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残卷,识得一人

一本残卷,识得一人

一本残卷,识得一人

《老残游记》,这本书是九十年代母上大人给我买的启蒙读物系列(真瞧得起我啊)之一,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著里面,有那么两本,因为太过单薄,总是没啥存在感。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老残游记》和《孽海花》这么薄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国粹经典,怕不是凑不够十本了硬塞进来的。《老残游记》这本,小时候也翻过,序言太过文言当时读不懂,而且一个大叔的游记有啥好看的,这一合上就是二十多年。后来,这些名著都读了(好吧,至少翻过),《老残游记》和《孽海花》至今未动。

上个周末收拾书柜,随手抽出来一本书,《老残游记》,随便翻了几页,惊为天人,如饥似渴精读了两遍,必须表达一下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心情。

一本残卷,识得一人

好奇,搜了一下豆瓣,再也不嘲笑豆瓣用户了,这不是挺有品味的吗?看豆瓣的标志都顺眼了几分,不过,我是一秒打了个五颗星。

《老残游记》,清末文坛的绝唱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和刘鹗的《老残游记》。其中刘鹗的《老残游记》是四部小说里公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严复称:“中国近一百年内无此小说”。

周汝昌先生有云:“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刘鹗字铁云,当时谁人都尊他一声铁公)。

时萌认为:“《老残游记》的写作艺术,可称为晚清四大谴贵小说之冠。”  

《老残游记》甚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名著。

《老残游记》也可谓包罗万象,书中有风土、有人情、有针砭时弊、有宗教哲学。它讲述了游方郎中老残摇着串铃在济南一带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行。这本书由于种种原因,其实并没有完结,正文算是强行完结了,有续集未完,有外编,其实是一本残卷。现存连续的最后一章的文末,老残游地府,却因为功德圆满,马上要成佛了。话说,断更在此处,岂不妙哉。成佛之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佛祖一眼望断你的前世今生,也只是悲悯的看着你,自然不会再给只字片语了,不是么?

所谓老残,乃是作者刘鹗认为,大清之棋局已残,但是他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儒士,愿竭尽所能去补残,但似乎收效甚微,无能为力。

令人惊艳的全才刘鹗其人

一本残卷,识得一人

刘鹗(1857年~1909年),字铁云,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刘鹗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指点授业,父亲是咸丰时代的进士,“以御史出官河南,在天算、乐律、方技、词章等方面无不擅其妙。刘鹗学识渊博,精于考古,他在算学,医道,治河方面都颇有成就,有其家学渊源”。他师从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学派——太谷学派,宗旨“立德、立言、立功”为大要,以教养为主,刘鹗所行即教养天下,讲求实用,学习西方的学问,希望“洋为中用”。两次科举失利,后来,作为幕僚,先后协助河南巡抚和山东巡抚治理黄河,名声大噪,之后经人举荐,得以任用。后来经商,煤矿铁路都干过,与外国人从往甚密,晚年还游历日本。他毕生希望用实业救国,却经常被骂汉奸。

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瞧瞧,理工男要不就不写小说,哪天随便写一本就能独领风骚一百年。

总而言之,作为清末的洋务派,此人的简历十分了得,个人人生成就也相当高,他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成就虽然很高,他这个人却一直充满争议,他这本的《老残游记》也是瑕瑜互见,随着政治风向的不停转变,从一九二几年开始,对他和他的这本残卷的评价也一直毁誉参半摇摆不定,这些年才渐渐好转起来。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倒也不用过多去评判,不如好好去品味,见仁见智罢。

他的人生结局是流放新疆,流放的次年病逝,流放的原因让人十分无语。

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进北京,俄兵占太仓粟,他设法从联军处购买了一批粟米救济饥民,全活甚众。1902年他在南京买了一块地皮大发横财,1908年有人想以原价收购这块已经翻倍的地皮,刘鹗自然不允,因此被诬陷替洋人购地,并重提当年私售仓粮的事,权臣袁世凯彼时正在军机处,因早年在山东曾与刘鹗共事有私怨(他的性格跟袁世凯应该是玩不到一起去),刘鹗被定了个私贩仓粟罪,被发配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之后在新疆行医,直至死于脑淤血,卒年方53岁。

国难深重的危急时刻,一侠之大者,赌上身家性命一招险棋济苍生,却因得罪权贵与权臣走向他人生的末路,十分愤慨,但世事也许正是如此吧。

《老残游记》其实是刘鹗的悲泣

刘鹗自己把这本《老残游记》描述为自己的哭泣。哭自己也哭时局这一盘残棋。

他说: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

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

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

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大清已是一盘残棋,大势已去。彼时,国事濒危,危机重重,他先于众人觉醒,揭露社会弊病,警示世人,并寄希望与实业救国,希望力挽狂澜,救亡图存。

他对旧时代旧秩序充满依恋与哀悼,他苦于找不到出路,无比的焦躁和煎熬,但是末了似乎也明白,一切已积重难返,结局已经无法避免,于是对变局的隐隐预感甚至朦胧的憧憬未来,最后只能无奈的叹息,悲切的哭泣了事。

晚清的人们苦苦追寻探索,几乎每个社会阶层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尝试,纷纷败下阵来,而历史选择了一条谁也没想到的道路,一路疾行至今。

一本残卷,识得一人

某天,我闲来无事,煮了一壶咖啡,随便从书柜里抽出一册薄薄的残卷,隔着一百多年的时空,我的知音之人,那个末世狂儒仿佛浮现眼前,他仿佛也温了一壶酒,与你侃侃而谈。从时局聊到宗教,从天文地理聊到古诗绝句,捎带手逗了逗给他倒酒的小姑娘与她扯了两句八卦,又回过头跟你聊起他相熟的某个世外修仙即将得道的高人,末了甚至还神神秘秘的给你讲了几段游访阎罗殿的奇闻,却总是吊人胃口小气吧啦的不肯说完整。

他的愤怒和张狂,他的悲切和哭泣,他的不甘和意难平,他的慈悲众生和心怀天下,他的郁郁不得志,以及他大智慧开悟之后精神世界的通透、空灵和纯净,如此的鲜活而动人。

一直认为,文字是有生命的,写它的人早已归于天地,而他的音容笑貌却仿佛依旧还在眼前。

一本残卷,识得一人,何其有幸。

肉体终会消亡,而精神却可以永恒。

老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参考文献:

刘鹗与《老残游记》研究 王传军 《苏州大学》 2002年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0920d34e914b4d8f0531786&lemmaId=688267&fromLemmaModule=pcBott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1959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老残游记   孽海   权臣   黄河   巡抚   时局   悲切   棋局   晚清   地皮   新疆   豆瓣   著作   成就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