能完成阅读、运动的安排了。

这几天里唯一一次正规的运动是在家里踩了半小时的动感单车。其他几天虽然也有散步,但只是利用了上课前的小半个小时,运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读书这一块更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只看了一个开头,开学后的几天都没有时间看。

有时候反思,是真的没有时间看吗?似乎也不是,主要是自己没有抓好碎片化的时间。

前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总觉得读完之后没有太大的收获,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读一本书总要写一点什么,把自己的反思,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

为此我总觉得读书需要大片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很难记录下自己的所想所悟。

似乎是由此找到了借口,开学后我的读书就一直搁浅了下来,因为没有大片的时间可自由支配。

可如今回过头来再一想,碎片化的时间真的不能阅读吗?似乎也不是,所感所悟只要记录了下来,后面写作的时候再回顾一下,应该也是可行的。

很明显,我为自己找了一个偷懒的借口,然后冠冕堂皇地去偷懒。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做法,在某一件事情上,人一旦能找到借口,往往就会很自然地放弃。

而且这种放弃很可能会带有蝴蝶效应,先是一件事,然后再到另一件事,接着再另一件事……如此扩展。

再往回溯源,我觉得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把每日的计划写下来。没有写下来,没有形成文字,只是在头脑里过一遍,感觉上就要比形成文字要随意的多,似乎这些计划是可做可不做的。

而一旦形成了文字稿,并随时把这个文字稿摊在自己面前,看到那些没有做的计划,内心里多少都会有愧疚感。

这种直接的文字冲击与脑海里的想一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字稿是有迹可循的,而脑海里的想法飘忽不定,甚至一天下来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如这些天我放弃了阅读,似乎也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并没有太大的愧疚感。

而且放弃了写每日计划之后,我还有一个发现,就是自己在想做一件事情之前,总要去花一点时间去想一想这件事是不是该现在去做,今天还有没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

这无形中耽误了一些时间,而且有时候这么一打岔,想做某一件事情的心也就淡了,竟也放下了。

今天晚上,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这些天的安排,突然就发现了自己这段时间在时间的管理这一块,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而这些都是只需要一份每日计划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决定,从明天开始,我又要开始写每日计划了。

而且写每日计划这项工作将纳入我的常规安排中,再不会放弃,不会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计划   都会   妥帖   什么事   运动量   蝴蝶效应   愧疚   碎片   重要性   见证   大片   借口   规律   事情   文字   感觉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