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01 为什么父母的安慰,反成伤害?

非暴力沟通之父,著名心理学家卢森堡博士,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天,博士的女儿在照镜子的时候说了句:

“我丑得像一只猪!”

作为父亲,他听了很心痛,马上对女儿说:

“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父亲原以为自己的赞美,可以让女儿开心一点,谁知这个时候,女儿非常不高兴的看了他一眼,然后喊了一声“爸呀!”,就摔门而去。

后来,卢森堡博士自己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发现自己的安慰来毫无用处,反而让女儿更加自卑。


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这个场景,何尝不是万千家庭的缩影?

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

我太失败了,没有一个人喜欢我!

我长的太丑了,所以我没有朋友!

上面的对话,或多或少会出现在有孩子家庭的日常交流中。

如果说,上面的对话,偶然发生也并无大碍。但如果孩子对自我评价过低已成常态,那么就证明,他们的自卑已经深入骨髓。

发展到最后,自卑感强烈的孩子,甚至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陷入“爱无能”的糟糕境地,或者一点点爱就能被填满。

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接纳自己,有的父母就会在孩子灰心丧气的时候, 用一些赞美的话,为对方打气,并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那么自卑了,但其实真相是。这种软弱无力的赞美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更差,因为父母根本“看不到自己”。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自卑心理的根源,提高他们的自我接纳能力呢,也许这一本《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会为你提供一臂之力。


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本书作者艾琳·肯尼迪-穆尔博士,是美国儿童和家庭临床心理学家,担任《父母》杂志顾问,也是《今日心理学》杂志专栏作者。

不仅如此,她也是一名执业心理医生,有家庭教育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她认为,让孩子接纳自己的方法,并不是父母无处不在的赞美,因为诸如“你真棒”的空洞语言,会让孩子产生对自我的不客观评价,反而成为过度自恋的牺牲品。

所以,这本《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是专为6-12岁的儿童家长而写,因为本阶段是孩子学会自我接纳、建立真正自信的关键时期。

而摆脱自卑、拥有接纳的能力的最好方式,则是联结、能力、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孩子在联结、能力和选择这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就不太容易怀疑自己的个人价值。”

下面,我就结合中国国情,谈一谈父母如何给孩子提供联结、能力、选择三种情感支持。

02 联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情感机器》一书中,曾经提出过“依恋学习”这一概念。明斯基认为,小孩子就是依靠对父母或者抚养者的依恋,才会开始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逐渐产生社会化的行为。

人类依恋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我们会把依恋对象,逐渐变成自己头脑中的意象。哪怕他们不在身边,也会时常想起说过的语言、做事的态度,并以之作为自己处事的行为准则。

这也和库利“镜中我”的理念不谋而合: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会让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价值批评。

举个例子,孩子如果骑小车摔倒了,他下意识的反应不是大哭或者站起来,而是先看向父母:

如果家长发火:“你怎么这么笨,衣服还给弄脏了,就说不让你玩了!”

孩子就会想:“我让父母失望了,是我的错……”

所以孩子可能不会哭,但是父母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爱,慢慢变得沉默寡言,什么事也不爱和家长说。

如果家长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并碎碎念:“受伤了?疼不疼?都是这个路不好,我们打它!”

孩子可能就会委屈,感觉都是外部环境或者他人的错。时间长了,这种孩子会变得自私,没有同理心。

如果家长和孩子平和地说:“骑车摔倒太正常了,以后注意就好了!”

有了这样的反馈,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想,遇到这样的事情很正常,下次注意就好了啊。感谢家长的情感扶持,孩子学会了勇敢和坚持。

所以,让孩子学会自我接纳,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建立连接是首先要做的。

父母可以这样做: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正确回应。

比如说温和的批评,关注点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批评孩子本身。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要给予奖励。

比如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进行夸大其词的表扬,让孩子懂得自己为何受到表扬。

超越表扬与批评,走向亲密关系。

“我们和子女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联结。我们能够深层次地接纳孩子,这是孩子真正实现自我接纳的关键基础,也能够帮助孩子避免产生愧疚感和羞耻感。”


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03 能力:“这个太难,我放弃!”

自卑的孩子通常缺乏一种品质,也是我们常说的“坚毅”,也就是“为了实现长远目标而表现出的毅力和热情。”

在面对困难任务时,所有人都会有畏难情绪。但是自卑的孩子,往往不经尝试就打退堂鼓:

“这个太难了,我放弃!”

对于他们来说,早早放弃的遗憾,要远远小于自己经过努力,但还是一事无成的痛苦。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往往会采用不停安慰、加油打起的方式,希望他们振作。

但是父母的好意,在孩子看来,不亚于对自身价值的二次否定

如何帮助自卑孩子改变对挫折的看法?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

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和同事,根据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思维理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具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认为自己出生时带有固定的才智与能力,而且不会发生变化。

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逃避和放弃。如果某件事情没有做好,那么就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也没必要坚持或者再努力。

与之相反,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要有机会去学去做,就去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在这种孩子眼里,表现不好或是一次失败,根本代表不了什么,再尝试就好了呢。

父母可以这样做:

帮助孩子应对灰心失望。

父母要承认孩子的负面感受,也要让他们懂得失败乃人生常态。

给予有效的表扬。

表扬不能夸大其词,必须是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


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04 选择:帮助孩子学会做决定

知乎上曾经有一道热门话题“什么样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底下的高赞回答,提到了一个概念“反刍性沉思”。

“反刍性沉思”,也叫反刍思考。就是重复思考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尽管它已经发生,而且难以挽回和改变。


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糟糕的是,很多自卑的孩子,都拥有这一特质。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痛苦和犹豫不决的状态。这种做法,会加重当事者的苦恼,降低自我接纳程度,所以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孩子从5-6岁开始,就会进行反思与改变,所以引导小学的孩子,认清反刍性沉思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父母可以这样做:

突破反刍性沉思。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反刍性沉思,学会击中痛点,直接发问。

学会选择。

自卑的孩子,容易优柔寡断。父母要让他们从小事做起,练习做决定。

采取行动。

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处理事情的能力会持续提高。


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写在最后:

记得开头的卢森堡博士的故事吗?他事后回忆,如果自己当时能够去问女儿,是不是对自己的形象感到失望?

父亲这种带有同理心的倾听,会让女儿感到认同,也更容易打开心扉,也会把内心敞开,和自己聊一聊。

而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来说,也许我们可以参考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总结的: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自信又开朗的孩子,家长会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别让自卑坑苦子女


注:除实拍图,其他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卢森堡   自卑   自信   孩子   夸大其词   家长会   沉思   开朗   子女   批评   思维   家长   博士   女儿   父母   自我   能力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