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你们家的小朋友有没有向你说过:“我不喜欢和xxx玩了”、“xxx不跟我一起玩”、“我好想跟xxx一起玩呀可是……”?

小朋友连诉苦都是奶声奶气的,大人难免觉得“哎呀不过就是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而已嘛”、“多接触接触就会好啦”。

最近,奇葩说热议了一个话题“作为职场新人老板不喜欢我要辞职吗?”,身为成年人,即使身经百战,即使知道职场不是交朋友的地方,也会因为察觉到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心神不宁,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中——更何况我们那尚且稚嫩的、未经风雨的小朋友呢?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在他们遭遇拒绝、排挤之后他们会怎么样?

当他们想拒绝别人、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群体的时候,又会怎么想?

他们社交的时候,我们不在场,也不能过多干涉,但我们可以,也需要用故事和他们一起讨论与演习——在社交当中如何寻求平衡、舒适的边界感

为此,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这套儿童社交边界感培养绘本,跟孩子一起在故事里体验什么是社交,哪里是人与人相处的边界,怎样学会拒绝,又要如何拥抱“信任”。

《别摸我头发》

儿童社交边界感培养绘本系列

(全6册)

点击本行文字或下图可购书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适 龄 0-3岁听读

3岁以上亲子共读

8岁以上自主阅读

著:夏瑞·米勒、温蒂•麦杜尔根、巴胡、

丽莎·曼切夫、马修·摩根、柯瑞尼·艾福斯

绘:夏瑞·米勒、山姆·亚瑟、柳泰恩、

巴胡、瑞贝卡·艾什唐、加布里埃尔·阿尔沃罗

译:池旭、谢媛媛

(文末有阅读小贴士、

购买入口

6个故事来自不同的故事大师,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讲述儿童社交中的秘密和锦囊。

1 守护自己的边界

《别摸我头发》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每个人都有感受到别人提出的要求、作出的举动并不合理的时候,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拒绝。

《别摸我头发》的主角,是一个有着超级蓬松自然卷的小女孩,她想拒绝的是什么呢?

她叫艾瑞儿,她很喜欢自己软软的、很有弹性的头发,大家也很喜欢,但是人们总会忍不住摸摸她的头发,甚至没有问她是否愿意。

她很不喜欢这样,于是开始大逃亡!

她把树枝放在头发里假装自己是草丛的一部分,还是被发现了;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藏到水下,可连章鱼都伸出触角想摸摸她的头发;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躲到热带雨林连猴子也追着她,爬到最高的城堡,龙也被她头发吸引;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就连外太空,都有外星人问她“怎么把头发弄得这么蓬松的?”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直到她逃到了一个无人岛,终于,没有人想摸她的头发啦,可是,没过多久,她就感到非常非常孤单。她想回去了。

回家后,情况有发生什么变化吗?起初,她觉得只要自己尽量不理会别人的关注就好,可是当有人把手伸向她的头发,她决定不再忍下去啦!

她向着人群说出了一段“拒绝宣言”——

“够啦!我已经受够了。不要摸我的头发!这是我的头发。我很高兴你们喜欢它,我也喜欢自己的头发。可是,没经过我的同意,请你们不要摸它,只是看一看就好,可以吗?”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在提出自己的要求后,艾瑞儿也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别人继续提出这个请求时,不卑不亢地拒绝。

她发现,再也没有人会不经过同意就摸头发了,也很开心地为一些可爱的人开放了特权。大家仍然继续喜欢着她和她的头发,但不再冒犯她的边界。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这个故事源于作者夏瑞·米勒的真实经历。在她小时候,很多人不经过她的允许就摸她的头发。她想通过这个关于个人界限的小故事,告诉孩子们:

1、当你感到别人的行为对自己产生了冒犯,你可以并且应该做出拒绝;

2、做出拒绝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边界,保护自己;

3、有理的拒绝,并不会让自己失去别人的认可和喜欢。

反之,它也向孩子们强调,征得别人同意是一件重要的事,这意味着尊重。

2 尊重别人的感受

《我说了算》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前一个故事,界限感模糊的不止是艾瑞儿,还有未经允许就碰她头发的所有人。一些时候,我们是起初的“艾瑞儿”:不敢拒绝;一些时候,我们又是摸头发的人:冒犯他人的边界。

与“不会拒绝”这一面相映照的,就是“过度要求”,这常常出现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就像《我说了算》里的弗洛斯。

她是游乐园里的小霸王,热衷于对来游乐园玩耍的每个小朋友发号施令,她说停就得停,她说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每个人都听她的。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直到新来的男孩彼得改变了这一切。他自顾自玩纸飞机的行为惹怒了弗洛斯,但他的反应是:向弗洛斯发起玩耍邀请。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弗洛斯这才发现,比起当忙碌的“指挥官”,还是跟大家一起在游乐园里疯跑开心多了。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真正尊重他人的感受,你才会有真正的朋友。

3 学会倾诉心事

《麦克斯总是很担心》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麦克斯像极了每一个生性敏感又温柔的小孩,他有很多很多的担心,但他不敢打扰到身边人,“担心”就在身体里越积越多。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可是即便他没说过,周围关心他的人也看得见,甚至小狗狗都发现了。最后,还是因为小狗的建议,麦克斯终于把担心的气泡一个个吐了出来,然后开启了戳气泡游戏!

故事的最后,麦克斯与“担心”握手言和,他已经学会向别人适当地诉说烦恼。

这是一个教孩子看见倾诉力量的故事。向你信赖的人倾诉心事并不会越界,相反,这是彼此了解的时机,有时正是这些时机使人变得亲密。

4 集体中找到自己

《两只小怪物》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种喜欢跳舞的小怪物,还有一种喜欢在洞穴里静静坐着思考的小怪物。

但是在这两种群体中,都出现了一只跟同类不一样的小怪物,他们都更加渴望对方的生活体验。他们邀请对方加入自己的生活,并带着对方进行体验,最终,他们都找到了令自己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两只小怪物的尝试,鼓舞了每个在集体中,感受到自己独特性的小朋友。

5 懂得换位思考

《北极熊流浪记》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三只北极熊被迫挤在一个冰块上,漂流着,要在冰块消融前找到新大陆。但是,他们被一个又一个岛上的居民拒之岛外。

终于找到一个无人岛生活后,岸边出现了三只挤在一只小船上的猴子征求上岸,这时,北极熊们会作何反应呢?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孩子们会从北极熊的选择中感受到:换位思考,是交往中的极高善意。

6 被拒绝后自我疗愈

《大象禁止入内》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小男孩想要牵着小象去参加宠物俱乐部,却被拒之门外,一个毫无解释的拒绝。在路上,沮丧的他们遇到了另一对沮丧的朋友,对方的宠物是臭鼬,也不被允许进入。

他们决定一起办个特别的俱乐部!把它建在森林中,并且,把原先一块写着禁止陌生人的牌子修改成了“欢迎所有人!”。

即使在一个地方被拒绝,也仍有机会在其他地方找到欢迎自己的地方。而对于冷漠的最佳“反击”,是自己不被改变,用更大的温暖包容它。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每一本读起来都有截然不同的体会,却都抚慰、支持了每一颗至真至诚的、想与朋友手牵手的童心。

家长们在共读的过程中,可以跟孩子展开与故事相应的讨论,自己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哪些想拒绝而很难拒绝的事?自己又是怎么改变的?遭遇被拒绝的时候,心情如何,后来发生了什么?

我们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社交中有边界,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不成为被欺负的人,也绝不成为霸凌他者的、冷漠的人——让这6个高级的绘本故事,给孩子至善的心灵庇佑。

勇读者·YALA 推荐

勇读者の阅读小贴士

这套书的主攻方向:人文素养中的【社交边界】

哪些人适合读:

0-3岁喜欢听故事的娃;

3-6岁开始进行社交的娃;

6岁以上,喜欢在绘本故事中寻找到童心治愈力的所有人。

我们更建议这样读:

在读完每个故事后,家长与小朋友分享自己身上的社交小故事,进行故事后的讨论,反观自己有哪些困惑,受到什么样的新启发,藉由故事,更加相互了解。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想获取更多

育儿干货、书评解读?

把社交边界感培养绘本系列带回家!

培养边界感是为了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冷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边界   米勒   冷漠   头发   北极熊   气泡   社交   怪物   小朋友   所有人   担心   儿童   孩子   喜欢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