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探究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父母的回应是关键

前言: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成为一个好孩子,必然有好习惯的支撑,例如:规律的作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几乎所有人也都知道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的威力真的有那么大?今天这篇文章,从行为主义角度探究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


文/百变爸妈


"种下一颗思想的种子,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颗行为的种子,收获一种习惯。"人,要么是好习惯的主人,要么是坏习惯的奴隶!普遍认为的习惯,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习惯,是可以被学习的,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建立正向链接,积极回应是关键。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探究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父母的回应是关键

一只会开门的猫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迷笼实验》。

他把一直饿猫放在笼子里,并在笼子外面放置了食物,猫由于太饿了,想吃到食物,误打误撞中,触碰了打开笼门的机关,跑了出来。经过反复的实验,猫经过不断的练习和加强,打开笼门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是桑代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探究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父母的回应是关键

条件反射与习惯养成

提到条件反射,人们都会想起巴甫洛夫的狗流口水的画面,但是和桑代克的实验有很大的区别。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把反应(猫开门)放在了前面,刺激物(食物)放在了后面,可以理解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可以获得某种奖励。经过反复练习,强化后,效率大大提升,并熟练掌握。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

1、 凡导致满意行为反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加强。即:猫打开笼门的这种行为,通过食物得到了加强,经过练习大大缩短了猫咪打开笼门的时间。

2、 凡带来令人烦恼行为反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即:猫在打开笼门之前肯定经过了乱跑、乱叫、抓挠等多种行为,但是都无效,没有得到回应,所以此类无效行为被削弱了。

《迷笼实验》对培养孩子习惯的启示:

1、 积极回应(对孩子来说,可以是食物、夸奖、鼓励等多种形式),可以加强习惯行为。

2、 对孩子的行为没有积极回应,孩子的习惯行为得到削弱。

注意:上述两点提到的习惯行为,可以是好习惯,也可以是坏习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探究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父母的回应是关键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培养好习惯之前,首先要给好习惯下个定义:什么是好习惯?做到具体的什么程度才能算是好习惯?例如:你认为作息规律算是好习惯,那么具体点,几点睡,几点起床才算是作息规律呢?作为父母亲,自己心中有标准,才好评判孩子是否做得足够好,而不是凭心情无逻辑的判断。

1、 指令要具体

你期望孩子达到的样子,作为父母首先要能够具体的描述出来,让孩子知道,最好用数字量化表示。而不是,只存在自己心里的模糊概念。经常可以看到、听到很多父母亲习惯的回应是:你不要……这样的指令,增加了孩子完成好习惯养成的时间,因为他需要摸索什么是对的,在一次次的试错过程中成长。

2、 积极回应好的习惯行为

就像是桑代克实验中的猫一样,有着明确的目标:食物。食物,就是对于猫打开笼门这种行为最好的积极回应。积极回应,是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对的,是我所期望的。孩子的行为习惯也会因此得到强化,并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习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探究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父母的回应是关键

3、 对于坏习惯不要过多反应

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过多的反应,会加强孩子和"错误"的联结。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反复强调某种题型一定不要这样做,示范了大量错误行为,可在考试中,依然有同学出现此类错误。

4、 夸孩子是一种期望

人类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真心实意的夸奖孩子,是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和期望。虚情假意的敷衍式夸奖,是对孩子无情的捧杀!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孩子最终会长成你口中描述的模样。

作为父母怎么会虚情假意呢?例如:父母在玩手机、追剧、做家务时,孩子拿着自己画好的画兴冲冲地给父母看,由于注意力没有转移到孩子身上,所以回答可能就是敷衍式的夸奖:挺好!你真棒!真聪明!类似这样的夸奖,我认为都是无效的回应。送你两套“万能”公式,教你正向引导孩子

有效的回应公式:描述事实+当下你的感受+你的期望


结语: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养成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好孩子",是需要下功夫的。在习惯养成中,积极且明确地回应孩子的好习惯,是帮助孩子和好习惯之间建立和强化的联结。


关注我,持续获得心理向育儿知识

@百变爸妈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养育孩子是父母亲的自我修行之路,在养育过程中,你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延伸阅读:博士的"谎言",让校长深信不疑,孩子们变成了老师期望的模样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好孩子   巴甫洛夫   爱德华   父母   习惯   虚情假意   真心实意   条件反射   父母亲   底层   指令   逻辑   规律   食物   错误   关键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