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崔允漷:新课标的修订,将带来哪些教学变革?》之论坛


主持及审稿:腾龙

Day52——

【学习分享】

01 铁小 吴老师:

2021年8月10日,由于南京的疫情影响,笔者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在线学习了崔允漷教授的《“新”教学新在哪里新一轮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即将带来哪些教学上的变革?》,这让我对“学历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于“学历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一些思考。

何为学历案?它和教案还有导学案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我刚看到这些词时最大的困惑。崔教授指出,“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

崔教授认为,借用学历教育的“学历”一词和医生的专业治疗方案“病历”一词,并取其中“历”的概念,取名“学历案”,能更好地凸显对学生“学习经历或学习过程”的关注,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是落实课程目标及要求的专业路径的体现。可见,学历案与教案、学案、导学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突出“历”字,即学生要通过怎样的过程才能学会。

“学历案”能促进教学专业化水平。 从崔教授的报告可以看出,“学历案"的提出,是想通过对教学更为专业化的操作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专业化是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必然选择。

从“学历案"的要素、结构及使用也可以看出,其力求从不同的课型,在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学法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检测和学后反思六个方面,促进教学在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上更加科学、精细和实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学历案”是一个学习的方案。从崔教授报告的主题可知:“学历案"是作为课程而进行设计的学习方案,它是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内容进行的备课,打破了传统的按照课时备课的模式。因此,一份“学历案"不只是一节课的教案,而是一个主题的教学方案。“学历案”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将教学内容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个教学系统,呈现学习的完整历程,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学历案”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依据。对于教师而言,学历案的实施,引出并留下了丰富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痕迹”,教师就此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有价值且有针对性的反馈。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学历案中要有明确、准确的学习主题和课时,要有统领整堂课的学习目标,要有与每个目标相匹配的学习过程和评价任务,最后还要有本堂课相关的检测练习与学后反思。

学习和研制真正的学历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再去努力学习,努力钻研。


02 铁小 孟老师:

崔教授的新教学“新”在哪里?他在讲座中比较详细、系统的解释了新时代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教学的注意点应落在哪里。

首先,什么是核心素养?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讲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哪些,可是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没有听到过比较直接明确的回答。崔教授说,素养不同于素质,它更加强调后天习得。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展开教学服务,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先天资质,而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习得“会学”。

其次,学历案的提出是改变已有的备课方式,使得教师的备课出发点,从自己转向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活动、方法等让学生学会。同时,要以学生为主,设计学习活动开展的计划,这意味着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学历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让学生的学习有迹可循。


03 铁小 李老师:

在报告中崔教授根据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学三个思路和我们一起分享。崔教授认为,中国要从富起来转向强起来,亟需解决的就是国民素养。他指出,我们的新课标突破之一,就是强调核心素养。这一突破切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是学业质量。但学业质量并不仅仅是考试分数。随着时代新课标的发展,只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将退出教学的历史舞台。

报告中崔教授还提出:新课标又会带来新教学。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非常明确,新教学将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围绕这些改革方向,崔教授提出了三个观点:“学习逻辑=生活逻辑+学科逻辑”。

在20世纪,教学的套路主要是以教案为主,而教案立场是教师,不是学生;教案的单位是课时,而不是学习;教案的用户是领导或同事,而不是学生。这一系列问题都与现代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相矛盾。

因此,崔教授建议教师可以将编制教案的时间,用来编制学历案。学历案是能更好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的教育方案、专业计划。是能明确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认知地图。学历案是学习档案也是互动载体,既能让学生反复查阅,也能帮助师生,生生互动。学历案也是检测依据,帮助老师了解学科学业质量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历案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用学历案进行教学相比起传统课堂,更有利于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学情,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评价。


04 铁小 姜老师:

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建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人不仅要变富,更要变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将目光聚焦在国民的素养上。

新一轮的课标修订针对提高国民素养做出了一些突破。首先,尽管三维目标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逻辑差异性,导致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修订后的课标更强调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逐步养成的核心素养。

崔教授进一步解释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核心素养的主体应当是每个学生,素养不是不要知识,学校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不可或缺,核心素养的最终指向是学生学习了知识或技能后能够解决上面问题。

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平日里的教学,不可忽视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课堂学习时是独立平等的,而主观能动性又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身为教师,更应该努力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差异,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牢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什么,还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关注“如何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呢?”也就是说,知识与生活是无法割裂的,只有加强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情况。

崔教授还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核心素养的区别,希望义务教育阶段更关注人和课程。课程与学科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有些课程不是学科,有些课程却又是学科群,且课程标准也是以课程来明确和定义的。

其次,新课标的第二个重要突破是强调学习质量,也就是学生完成本学科的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主要针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也是中考高考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原因。学业质量也是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接着,崔教授对“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指出,要坚持素养导向,不只是关注知识点,更要关注素养。素养不是靠上一节课,听一听就能感觉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推进综合学习,做到因材施教。

这也引发了我对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我觉得素养目标相对于知识点目标来说更为宏观,要想更好地落实素养目标,在关注知识点目标的基础上,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有意识地强化学科的实践,加强知识的运用。

以小学数学为例,即使是简单的1、2、3、4、5也不是抽象的,不是脱离实际的,要让学生去数,什么是1,什么是2……要让学生感受到,1不只是写在黑板上、作业之上下,像小棒一样的符号,1表示物体的数量,仅有一个。如何跨学科进行综合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我深入思考和突践的话题。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应落实因材施教、因人导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

身为教师,我们应当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学生学会的内容一定是可评价的,这样才能够知晓学生是否学会,学后的反思更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些都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有着准确、全面的把握,因此,我也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夯实自身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勇于将所学的内容付诸实践,及时反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不断前进!

2021年8月23日


学习《崔允漷:新课标的修订,将带来哪些教学变革?》之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因材施教   素养   标的   学业   教案   学科   学历   教授   核心   过程   评价   目标   课程   教师   知识   学生   论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