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思思。


思思一直认为“自我认同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太重要了!


为什么说“自我认同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稀缺资源?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皮克哈特就曾表示:“没有自信力的孩子,会过于担心、害怕或令他人失望,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造成他们无法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绩。”


拥有强自我认同感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恰恰相反。他们有独立能力与自主选择的能力、不活在他人的评价体系里、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并敢于接受挑战,而这些能力与品格正是一个孩子能够活出自我、取得高成就的关键。


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自我认同感,便是在无形中帮助孩子打造核心竞争力,可展现在孩子身上的“低自我认同感”行为,你注意到了吗?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孩子行为上的这些小细节,

我们该早早引起重视

有些家长会经常性地被这些烦恼困扰:


“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

“孩子耳根软,很容易被带偏。”

“没自己的想法,我们说啥,他都觉得行……”


这是天性吗?我们仔细回顾一下,那些胆子大的孩子,是谁给的他们勇气?胆子小的孩子,又是谁在瓦解他们的底气?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提到:“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且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接触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在家中获取的关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当作普世真理,深深铭刻于心。


由此可见,孩子的社会行为必定有父母的“社会基因”存在,那是一种潜移默化地“传承”。孩子关于自我价值的认知最初都来自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强弱,而这种价值感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价值的认知行为将会从家庭内部环境延展到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今年是刘轩老师在学而思培优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了,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刘轩老师发现有些比较安静的孩子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偶尔也会在课堂上小声地回答问题、躲闪地举起小手,跃跃欲试,刘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观察显得异常敏锐。


这些小细节经常发生在孩子身上,但也极容易被我们忽视。这些行为好像都可以归因于“胆子小”,更深层次反映出的问题是孩子的低自我认同感。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沉默背后,

需要慢慢构建自我认同感


孩子沉默的背后并不是懒惰,而是恐惧。他们害怕出丑,害怕批评。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观察,刘轩老师在课堂上也有意识地调整了自己和孩子们的相处方式,同时还给到了家长一些可实操的方法。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刘轩老师没有急于去劝说孩子们要胆大!他认为自己唯一能给孩子们的就是勇气。“在课堂上,我经常遇到不敢举手表达的孩子,我通常的做法就是夸。可能偶尔他小声回答了一个问题,答对了、答得好,我会去疯狂表扬,哪怕答错了,我也会去表扬他的勇气,这样孩子就知道,只要我愿意去尝试,我就能得到认同获得进步,所以答案就一个字:夸!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得到正向反馈时,他们就有持续进行下去的动力,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良好影响。就拿孩子回答问题来说,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信心,而且在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会有思考的环节,老师就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学习漏洞,并且给予正确的指导。


他人正确引导——自我表达——收到正向反馈——自我认可——继续探索,当上述流程形成一个闭环时,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生长出来。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正确定位孩子

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


老师的“夸夸大法”再好,孩子的内在资源(一个人在面对痛苦、压力和冲突时的保持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部分孩子在集体中,总是显得摇摆、被动、缺少想法,殊不知孩子这种群体角色早已在家庭系统中被设定。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这张图戳穿了多少组家庭的真相?家长作业辅导得眉飞色舞,孩子全程蒙圈掉线,“恐吓”就成为了家长逼不得已的下下策。残酷的现实是孩子不仅没有变得更厉害,反而更抗拒表达。当家长在家庭地位和话语权上占有绝对优势时,久而久之,孩子便认为自己的观点也没那么重要了,思维上的惰性和依懒性会更强。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个有主见爱表达的孩子,家长需要一点“演技”正确定位孩子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让孩子不再扮演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家长需要放低姿态,想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就要扮演好一个反向角色,把成就感还给孩子。比如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应该是'讲,快讲,讲得不行重新讲',可以换成,'老师,这个地方我没听懂,你再给我讲讲呗!'这时孩子可能也就更愿意去讲。”刘轩老师说。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家长和孩子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学习,生活里也一样,家长不懂的冷知识也可以请教孩子,学着用一种更平等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像朋友一样。时不时问问孩子关于某些事件、问题的看法,而这种询问无关于对错,把表达的权利真正还给孩子、当主动输出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孩子便不再甘愿只成为一个沉默者,自信也就来了。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让孩子的进步被看见,

表扬也需要有技巧


给予孩子足够的表达权,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与认可,从外界认可到孩子感知到被认可并形成强自我认同感,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让孩子的进步“被看见”。


如何让进步被看见?举个大家都有感知的例子——“减肥”。我们如何衡量自己“瘦了”?除了体重秤的数,还有他人的反馈。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孩子的进步也一样,除了分数,孩子身边人观察性地描述。刘轩老师认为,这种“可视化”的反馈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家长不太明白怎么操作可以去问问身边的老师。“比如,讲一道题分为哪些步骤,可以使用哪些承接性的语言(如:然后呢、想一想),还有外在表现方面,声音、动作等等,有了这些方法,就能及时给孩子反馈,孩子就能看见自己的进步,才更愿意去持续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表扬是必不可少的,但表扬也需有技巧,否则家长在孩子这儿的激励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早前,思思采访过多位学而思培优的优秀老师,他们在激励孩子时,都会强调的一点是:“做过程激励,而不做结果激励。表扬勤奋,而不是聪明。”从过程中切入表扬,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自己努力过的痕迹被看见了,由此产生的自我认同感将会成为孩子持续向上的原动力。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最后,思思分享《自信的力量》里的一段话:“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

没有自我认同感,父母给孩子花再多钱也没用

我们在帮孩子构建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也别吝啬给孩子更多的试错机会,有些认同来源于父母内心的爱,但有些自信却是从失败中得到的。


我们不鼓吹“挫折教育”,也不希望孩子在挫折中只学会认错,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在逆境中能够找到更强大的自己,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自信、独立、勇敢、不惧失败,这些便是父母给予孩子人生中的稀缺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认同感   父母   自我   作业   胆子   自信   勇气   想法   反馈   家长   正确   能力   老师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