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妈妈读绘本——《好饿的小蛇》

你陪孩子读过绘本《好饿的小蛇》吗?有没有觉得故事好简单?听完这本故事,你的宝宝是什么样的反应呢?她get到了哪些点呢?

下面让我们重新熟悉一下这本简单有趣的绘本吧!


月亮妈妈读绘本——《好饿的小蛇》

作者:宫西达也


月亮妈妈读绘本——《好饿的小蛇》


月亮妈妈读绘本——《好饿的小蛇》


在解读《好饿的小蛇》之前,先来简单说说故事结构这件事。

故事结构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种是主线贯穿型,一种是多点并列型。所谓主线贯穿型,顾名思义,就是环环相扣,前后发生的情节有因果关系。多点并列型的故事,往往可以删除某一个点,或者用作品外的另一点,来替换作品中的某一个点。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这本《好饿的小蛇》属于多点并列的故事类型。

《好饿的小蛇》选取的是幼儿读者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题材,那就是“吃”。“吃”这件事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处于身体快速成长期的幼儿对食物营养的需要远远超过成人,所以,我们不能轻看了《好饿的小蛇》里的苹果和饭团子。

更为重要的是,宫西达也把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吃”这件事写得趣味盎然。在听觉上,每次写小蛇吃食物,他都用了同样的拟声词来表现——“啊呜——咕嘟“有了这诉诸听觉的一声“啊呜——咕嘟“,也就是这整个的吞吃,下面那句“啊——真好吃”菜说得有根据,才能让读者认同。如果不好吃,怎么可能是“啊呜——咕嘟“这样的吞吃啊!

在视觉上,宫西达也运用了陌生化手法——小蛇吞进了整棵苹果树,身体变成了苹果树的形状,离奇到如此地步的绘画,能不让幼儿读者(甚至大人读者)开怀一乐吗?

另外,《好饿的小蛇》还有让幼儿“预测”的乐趣。猜对了有趣,猜错了也有趣。而且,如果猜错了,接下来小读者会调整自己的猜法。这一过程,就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好饿的小蛇》还有一处巧妙的设计,给幼儿读者带来发现的乐趣。那就是那棵苹果树。

幼儿绘本有两个题材表现的最多,一个是食物,就是“吃”,另一个是游戏,就是“玩”。但是,优秀的幼儿绘本,常常不是为了吃而吃,为了玩而玩,而是上升到了一个生存的境界。那么《好饿的小蛇》写“吃”,是要表现什么思想呢?

探究这一问题,需要从《好饿的小蛇》的一个细节入手,在整本书中,小蛇的头上一直戴着一个王冠。我认为,宫西达也给小蛇戴上王冠,把赞美送给一条小蛇,其实就是把赞美送给幼儿。在我眼里,《好饿的小蛇》里的爬上苹果树,张开大口,把一整棵苹果树吞下肚,然后完全消化掉的小蛇,就是在天真无邪地开创一切。

一本看起来清浅的小绘本,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大思想,这正是《好饿的小蛇》的神奇之处。当然也是很多好绘本的神奇之处。

接下来分享一位宝妈对于这本书的发现:

1.吃东西前后的眼神差异

2.首页与末页的树林呼应

3.1-6天时间概念引入

4. “×”眼神

5.本书可以倒读

6.……

家里有书的可以再重新陪宝宝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路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大口   多点   苹果树   王冠   月亮   听觉   主线   题材   眼神   有趣   乐趣   幼儿   食物   读者   妈妈   简单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